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狄仁杰曾担任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个多大官?跟刺史比如何?

狄仁杰曾担任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个多大官?跟刺史比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787 更新时间:2023/12/21 5:40:12

说起狄仁杰,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吧!

他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大概是因为一部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神探狄仁杰》。

梁冠华扮演的狄仁杰,令人印象最深刻除了他的断案如神,无疑就是头顶的一大堆官职。

剧中,每每地方发生震动全国的大案,武则天都会先给狄仁杰封一大堆官职,然后让他代天巡狩,去地方查案。

查案过程中,狄仁杰经常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伪装成普通百姓,深入民间调查。

途中,遇到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他都会上前大喊住手,严厉斥责那些贪官污吏,斥责其同时,往往不会主动报上自己名号,只是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斥责其欺压百姓的可恶行径。

这时,不知狄仁杰真实身份的贪官污吏,见其敢斥责自己,就会大喝道:

“你是何方刁民?”

此时,被骂是“刁民”的狄仁杰,他就会以十分骚包的姿态,带着不屑的眼神对贪官污吏说: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狄仁杰。”

听到狄仁杰说出自己的身份后,无论贪官污吏是何官职,是地方大员也好,还是名门显贵也罢,他们都会做出一个相同的反应:浑身发抖,惊恐地跪在狄仁杰面前,不知所措。

发抖、惊恐的同时,颤抖地说道:

“下官该死,不知是阁老驾临,冲撞了阁老,请阁老恕罪。”

贪官污吏求饶时,狄仁杰又十分骚包,用不容置疑且十分威严的语言说道:

“念你初犯,本阁暂不与尔等计较,起来吧!”

以上片段虽来源于电视剧,剧情难免夹杂着虚构、宽大的成分在,但狄仁杰报出自己的官职,贪官污吏听后瑟瑟发抖,这个场景绝对是真实存在过。

虽然狄仁杰所在年代距今千余年,他的真实过往无从亲眼所见,但若知晓“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官职在武周朝的地位,那么就不会怀疑他们看到狄仁杰就会瑟瑟发抖。

那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到底是多大的官?它凭什么能让官员闻风丧胆、诚惶诚恐呢?

PS:以下内容仅以武周之前为准,武周之后暂不讨论。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官职名称是武周朝特有的。

初看这个官职名,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这么一个想法——女性化。

是的,不论是凤阁,还是鸾台,都带有浓重的女性化意味,毕竟无论是凤,还是鸾,在古代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被用来代指女性。

为什么官职名会这么女性化呢? 因为武周朝的皇帝武则天是个女性。

作为中国封建史上唯一被认可的女皇帝,武则天即位后为了凸显女性当政的政治环境,大规模修改了前唐官职,很多转变为带有很浓重女性色彩的名称,诸如凤阁、鸾台等。

武周前,“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叫什么呢?

《新唐书.百官志》载:

“光宅元年,改中书省曰凤阁.......垂拱元年改门下省曰鸾台。”

由此可知,凤阁就是中书省,鸾台就是门下省。

依此,我们便可知“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是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说到这里,可能又有人会生起这样一个疑问:中书省、门下省都是什么?

唐初沿袭隋制,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六部即吏、礼、兵、度支(贞观二十三年改户)、刑及工部,这九个衙门即唐初最高中枢,握着大唐最高权柄。

三省掌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执行。

中书省,负责协助皇帝制定政令和政策;门下省,负责审查中书省制定的政令和政策,若有不合规之处则可行使“封驳”(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奏章违误)的权力;

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制定,门下省审查无误的政令和政策。

归属尚书省的六部,就是具体执行颁布于天下的政令和政策的机构:

吏部掌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礼部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

兵部掌天下武官铨选考核(五品以上送中书门下,六品以下量资注定)及军籍、地图、疆界、边防、车舆、厩牧、驿传、装备、军械、仪仗等军事行政之节制;

户部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

刑部掌律令、刑法、徒隶、按覆谳禁之政;

工部掌山泽、屯田、工匠、诸司公廨纸笔墨之事。

简而意赅地说,唐初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环环相扣,互相牵制,最大程度确保了中央朝廷颁发于天下的政策和政令的公正性、准确性和可行性。

说完三省的职能,再说三省的掌舵人。

中书省,首长是中书令;门下省,首长是侍中;尚书省,首长是尚书令。

作为全国最高权力中枢的掌舵者,这三位就是唐初的宰相,百官之首,位高权重。

值得注意的是,《新唐书.百官志》载:

“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

到了太宗时期,由于李世民在唐高祖时期担任过尚书省尚书令,故而太宗之后,尚书令虽依然存在却不再任命官员担任,原是尚书省副职的尚书左右仆射就成为尚书省实际最高长官。

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这四人,就是唐初仅次于唐皇的最高领导层。

他们是百官公认的首领,执掌唐朝最高权柄,权力大到连皇帝都不敢轻易得罪,甚至皇帝有时还得被迫听他们的,因为唐初是门阀政治。

臣子拥有如此权势,甚至能封驳圣旨,引导全国政策和政令的走向,岂能不被皇帝忌惮呢?

这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诞生的根本原因——

牵制三省长官,防止三省长官串联而威胁皇权。

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又会升起这么一个疑问:

既然害怕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四人威胁到皇权,为什么不再多加几个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呢?人一多,他们不就互相内讧,皇帝就能坐收渔翁之利吗?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很简单。

唐初确立三省制以来,由于三省长官互不统属,职权又互相牵制,往往产生弊端,尤其是掌握制定政令和政策的中书省和掌握政令和政策审核的门下省不时因政见不同而互相扯皮。

有鉴于此,唐太宗遂决定在门下省设一名为“政事堂”的办公机构,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在此合署办公,有问题当场解决,四位长官商量好,三省官员自然不会有扯皮的事情发生。

如此,唐初朝堂便形成了一个惯例,只要能进“政事堂”处理国政,即为“宰相”。

为什么太宗要设“政事堂”?除了避免扯皮的事情发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为接下来分权做准备。

唐初,仅有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三相有资格处理国政,这是皇帝绝不容许的事情,毕竟越少人执掌国事就越容易产生单个利益集团,从而架空皇权。

唐高祖时期,由于李唐和李唐皇族地位尚未稳固,故而只能对门阀世家百般屈服,甚至被迫将部分皇权分给门阀世家,任由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三相掌国政。

到了太宗时期,随着李唐和李唐皇族地位日渐稳固,太宗李世民随即开始准备分三相的权。

先是以尚书令自己担任过,不再适合他官担任为由,变相抬高尚书左右仆射的地位,使三相变四相。

之后,李世民又以三省分开易扯皮为由,设“政事堂”,设政事堂的主要目的自然不是为防止扯皮,而是为分权做准备。

李世民设“政事堂”,就是为方便安插自己的人进入“政事堂”,从而分四相的权。

事实也的确如此,“政事堂”设立不久,李世民就让自己的亲信时任吏部尚书杜淹、秘书监魏征以“参豫朝政”的临时官衔前往“政事堂”参预国事,与四相同掌国事。

很多人或许不明白,为什么李世民不直接封吏部尚书杜淹、秘书监魏征或为中书令,或为侍中,或为左右仆射呢?

首先,一个萝卜一个坑,四相皆是朝中重臣,势力盘根错节,不是轻易能替换的。

再是,若直接撤换四相,改由亲信担任,势必会引起那些门阀世家的反扑,引起朝堂动荡。

其次,李世民建“政事堂”的目的本就是为了限制尾大不掉的四相的权力,如果他再给予亲信这个官职,兜兜转转到最后不是还有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吗?

为了防止这种局面的继续出现,给一个有资格进入“政事堂”的临时官职,这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因为临时官职随时都可以撤销,而不会触碰到任何人的利益。

“参豫朝政”这个临时官职,就是后来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雏形。

贞观八年,李世民心腹大臣李靖因足疾辞官,李世民乐其不眷念权势,又念其劳苦功高,虽许其致仕,却不许其离朝,下旨封他“平章政事”(平章政事云者,乃商议国家大事之谓也)的临时管辖,使其仍可入“政事堂”与其他宰相共商国是。

此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平章事”的由来。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任命心腹李勣以“同中书门下三品”临时官职进入“政事堂”,参预国事。

《新唐书.百官志》载:

“同中书门下三品,谓同侍中、中书令也。”

当时中书省首长中书令,门下省首长侍中官居三品,李世民为让李勣进入“政事堂”后,能与其平起平坐,遂赐予他“同中书门下三品”的临时官职,使其拥有与其一样的地位和权力。

“同三品”之名盖起于此。

《新唐书》载:

“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

唐高宗时期,要想成为进入“政事堂”处理国政的宰相,除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中书令外,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否则就不能成为宰相。

当然,唐初官员要想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本官品级要三品以上。

然而,唐初三品以上官员就那么几个,且还必须是皇帝的亲信,如此能选择的就那么几个,皇帝的亲信又不一定是三品以上官员。

对于这些既不是三品,又是皇帝亲信,皇帝又想让他进入“政事堂”的,自高宗永淳元年始,他们会被授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临时官职,位在“同中书门下三品”之下。

简而意赅地说,“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正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副宰相。

正如《新唐书》所言:

“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无论是正还是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宰相,朝堂上地位和权势都是最顶尖的一批官员。

武则天即位后,沿袭唐初官制,职能不变,只是有些官职更改了名称。

如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在武周朝变更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官职,它也是宰相之职,与其他宰相同掌国政。

作为统领百官、执掌国政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狄仁杰,他自然有令皇亲国戚、封疆大吏颤抖的资本。

说完“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再来说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与刺史相比,谁大谁小。

其实,这个问题不用多解释。

纵使上州刺史官居从三品,与狄仁杰担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四品(691年担任此职时,任正四品下地官侍郎,也就是户部侍郎;697年担任此职时,任正四品上鸾台侍郎,也就是门下侍郎)相比,高出一个品级,但宰相显然要比刺史这个地方官员大。

更别说,唐代朝廷普遍存在重京官,轻外官的传统。

武周时期宰相韦嗣立曾说: “朝廷物议,莫不重内官,轻外职,每除授牧伯,皆再三披诉。”

朝廷存在这种风气,相对中央宰相而言,地方刺史的地位能高吗?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诗仙”李白倾情代言,古代半数状元皆出于此,被誉为江南第一学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从南京诸多的称号和赞誉来看,它注定不平凡!历史上南京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绝妙的风水佳境曾多次遭到兵乱之灾,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建繁华,那是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六朝时期的建康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逾百万!不知你是否还了解更多的南京城的历史,和小编简单了解一下吧!18

  • 花脚大仙分享:《鲁王之宝:明代朱檀墓出土文物展》上篇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鲁王之宝:明代朱檀墓出土文物展上篇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特展系列花脚大仙分享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联合山东博物馆共同举办《鲁王之宝——明代朱檀墓出土文物精品展》,该展览原为山东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展览共有156件(组), 是明朝第一代鲁王朱檀墓中的出土文物,包括冕冠佩饰、家具服装、笔墨纸砚、琴棋书画、

  • 不为人知的秘史:唐朝太监权力的兴起与崛起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太监在唐朝宫廷中起初只是皇室的仆人,但在唐玄宗时期,太监逐渐成为了一支重要的势力。唐玄宗时期,太监在皇帝的倚重下,逐渐得到了政治上的权力,并成为了皇帝身边的亲信和心腹。这种情况在唐玄宗后期更加明显,太监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成为了朝廷的实际掌权者。太监的权力不仅仅局限于朝廷内部,还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领域

  • 一个住在树上的和尚:鸟窠禅师与白居易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所以当他来到杭州之后,就经常跑到寺庙里与和尚们聊天。有一天,与他交好的韬光禅师问他:“你来杭州这么久,可曾去拜会过鸟窠禅师?”白居易摇头说没有。韬光抚掌笑道:“平生不见鸟窠师,便称信佛也枉然。”于是,就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杭州市长白居易跑到秦望山,拜会了著名的鸟窠师。秦望山,因秦始皇而得名。根据史料

  • 朱元璋临死前,曾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留一队伍,但朱允炆至死没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想把自己的皇帝位置传给一心一意培养起来的朱标,但是朱标英年早逝,最后他把自己的位置给了皇孙朱允炆。然而,朱允炆上位的时候,朱元璋早已经把能打仗的人杀光了,最能打仗的人只剩下朱允炆的叔叔朱棣了。皇权衰弱,朱允炆遭到了自己叔叔们的围攻,其中燕王朱棣是最厉害的一个。朱元璋在死之前也对这种情况有所了解

  • 唐太宗真会玩!用“小鸟依人”来形容身边一男子,让人很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褚遂良是谁?他生于596年,卒于658年,字登善,杭州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河南郡阳翟县(今河南省禹州市)。封河南郡公,故又世称“褚河南”,唐朝政治家、书法家。褚遂良曾是李世民的起居郎,工作内容就是记录李世民每天生活的细节,褚遂良也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是魏征推荐给唐太宗,也受到太宗赏识。褚

  • 宋朝VS明朝:哪个朝代更加强大?探究中国历史两大重要王朝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繁荣的时代 。这一时期,儒学复兴,形成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政治相对开明。中国历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有

  • 隋唐的防人是什么?他们的兵制是什么?分别承担什么责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隋唐主要实行什么兵制,汉朝兵制关系图,营兵制

    据《唐六典》记载,唐统治区域内共有上镇二十,中镇九十,下镇一百三十五;上戍十一,中戍八十六,下戍二百四十五,约需防人七八万。防人戍守,采用轮番制,皆十月一日交代。防人由什么人充当,史无明文。但镇戍防守为府兵任务之一,据此推测,在府兵制鼎盛时期,镇戍防人一般府兵充当,不足则由兵募补充。随着府兵制的衰

  • 浅谈:唐太宗是如何稳定多民族的大唐帝国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国历史上,唐太宗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打造的贞观盛世古今文明。不过,要说李世民最雄才大略的地方非他的政治手段莫属,尤其是在维护边疆稳定、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可谓是成绩斐然。纵览世界历史,一个帝国想要保持长久稳定,必须要建立一个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各民族和睦相处、和平发展,今天咱

  • 《大明王朝1566》五个认知层级:是什么碾压了你的智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作者:洞见yimo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前几天,《大明王朝1566》豆瓣评分冲上9.8,成为国产剧评分第一。国家一级编剧刘和平说这部剧标志着中国长篇电视剧的成熟。它对人性的洞察,对规则的把握,对官场的描摹,这些年来几乎没有电视剧可以超越。有网友评论说:看到剧中人物你来我往的斗法,精彩绝伦的计谋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