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都去了哪些国家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都去了哪些国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900 更新时间:2024/1/20 2:57:00

孔子周游列国是哪几国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

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来看,孔老夫子当时周游的,有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说起来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时期的蕞尔小国。

楚算是大国,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孔子还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最终连黄河也没过。


孔子周游列国

前497年秋,鲁国郊祭,未按惯例分祭肉,表示孔子被解聘。孔子去卫国(濮阳),开始了周游列国之旅。

卫灵公给了跟鲁国一样高的俸禄,但并不参与国政,最让难忍受的是卫大夫以陪护之名进行监视,孔子决定前往陈国,经卫国蒲邑(长垣县)再到匡地(张寨乡),被误认为是阳虎一行,早年阳虎曾率兵在此暴虐匡人,为孔子驾车的颜刻当时也随行,以致拘困五日。

获释后遇到颜回,孔子说“吾以汝为死矣”,颜渊答“子在,回何敢死”。陈国去不成,只好折回卫国。卫灵公深知孔子出走之由,故让国夫人南子召见,还跟夫人一道带着孔子前后乘车招摇过市,昭示礼遇孔子。不料,孔子以此为丑,离卫回鲁,这已是前496年底前后了。

前495年春,邾隐公来朝,鲁定公接待,子贡大发观感,五月定公卒,不幸言中,孔子说子贡“多言”。前494年,吴败越于会稽,得“骨节专车”,遣使前来请教孔子。

孔子说,“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云云。孔子居鲁一年多,历定公卒、哀公立,没被鲁国执政的三桓聘用,下决心出国周游。

前494年年中或下半年,孔子原订去晋国。此前(前502年)季氏家臣阳虎结党欲取代三桓,兵败后逃亡,最后在晋国为赵氏臣。孔子一行到黄河边,听说赵鞅杀贤,改道去卫国。此期间,卫国为战事所困,前497年春,齐卫“伐河内”(黄河河南段以北)以抵御晋国,晋卿赵鞅忧虑邯郸,欲迁卫所献五百户至晋阳(太原城南),赵午执行不力被杀,引发晋国六卿权斗内乱。

宗周出面组成齐卫郑等反晋联盟,赵鞅先败后胜,卫国紧邻晋国常遭报复,故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对“问阵”深感难堪,第二天就离开卫国,再走西线前往陈国。经过蒲邑,正碰上卫国“公叔氏以蒲叛”,让孔子签订不去卫都的盟约才放行。

正好卫大夫遽伯玉派人相邀,子贡不由发问:“盟可负邪?”孔子说:“要[挟]盟也,神不听。”一行又折回卫都,卫灵公自知“问阵”失礼,故亲自“郊迎”。

此时卫灵公已老,“怠于政”,最忧王位接班人,前496年卫太子欲杀南子出逃,欲立幼子郢,近年私下交心屡被婉拒,故明言不能用孔子。

前493年四月卫灵公卒(十月葬),南子奉遗命立公子郢,被婉拒改立废太子之子辄,即卫出公。六月,晋悄悄置卫太子蒯聩于戚地(濮阳城北),伺机护送夺位。

孔子离开卫国,前往陈国。具体何时程?依司马迁说在卫灵公卒之前。《史记》记孔子周游列国时序较乱,只能参考。孔子住遽伯玉家,遽既是权臣,又是贤臣,还是好友,不可能不露一点迹象,故秋葬后去卫,亦可谓空穴来风。

前493年春或秋,孔子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这次没走西线,而走东线。首站曹国,没人接待。第二站宋国,路途看到宋司马桓魋造石椁墓穴历时三年未完,发议论说靡费,桓魋闻说,“拔树”相威胁。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匆匆离宋。

第三站西行折向郑国,大抵前两次因匡、蒲之厄未能成行,而补其憾。郑国未被接待,又与弟子走散,独候于城东门,被郑人奚落为“丧家之狗”。前492年抵达陈国。五月,鲁司铎失火,殃及公宫及桓、僖之庙,“孔子在陈,闻火”。秋,季桓子病,嘱康子“必召仲尼”;季康子继位欲召,公之鱼劝召冉求。孔子闻讯,生思归之念,子贡诫冉求:“即用,以孔子为招。”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为什么东周享国五百年 却无一位“中兴之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遥远又遥远的时代,中原大地上诞生了第一个王朝,夏朝,夏桀残暴不仁,商汤伐夏,商代夏成为统治中原地区的王朝。六百年未过,商纣王残暴不仁,商朝步了夏朝的老路,周文王,周武王两代伐纣,终将商朝掐灭。东周历史的前半部分,越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一段,史称春秋时期,春秋三百载,大大小小的国家并立于广

  • 夏朝为什么找不到相应的考古学的证据,有这三点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既然夏朝是真实存在过的,可为什么找不到相应的考古学证据呢?笔者推测,可能是以下三个因素造成的:第一,夏朝的国土面积太小了。三皇五帝是传说,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华夏先民们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时代,而历史的发展是延续性的,第一个王朝的出现并不能立刻马上提高生产力,必然延续之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在没

  • 武王伐纣背后的历史真相:周灭商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自古有道伐无道,无德让有德,岂过分乎!”这一句话成为后世之人在反抗暴政的时候常常说到的一句话。自夏桀王因为宠爱妺喜被商部落推翻之后,商的末代君王纣王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而自己的掘墓人最开始的时候也只是一个小部落,这与自己祖先当初的情形极为相似。在《史记·周本纪》中记载道,周武王“闻纣昏乱暴虐滋甚,

  • 中国夏朝以前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古代的历史,从夏朝开始,似乎都比较清楚。夏朝之前,则感觉茫然一片。知道之前有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样一些部落首领,但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都不清楚。而且,按照《史记》上讲的,夏朝之前是禅让制,夏朝之后是世袭制。政治制度怎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转变

  • 商朝五大猛将盘点,商朝五大猛将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5、邬文化《封神演义》中人物,于演义第九十一回出现,是一个身高数丈的大汉,使用的一根排扒木作为兵器,曾在孟津夜袭周营,大破诸侯联军,杀死龙须虎,后卒命于蟠龙岭,入封神榜。死后被封为力士星。在《封神演义》中第九十一回出现,是一个身高数丈的大汉,使用的一根排扒木作为兵器,曾在孟津夜袭周营,大破诸侯联军,

  • 历史上的周文王:一代明君,演化周易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陕西岐山县)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周文王五十年(前1056年),驾崩,享寿九十七岁,葬于毕原(西周王陵位于今陕西岐山县凤凰山南麓)。公元前1046年,嫡次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追谥姬昌为文王。天授元年(

  • 宋襄公泓水之战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前639年(周襄王十三年)春,宋、齐、楚三国君主会于齐,在宋襄公的强烈要求下,三国同意于同年秋在宋国召开诸侯大会。同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约楚成王以及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曹国之君在盂(今河南省睢县西北)会盟,齐国和鲁国借故未到。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的建议,轻车简从赴会,以争取与会诸侯的信任,结

  • 宋襄公简介宋襄公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襄公,名兹父。他的出生年月不详,他是春秋时宋国君。宋襄公其实并非家里的长子,他还有一个哥哥,这个哥哥是庶出的,而宋襄公的母亲是宋桓公的正室,因此这个太子之位当然是宋襄公的,不出意外他还会坐上宋国国君的宝座。这样的事情放在谁的身上都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偏偏宋襄公做出了一个让人惊讶的决定,在即位的时候,

  • 如何评价宋襄公的仁义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宋襄公作如下评论: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曪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同时司马迁认为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用现代的眼光看来,宋襄公在春秋乱世中不切实际地空谈古时君子风度,为了守迂

  • 秦穆公墓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穆公墓占地近十亩,仿古建式油漆彩绘大门,墓冢在院内中心部位,高出地面6米有余。大门前树有清代名流陕西巡抚毕阮篆写“秦穆公墓”四字的高大碑石。秦穆公是秦国发展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也是建都雍城的十九位秦君中最为贤明的一位。关于他的事迹在《东周列国志》、《诗经·秦风》等文学作品中多有记述。海内外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