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把秦武王砸死的龙文赤鼎是什么?到哪去了?

把秦武王砸死的龙文赤鼎是什么?到哪去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231 更新时间:2024/2/8 10:27:29

龙文赤鼎的介绍

龙文赤鼎乃是夏禹铸九鼎之一,秦武王于洛邑求鼎举此鼎受伤而死。

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龙纹赤鼎就是其中之一。

九鼎象征天下社稷,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周显王时,九鼎(包括龙文赤鼎)没于泗水彭城下。

龙文赤鼎的文献记载

龙文赤鼎,又被称为“雍州鼎”或者“秦鼎”。

史书记载,秦武王四年,秦军攻占了韩国的都城宜阳,于是命令“樗里子”率领“车百乘”先行抵达周畿王都,周王使人列队恭迎。随后秦武王“兴师临周而求九鼎”,于周王太庙,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

《史记》:“秦惠王卒,太子武王立。……秦使甘茂攻韩,拔宜阳;使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周以卒迎之,意甚敬。”

《战国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史记》:“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

《史记》:“武王竟至周,而卒于周。其弟立,为昭王。”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曰:“八月,王与孟说举鼎,绝脉而薨。脉者,系络脏腑,其血理分行于支体之间,人举重而力不能胜,故脉绝而死。按《史记·甘茂传》云:武王至周而卒于周。盖举鼎者,举九鼎也。世家以为龙文赤鼎。”

史书上关于秦武王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的记载并不详细,史官只是寥寥几句交代秦武王死在了周王畿。

而在明代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中,这一事件被加工描绘得更加细致:

秦兵乘之,遂拔宜阳。

韩王恐惧,乃使相国公仲侈持宝器入秦乞和,武王大喜,许之,诏甘茂班师,留向寿安戢宜阳地方,使右丞相樗里疾先往三川开路,随后引任鄙、孟贲一班勇士起程,直入雒阳。

周赧王遣使郊迎,亲具宾主之礼,秦武王谢弗敢见,知九鼎在太庙之傍室,遂往观之,见九位宝鼎一字排列,果然整齐,那九鼎是禹王收取九州的贡金,各铸成一鼎,载其本州山川人物,及贡赋田土之数,足耳俱有龙文,又谓之“九龙神鼎”,夏传于商,为镇国之重器,及周武王克商,迁之于雒邑,迁时用卒徒牵挽,舟车负载,分明是九座小铁山相似,正不知重多少斤两。

武王周览了一回,赞叹不已。鼎腹有荆、梁、雍、豫、徐、扬、青、兖、冀等九字分别,武王指雍字一鼎叹曰:“此雍州,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耳。”

因问守鼎吏曰:“此鼎曾有人能举之否?”吏叩首对曰:“自有鼎以来,未曾移动,闻人传说每鼎有千钧之重,谁人能举?”

武王遂问任鄙、孟贲曰:“二卿多力,能举此鼎否?”

任鄙知武王恃力好胜,辞曰:“臣力止可胜百钧,此鼎十倍之重,臣不能胜。”

孟贲攘臂而前曰:“臣请试之,若不能举,休得见罪。”即命左右取青丝为巨索,宽宽的系于鼎耳之上,孟贲将腰带束紧,揎起双袖,用两枝铁臂,套入丝络,狠狠的喝一声,“起!”那鼎离起约有半尺,仍还于地,用力过猛,眼珠迸出,目眦流血。

武王笑曰:“卿大费力!既然卿能举起此鼎,寡人难道不如?”

任鄙谏曰:“大王万乘之躯,不可轻试。”

武王不听,即时卸下锦袍玉带,束缚腰身,更用大带扎缚其袖,任鄙拖袖固谏,武王曰:“汝自不能,乃妒寡人耶?”鄙遂不敢复言。

武王大踏步向前,亦将双臂套入丝络,想道:“孟贲止能举起,我偏要行动数步,方可夸胜。”乃尽生平神力,屏一口气,喝声:“起!”

那鼎亦离地半尺,方欲转步,不觉力尽失手,鼎坠于地,正压在武王右足上,趷札一声,将胫骨压个平断,武王大叫:“痛哉!”登时闷绝。

左右慌忙扶归公馆,血流床席,痛极难忍,捱至夜半而薨。

武王自言:“得游巩雒,虽死无恨。”今日果然死于雒阳,前言岂非谶乎?

周赧王闻变大惊,急备美棺,亲往视殓,哭吊尽礼。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千年来只有四个人获得此封号 结局都还很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封号,千年来,此4人有幸获得,但结局都很惨,它叫做武安君。想必很多人听到这里就有一些印象了吧,秦国的大将白起曾经就有过这样的爵位,但至此以后,他就因为长平一战,死了四十多万人,引得众人大怒,也因此被秦王治罪了。因为当初秦王授予白起这个爵位的时候,为的就是让天下变得太平,让百姓们都过

  • 春秋战国时期四川属于哪个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战国有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战国时期的四川盆地,也有蜀国和巴国。上古时期的蜀国,从出土文物来看,至少有五千年历史,与中原文明同样源远流长。与中原文明每隔一定时间进行王朝更替一样,古蜀国也是如此,类似中原历经夏、商、周、秦、汉等朝代,古蜀国也有四个大的王朝:蚕丛王朝、鱼凫王朝、杜宇王朝、开明王朝。春秋

  • 李悝变法: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悝变法的介绍李悝(kuī)变法是指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

  • 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的申不害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申不害变法的介绍申不害变法是战国时期法家人物申不害在韩国境内的进行的一次改革。申不害除了与其他法家人物一样讲法治外,主要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他认为君主委任官吏,要考察他们是否名副其实,工作是否称职,言行是否一致,对君主是否忠诚,再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拔和清除。“术

  • 影响了吴起和商鞅的李悝变法有哪些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第一是废除奴隶制时代的世袭制度,根据能力来选拔官吏,取消旧贵族原本享受的世袭俸禄,用来招募贤才,发展生产。第二是正式废除了中国传统的井田制,采取“尽地利之教”的政策,鼓励老百姓垦荒,废除原本井田制制度下的土地界限,允许土地私有买卖。同时对国家境内的所有土地进行测评,估算国家的土地产

  • 申不害变法和商鞅变法的对比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申不害在韩国实行以“术”为主的法制,经过15年改革,加强了君主集权,使韩国“国治兵强”,政治局面比较稳定,国力也有所增强。但实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另一个后果,即“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术”取决于君主本人的才能,君主本人比较正确,有能力,国家就会比较兴旺;相反,国家就会陷入混乱,老百姓就会

  • 夏朝真的存在吗?为何找不到考古学上的直接证据?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世袭制封建王朝,按照史书记载,其存在的时间段是从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在五千年文明史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没有了夏朝,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将缺少了重要的一环!然而,由于考古学证据的缺失,对其是否真的存在,在中西历史学界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那么夏朝真的存在吗?在回

  •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都去了哪些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孔子周游列国是哪几国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从《孔子历史

  • 为什么东周享国五百年 却无一位“中兴之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遥远又遥远的时代,中原大地上诞生了第一个王朝,夏朝,夏桀残暴不仁,商汤伐夏,商代夏成为统治中原地区的王朝。六百年未过,商纣王残暴不仁,商朝步了夏朝的老路,周文王,周武王两代伐纣,终将商朝掐灭。东周历史的前半部分,越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一段,史称春秋时期,春秋三百载,大大小小的国家并立于广

  • 夏朝为什么找不到相应的考古学的证据,有这三点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既然夏朝是真实存在过的,可为什么找不到相应的考古学证据呢?笔者推测,可能是以下三个因素造成的:第一,夏朝的国土面积太小了。三皇五帝是传说,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华夏先民们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时代,而历史的发展是延续性的,第一个王朝的出现并不能立刻马上提高生产力,必然延续之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在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