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孝宗和纪妃分开后由万贵妃抚养,万贵妃的黑料由明末宦官谈出

明孝宗和纪妃分开后由万贵妃抚养,万贵妃的黑料由明末宦官谈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527 更新时间:2024/3/11 2:07:14

史书中万贵妃最大的罪名就是迫害皇嗣,热衷于给后宫妃嫔打胎。在任何一个朝代,皇嗣都是重中之重,而明宪宗本人对此更是印象深刻。当年他叔父景泰帝朱祁钰,就是因为没有儿子,轻易就被自己老爹篡夺了皇位。有此前车之鉴,他又为何放任万贵妃胡来呢?

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明史》造假。

万贵妃:明宪宗一生所爱

万贵妃是青州诸城县人,父亲万贵县吏出身,又因犯了过错而被谪居霸州。无奈之下年仅四岁的小万姑娘在明宣宗宣德九年(1434年)被送进宫中,成为了皇后孙氏身边的宫女。宣宗驾崩后,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孙皇后也升级为皇太后。

守卫废太子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五日,御驾亲征的朱祁镇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本人还被瓦剌人抓了俘虏。消息传回北京,为了坚定天下臣民抗敌的勇气和意志,孙太后册封朱祁镇年仅三岁的庶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由宣宗次子朱祁钰监国。

但是英宗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竟然在大明境内到处厚着脸皮扣关叫门。为了阻止皇帝卖国,孙太后下旨将朱祁镇升级为太上皇帝,让朱祁钰登基为新皇帝。一年后失去利用价值的朱祁镇被瓦剌人放回京师,随即被朱祁钰软禁在了紫禁城外的南宫。包括太子生母周贵妃在内的妃嫔,都跟着朱祁镇一起去了新住处。至于朱见深,和几个弟弟一起住进了祖母孙太后所在的清宁宫。清宁宫靠近东华门,其实离南宫不远,但这一小段距离,可称得上是“咫尺天涯”。

万贞儿

为了照顾孙儿,孙太后把最得力的宫女万贞儿派了过去。当然她没想到,万贞儿这一去就是终身。景泰三年(1452年),六岁的朱见深被告知从今以后你只是沂王了,皇太子变成了叔父的儿子朱见济。历史上的废太子,一般结局都非常凄惨。当时除了祖母孙太后,就只有万贞儿尽心尽力地守在沂王身边。史书记载朱见深即位之后每逢出游,万氏总是“戎服前驱”。在嘲笑宪宗怪癖之时,有没有想过当年的万贞儿就是这样保卫着年幼的朱见深呢?

英宗复辟之后,朱见深被复封为皇太子。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日朱祁镇驾崩,庙号英宗。此前孙太后已经崩逝,换句话说,朱见深即位之后,身边最信任的人就是万贞儿。据说朱见深曾有意立万氏为皇后,当然不出意外地遭到了已经升级为皇太后的周贵妃极力反对。

最终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吴俊之女吴氏被册为皇后,但仅仅一个月之后就被废黜,原因是“杖责”了万氏。根据《明史》的描写,吴皇后对万氏是“摘其过杖之”,也就是故意找茬。这是直接践踏皇帝底线的行为,万氏在皇帝心中可不是一个身份低贱的宫女。《明宪宗实录》记载:“后立未踰月而废,当时传言或谓后宫先有擅宠者被后杖责故及。然宫禁事秘,莫得而详。”

诞育皇长子

吴皇后被废之后,朱见深也并没有立万氏,新皇后是上元人王氏。当然对成化皇帝来说皇后是谁并不重要,万氏开心最重要。成化二年(1466年)正月十九日,宪宗和万氏的爱情结晶终于出生。当年三月,万氏被册封为贵妃,当初皇后候选人之一的柏氏进封贤妃。从这个角度看,万氏因诞育皇长子而进封贵妃,宪宗对她虽然宠爱,但并未逾礼。而且万氏封了贵妃之后,其父万贵才被封为锦衣卫正千户(正五品),比柏贤妃之父柏珍锦衣卫指挥同知(从三品)的级别可差远了。

可惜皇长子在当年十一月即不幸夭折,作为大明开国以来第一位不满周岁就早夭的皇子,宪宗特地让礼部斟酌祭葬之礼。事实上礼部提出的一切从简,包括皇帝和万贵妃在内均没有提出异议。《明宪宗实录》记载:“甲午,皇长子薨。上谕礼部曰:‘皇子薨逝,朕甚感伤。祭葬之礼,其酙酌以闻。’于是礼部议按礼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祭葬礼仪俱合从简。祭不用牲用素羞,出殡日上服浅淡服,明日百官行奉慰礼。”

朱见深

长子薨逝之后,可能是为了弥补贵妃,其父万贵在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被封为锦衣卫世袭指挥佥事(正四品,还是不如柏珍)。

《明史》中的谎言

按照《明史》记载,万贵妃在皇长子夭折之后似乎进入了癫狂状态。对已经怀孕的妃嫔,要下药打胎。对已经出生的皇子(孝宗),要动手杀害。所作所为,简直是人神共愤:“孝穆纪太后,孝宗生母也,贺县人。”“授女史,警敏通文字,命守内藏。”“帝偶行内藏,应对称旨,悦,幸之,遂有身。万贵妃知而恚甚,令婢钩治之。婢谬报曰病痞。乃谪居安乐堂。久之,生孝宗,使门监张敏溺焉。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稍哺粉饵饴蜜,藏之他室,贵妃日伺无所得。”“帝自悼恭太子薨后,久无嗣,中外皆以为忧。成化十一年,帝召张敏栉发,照镜叹曰:‘老将至而无子。’敏伏地曰:‘死罪,万岁已有子也。’帝愕然,问安在。对曰:‘奴言即死,万岁当为皇子主。’于是太监怀恩顿首曰:‘敏言是。皇子潜养西内,今已六岁矣,匿不敢闻。’帝大喜,即日幸西内,遣使往迎皇子。使至,妃抱皇子泣曰:‘儿去,吾不得生。儿见黄袍有须者,即儿父也。’衣以小绯袍,乘小舆,拥至阶下,发披地,走投帝怀。帝置之膝,抚视久之,悲喜泣下曰:‘我子也,类我。’使怀恩赴内阁具道其故。群臣皆大喜。明日,入贺,颁诏天下。移妃居永寿宫,数召见。万贵妃日夜怨泣曰:‘群小绐我。’其年六月,妃暴薨。或曰贵妃致之死,或曰自缢也。谥恭恪庄僖淑妃。敏惧,亦吞金死。”

孝穆纪太后是广西土官的女儿,因“警敏通文字”,被授为宫中女史。女史是明代宫中六局二十四司之中最低级别的女官,当然也是在皇帝的临幸范围内。以上这段《明史》记载有多少错误呢?

其一,孝宗出生后,万贵妃让太监张敏去把这位皇子溺死。张敏的反应是“上未有子,奈何弃之”。孝宗生于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是宪宗第三子。在他出生之前,成化五年(1469年)四月柏贤妃为宪宗生下皇次子朱祐极。朱祐极在成化七年(1471年)十一月被册封为皇太子,成化八年(1472年)正月薨逝,赐谥曰悼恭。换句话说,孝宗出生之时,悼恭太子活得好好的,宪宗怎么就没儿子?

其二,张敏在向宪宗说出孝宗的存在之后,即畏罪自尽,那他的死期应该就在成化十一年(1475年)六月左右。可是《明史·杨继宗传》中有这样一段内容:“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

杨继宗

杨继宗有当时天下第一清官的美誉,他在浙江按察使的任上多次与宫中宦官张庆发生矛盾。张敏作为张庆的哥哥,也曾经在宪宗前进谗言,结果却被当面打脸。那么杨继宗是什么时候出任浙江按察使的呢?答案是成化十四年(1478年)九月初四日。换句话说,纪氏死了三年,张敏还活得好好的。又据地方县志,张敏实际死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

其三,宪宗一看到孝宗,就觉得像自己。这个事吧,由于纪淑妃的血统关系,孝宗的相貌和大明历代先帝其实区别挺大的。

其四,纪淑妃之薨,只怕和万贵妃真扯不上关系。由大学士商辂给宪宗的上疏可知,孝宗和纪淑妃分开之后,是由万贵妃抚养的。《明史》记载:“初,帝召见皇子留宫中,而纪妃仍居西内。辂恐有他患,难显言,偕同官上疏曰:‘皇子聪明岐嶷,国本攸系。重以贵妃保护,恩逾己出。但外议谓皇子母因病别居,久不得见。宜移就近所,俾母子朝夕相接,而皇子仍藉抚育于贵妃,宗社幸甚。’由是纪妃迁永寿宫。”万贵妃要是想害孝宗,不是举手之劳的事么?

孝宗移居万贵妃寝宫昭德宫,应该在当年四月十四日乾清宫发生火灾之后。而从商辂的上疏来看,纪氏当时就已得病。到了六月二十六日纪氏病情愈发沉重,商辂再次提醒皇帝,作为皇长子生母,其薨逝后“一应礼节须宜从厚”。六月二十八日纪氏薨逝,追封为淑妃,谥恭恪庄僖。八月葬于西山。当年十一月初八日,朱祐樘被册立为皇太子,此后移居仁寿宫,由祖母周太后照顾。《明史》记载:“孝宗既立为皇太子,时孝肃皇太后居仁寿宫,语帝曰:‘以儿付我。’太子遂居仁寿。”

谎言由何而来?

虽然《明史》中有关万贵妃的记载大有问题,但这个责任还真不能按在清朝的头上。如果打开《胜朝彤史拾遗记》这本书,就会发现《明史》中的内容,几乎原封不动摘抄自本书第三卷万妃传。“胜朝”指已灭亡的前一朝代,“彤史”是古代宫中女官名,掌记宫闱起居等事。那么很明显,《胜朝彤史拾遗记》一书讲的就是明朝后宫的八卦新闻。这本书的作者毛奇龄曾出任明史馆修纂官,这下大家应该清楚为何《明史》中的记载和《胜朝彤史拾遗记》几乎一模一样了吧?

于慎行

那么《胜朝彤史拾遗记》中的史料又从何而来呢?有没有可信度呢?再往前翻,有一本叫《谷山笔麈》的书,是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的于慎行所著。在本书中对于孝宗身世和万贵妃恶行的描写,基本就是《胜朝彤史拾遗记》的最初来源:“孝庙既生,顶上有数寸许无发,盖药所中也。传云太子迎入东朝,贵妃使使赐孝穆死。或曰孝穆自缢。万历甲戌,一老中官为予道说如此。”

万历甲戌就是万历二年(1574年),此时距离纪氏之薨已经过去了近百年。而在另一部明代重要史料《万历野获编》中,其作者沈德符就对于慎行听信宦官之言的行为嗤之以鼻:“于公起北方早贵,并本朝纪载不尽寓目,自谓得其说于今上初年老中官,不知宦寺传言讹舛,更甚于齐东。予每闻此辈谈朝家故事,十无一实者,最可笑也。”

至此真相大白,有关万贵妃的种种黑料,原来尽出于万历初年的一位宫中老宦官之口。后世史学家不加验证便书之于史书,若非太蠢,便是太坏。

册封朱祐樘为皇太子之后,宪宗或许是为了安慰万贵妃,于次年十月进封其为皇贵妃。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正月初十日万皇贵妃薨逝,当时刚刚结束庆成宴回宫的宪宗突然接到噩耗,整个人都懵了。过了好久才长叹一声:“万侍长去了,我亦将去矣”。所谓的侍长,即妾室之长的意思。万皇贵妃生于宣德五年(1430年),此时已经58岁高龄。万皇贵妃谥号为恭肃端慎荣靖,葬天寿山西南。而宪宗本人在此之后果然“悒悒无聊,日以不预”,半年后即驾崩。这份至死不渝的忠贞爱情,却因为二者之间的年龄差距而不容于后世,何其愚哉!

皇太子朱祐樘即位后追尊其母,各路马屁精纷纷出动。当年九月山东鱼台县县丞徐顼上疏认为“先母后之旧痛未伸”,意思就是纪氏之死存疑。明孝宗对此表态:“此事皇太后、母后宣谕已明,凡外间无据之言难凭访究”。年底宪宗梓宫将赴葬山陵,监察御史曾璘上疏提出将万贵妃迁葬并削其谥号。孝宗再次表态:“削谥迁葬事,其止勿复言”。从孝宗本人多次表态来看,他不认为生母死于万皇贵妃之手,至少并无任何证据。

爱新觉罗·弘历

皇帝最懂皇帝,多年之后爱好广泛的乾隆皇帝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驳明宪宗怀孕诸妃皆遭万妃逼迫而堕胎》来为万皇贵妃鸣冤,其中有一句话特别一针见血:“总之宫闱事秘,传闻已不可凭,或由众人深嫉万安之假附乱政,遂饰为无稽之言以归万妃。”

清高宗以帝王眼光来看,万皇贵妃不过是被众人讨厌的万安所连累而已。万安虽是成化朝内阁首辅,但不过是政治手腕高超的宪宗皇帝手中提线木偶而已。文官们厌恶万皇贵妃,不过是厌恶万安。而厌恶万安,实质是对宪宗大权独揽不满。而万皇贵妃,无疑是曲线攻击皇帝的最佳目标。谎言说得多了,渐渐也就众恶所归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军战斗力强悍和元朝的内讧是朱元璋北伐成功的重要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至正十七年(1357年),北方红巾军发动“龙凤北伐”。虽然这场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元廷掌握的官军在战争期间也被红巾军打残。后来,由于官军已不成体系,所以一直到元朝灭亡前,支撑起元廷的武装力量,都是拥护元朝的团练武装。元末朝廷要靠团练维持统治的情况,就类似于后来的晚清政府。晚清时期,清廷掌握的八旗、

  • 明军与朝廷离心离德与明思宗的多疑导致各将领和藩王坐视明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明朝在顺治元年(1644年)的覆亡,实际上还是有不少人感到了极度的惋惜。一方面,崇祯皇帝本有机会南迁或者将自己的皇子送到南京,以南方半壁江山为依托,继续延长明朝的国祚,以图重新崛起,然而由于崇祯皇帝的刚愎自用和不愿意承担责任的性格弱点,不愿意背上“逃跑”骂名的他和几位皇子全部都最终被困死在了北京

  • 明代宗虽非皇位第一继承人但仍为公推所得,明英宗复辟也无可厚非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明英宗朱祁镇就是一个典型反面教材!明英宗朱祁镇的“名气”全仰仗于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正统十四年(1449年),眼看着蒙古瓦剌部落在太师也先的带领下逐步崛起,并不断在大明周边进行骚扰侵略索求利益。年轻气盛的朱祁镇在宠臣宦官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最终兵败被俘,沦为阶下囚。堂堂大明皇帝成为了俘虏,对于刚

  •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赵光义究竟是不是凶手?司马光一语道出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赵光义杀赵匡胤真实故事,赵匡胤传奇赵光义扮演者,赵光义和赵匡胤是什么关系啊知乎

    而历史中比较扑朔迷离的一件事就是赵匡胤正值盛年时突然暴毙,那他的弟弟赵光义究竟是不是凶手?斧声烛影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后世在司马光的记载中道出玄机。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北宋盛世 宋太祖赵匡胤,字元朗,是经历五代十国到北宋的军事家、政治家,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年轻时正值乱世,他毅然去到北方打拼

  • 朱元璋为何不喜欢朱棣?原来在朱棣出生时,朱元璋做了这样的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在朱棣登基之后,他的功绩足够为他洗白了,永乐年间的经济、军事力量,已经百姓的生活水平,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纪录,在明朝之前的任何朝代都没有过,包括汉朝和唐朝,在明朝之后的清朝更是不值一提。朱棣和朱元璋的功绩比起来很难分个高下。但是很多人只知道朱元璋没有立朱棣为太子,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不仅如此,

  • 朱棣没能找到朱允炆的踪迹,太监却凭一个特征认定老和尚是朱允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那是中国皇帝中最杰出的皇帝之一,后人对他的评价十分高,他创造的制度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清朝。他恢复了民族平等,进行地方改革,到了晚年期间,甚至废掉了特别残酷的刑罚。他甚至还为那些有志向的人才创造机会。因为古代遵循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按理说朱元璋应该把皇位传给长子朱标,但是因为朱标英年早逝,而且他对朱标

  • 美国版“王振”与金融界“土木堡”:耶伦戏精上身 银行业连环炸雷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振 土木堡,08年美国银行股市值,十大经典金融风暴

    王振与耶伦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南侵明朝,明边军不敌,千里加急求救。明英宗和其宠信宦官王振,想要复刻其祖父朱棣北逐蒙古的伟业,不顾群臣反对,短短两天就集结了二十万大军御驾亲征。明军势大,八月一日到达大同之时瓦剌退兵回避,准备吸引明军进入埋伏。王振原以为胜券在握,结果收到大同宦官郭敬的

  • 明朝最神秘的特务机关,可以监视东西两厂,锦衣卫见了都绕着走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是一个多疑的皇帝,因为他自己的出身,常常忌惮贤才,但又不得不依靠贤才加强统治。他大搞文字狱,使天下读书人无路可走;废除丞相制度,将权力全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都是他不安的表现。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很勤政,在位31年,从未给自己放过假,曾创造过八天处理1600个奏折的记录。同时他在全国提倡节俭,从

  • 明朝贪官为啥杀之不尽?看看他们都贪了什么,你就理解他们的心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明朝皇帝朱元璋出身布衣,自幼卑寒。因此他在称帝后,极为讨厌那些富户和贪官,在他眼中,富户那么富,都是压榨劳动人民得来的,而官员,则更应该清廉。因此他大力打压富户,甚至还绊倒了当时的全国首富沈万三,过了一把惩处富人的瘾。而他在对待官员方面。为了让官员不腐化,两袖清风,因此朱元璋为各个品级

  • 明朝藩王生活有多奢华?棺椁中金碧辉煌,王妃每天将金房子戴头上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开创大明王朝,纪年洪武。全面平定天下后,他一方面大封功臣稳定人心,另一方面又大封朱姓子侄出藩为王巩固统治。这时的明朝藩王还是有一定的兵权和作为的。例如:燕王朱棣率军十万镇守北平,多次领命参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军北征。宁王朱权率军八万,战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