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宣宗与孙皇后青梅竹马故废黜胡善祥,但孙皇后对明朝有再造之功

明宣宗与孙皇后青梅竹马故废黜胡善祥,但孙皇后对明朝有再造之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872 更新时间:2024/1/19 17:27:43

恭让章皇后胡氏出身

胡善祥真实身份是锦衣卫百户胡容之女,山东济宁人,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棣命各宫推举皇太孙妃人选。胡善祥大姐胡善围当时是宫中女官,便推荐以贤惠闻名的三妹胡善祥入宫备选,太子妃张氏见其忠厚善良,举止庄重,便选定其为皇太孙妃。仁宗即位后,皇后张氏再次亲点胡善祥为太子妃,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驾崩,宣宗登基。胡善祥被立为皇后。

孝恭孙皇后的出身

孝恭皇后孙氏,山东邹平人,其父为永城县主簿孙忠,当时正在明仁宗张皇后母亲的家乡为官,孙氏少年时期就颇有美色,于是永乐八年(1410年)被张皇后母亲送入宫中。孝恭皇后少年入宫。永乐十五年(1417年),胡善祥被朱棣立为皇太孙正妃,而孙氏被封为嫔。宣德元年(1426年),朱瞻基即位后,被封为贵妃。明宣宗更是对其大加赞扬:“贵妃孙氏,皇祖太宗选嫔于朕,十有余年,德义之茂,冠于后宫”。

从以上可以看出,胡氏与所氏皆是清白人家出身,再加上太祖皇帝为了防止外戚专权擅政,规定皇子们选妃必须从民间家世清白之人中选起。

为何朱瞻基要废胡后而立孙后呢?

这还是要从明宣宗朱瞻基与孙氏青梅竹马的感情说起。说来奇怪,总管明朝,大多皇帝都专情得很,比如太祖马皇后、成祖徐皇后、仁宗张皇后以及后面的钱皇后、万贵妃等等,宣宗皇帝自然也有所爱之人,他对孙氏也是情有独钟。

胡善祥

宣宗皇帝在登基之初便不准备立胡善祥为后,只不过在太后张氏的一再要求下不得已立刻胡氏为后,孙氏为贵妃,他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让孙氏上位。宣德二年(1427年),孙贵妃为宣宗皇帝诞下长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朱祁镇,这一来他终于找到机会,但又苦于皇后胡氏素来贤德无过,遂把众大臣叫来商议废后之事:“朕有一大事与卿等议,固出不得已,然亦决矣。朕三十无子,而中宫屡身不得育,顷且病。日者言中宫禄命必无子,今贵妃有子,当立为嗣。夫母以子贵,礼也。特何以处中宫。”

杨士奇答曰:“臣事帝后,犹子事父母也。宁有为人子而言废母者?”接着又说“宋仁宗废后,至今史册尤讥之”。宣宗皇帝见说服不了众臣,于是让他们回去考虑好再说。出大殿之后,杨荣对众大臣说“皇帝废后之志久矣,与其君臣失和,不如让皇帝决定,此乃皇帝家事。”众人皆称善。

还是杨士奇最后拿了主意,既然说服不了皇帝废后,那最起码为皇后争取一些利益总是好的,于是第二天觐见宣宗皇帝曰:“愿陛下待两宫均等,无厚薄、无崇庳,终之始之。昔宋仁宗废郭后而恩意弥笃,可监也。”这就定下了废后的基调。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宣宗皇帝让在病中的胡善祥上表辞后,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改册孙贵妃为皇后:“皇后胡氏,自惟多疾,不能承祭养,重以无子,固怀谦退,上表请闲。朕念夫妇之义,拒之不从。而陈词再三,乃从所志,就闲别宫。其称号、服食、侍从悉如旧。贵妃孙氏,皇祖太宗选嫔于朕。十有馀年,德义之茂,冠于后宫。实生长子,已立为皇太子。群臣咸谓《春秋》之义,母以子贵,宜正位中宫。今允所请,册妃孙氏为皇后。”

就这样,胡善祥被废后的同时,孙贵妃成功上位,终于坐上了皇后之位,这就是宣宗皇帝后来被人们诟病的“无过废后”,终明一朝,废后之事常有发生,就是源于宣宗皇帝,罪过大也!

再来说说大明奇女子孝恭孙皇后

孙皇后一生中历经七朝六帝,在大明后妃中这是头一份,历史评价对其也多有褒贬不一,但孝恭孙皇后对大明有两次再造之恩,委实功劳不浅,仅仅争夺后位那些后宫龌龊是抹杀不了她对大明的功绩。

孝恭章皇后

首先是在土木堡之变后,她摈弃南渡主张,支持郕王朱祁钰即位,并且“太后知于谦能任难,即以侍郎升本兵”,几乎是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可谓巾帼不让须眉。

其次,景泰末年,鉴于朱祁钰病重,英宗被囚禁,国本不定时,“石亨谋夺门,密白于太后,许之。”然后归政于英宗,避免了明朝的又一次动荡。

再次,英宗之谥号得益于其废止了残酷的“人殉”制度,但其实真正提议废止此制度的是太后孙氏。

最后,太后孙氏有权而不擅权,问政但不干政,体现了其良好的政治素养。

总之她并非一般女人,她具有开明且远大的政治眼光,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孙后两度救大明于水火已足以在历史中的“贤后”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残酷的后宫争斗中,胡后终于还是败下阵来,被孙氏取而代之,但不可否认的是,孙后在后来的表现远超一般皇后。虽然明宣宗废后成为其污点,但从现代观点看来,这又何尝不是宣宗皇帝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传统礼教的一种反抗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孝宗和纪妃分开后由万贵妃抚养,万贵妃的黑料由明末宦官谈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史书中万贵妃最大的罪名就是迫害皇嗣,热衷于给后宫妃嫔打胎。在任何一个朝代,皇嗣都是重中之重,而明宪宗本人对此更是印象深刻。当年他叔父景泰帝朱祁钰,就是因为没有儿子,轻易就被自己老爹篡夺了皇位。有此前车之鉴,他又为何放任万贵妃胡来呢?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明史》造假。万贵妃:明宪宗一生所爱万贵妃是青州

  • 明军战斗力强悍和元朝的内讧是朱元璋北伐成功的重要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至正十七年(1357年),北方红巾军发动“龙凤北伐”。虽然这场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元廷掌握的官军在战争期间也被红巾军打残。后来,由于官军已不成体系,所以一直到元朝灭亡前,支撑起元廷的武装力量,都是拥护元朝的团练武装。元末朝廷要靠团练维持统治的情况,就类似于后来的晚清政府。晚清时期,清廷掌握的八旗、

  • 明军与朝廷离心离德与明思宗的多疑导致各将领和藩王坐视明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明朝在顺治元年(1644年)的覆亡,实际上还是有不少人感到了极度的惋惜。一方面,崇祯皇帝本有机会南迁或者将自己的皇子送到南京,以南方半壁江山为依托,继续延长明朝的国祚,以图重新崛起,然而由于崇祯皇帝的刚愎自用和不愿意承担责任的性格弱点,不愿意背上“逃跑”骂名的他和几位皇子全部都最终被困死在了北京

  • 明代宗虽非皇位第一继承人但仍为公推所得,明英宗复辟也无可厚非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明英宗朱祁镇就是一个典型反面教材!明英宗朱祁镇的“名气”全仰仗于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正统十四年(1449年),眼看着蒙古瓦剌部落在太师也先的带领下逐步崛起,并不断在大明周边进行骚扰侵略索求利益。年轻气盛的朱祁镇在宠臣宦官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最终兵败被俘,沦为阶下囚。堂堂大明皇帝成为了俘虏,对于刚

  •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赵光义究竟是不是凶手?司马光一语道出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赵光义杀赵匡胤真实故事,赵匡胤传奇赵光义扮演者,赵光义和赵匡胤是什么关系啊知乎

    而历史中比较扑朔迷离的一件事就是赵匡胤正值盛年时突然暴毙,那他的弟弟赵光义究竟是不是凶手?斧声烛影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后世在司马光的记载中道出玄机。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北宋盛世 宋太祖赵匡胤,字元朗,是经历五代十国到北宋的军事家、政治家,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年轻时正值乱世,他毅然去到北方打拼

  • 朱元璋为何不喜欢朱棣?原来在朱棣出生时,朱元璋做了这样的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在朱棣登基之后,他的功绩足够为他洗白了,永乐年间的经济、军事力量,已经百姓的生活水平,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纪录,在明朝之前的任何朝代都没有过,包括汉朝和唐朝,在明朝之后的清朝更是不值一提。朱棣和朱元璋的功绩比起来很难分个高下。但是很多人只知道朱元璋没有立朱棣为太子,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不仅如此,

  • 朱棣没能找到朱允炆的踪迹,太监却凭一个特征认定老和尚是朱允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那是中国皇帝中最杰出的皇帝之一,后人对他的评价十分高,他创造的制度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清朝。他恢复了民族平等,进行地方改革,到了晚年期间,甚至废掉了特别残酷的刑罚。他甚至还为那些有志向的人才创造机会。因为古代遵循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按理说朱元璋应该把皇位传给长子朱标,但是因为朱标英年早逝,而且他对朱标

  • 美国版“王振”与金融界“土木堡”:耶伦戏精上身 银行业连环炸雷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振 土木堡,08年美国银行股市值,十大经典金融风暴

    王振与耶伦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南侵明朝,明边军不敌,千里加急求救。明英宗和其宠信宦官王振,想要复刻其祖父朱棣北逐蒙古的伟业,不顾群臣反对,短短两天就集结了二十万大军御驾亲征。明军势大,八月一日到达大同之时瓦剌退兵回避,准备吸引明军进入埋伏。王振原以为胜券在握,结果收到大同宦官郭敬的

  • 明朝最神秘的特务机关,可以监视东西两厂,锦衣卫见了都绕着走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是一个多疑的皇帝,因为他自己的出身,常常忌惮贤才,但又不得不依靠贤才加强统治。他大搞文字狱,使天下读书人无路可走;废除丞相制度,将权力全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都是他不安的表现。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很勤政,在位31年,从未给自己放过假,曾创造过八天处理1600个奏折的记录。同时他在全国提倡节俭,从

  • 明朝贪官为啥杀之不尽?看看他们都贪了什么,你就理解他们的心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明朝皇帝朱元璋出身布衣,自幼卑寒。因此他在称帝后,极为讨厌那些富户和贪官,在他眼中,富户那么富,都是压榨劳动人民得来的,而官员,则更应该清廉。因此他大力打压富户,甚至还绊倒了当时的全国首富沈万三,过了一把惩处富人的瘾。而他在对待官员方面。为了让官员不腐化,两袖清风,因此朱元璋为各个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