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历史上刘备推辞称帝的真正用意

揭秘:历史上刘备推辞称帝的真正用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589 更新时间:2024/2/8 10:42:40

刘备称帝前,属下大臣搞了一大堆天象符瑞和图、谶明征,以说明刘备续汉是天意,但尽管如此,刘备还是推辞不许,是诸葛亮给他说了东汉初年故事,刘备这才接受了帝号。那么,刘备的这番推让是真心还是假意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完全占有了汉中之后,在群臣的推举下,自称汉中王。第二年,魏国的曹丕称帝,蜀汉国有传闻汉帝已经被害死了,刘备就在成都发丧。此后不久,有十几个臣子列举了一系列天符祥瑞,要刘备“奉天顺民”,登上帝位。按照《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说法,刘备没有同意(先主未许)。后来,诸葛亮给刘备说了东汉初年刘秀和大将吴汉耿弇(yan)的事情,说这些将领大臣们辛辛苦苦跟着大王您,不就是为了自己也得个一官半职吗?您要是一直这样推让,人家为什么不去跟随别人而非要跟着你!就这样说动了刘备。诸葛亮又和太傅许靖等人一道上书力劝,刘备这才接受了大臣们的意见,继位当了皇帝。

那么,刘备的“未许”是真心的吗?实际上,刘备当皇帝的心情是十分急切的。从时间上来说,曹丕称帝是在公元220年的十月底,刘备称帝是在第二年的四月初,距离只有五个多月的时间,这和孙权在曹丕时期一直都没有当皇帝形成了明显的对比。难道孙权就不想当皇帝吗?显然不是,他只是在寻找一个更合适的时机罢了。还有一件事能够说明刘备的当皇帝心切:群臣上书劝刘备当皇帝,费诗上书劝谏阻止,说既然认为曹氏父子是篡逆,那就应该是先讨贼。现在大敌未讨而先想着自立,恐怕会让人疑惑。刘备非常生气,立即将他贬职,远远地打发了出去。

那么,刘备为什么还要推让呢?这当中有两个原因一个目的。第一个原因就是谦让客气一下,这是第一代皇帝的习惯做法,就像前面说到的东汉光武帝刘秀一样。第二代皇帝为什么就不用谦让了呢?因为那是前任皇帝指定的,人家先前已经被指定为太子,可以说是合法继承,这时候在谦让就不是客气一下而是作死的节奏了;第二个原因就是前面“劝进”的官员职级相对较低,都是小官,这对于刘备来说分量不够,他更需要看看更高级别官员的态度,当许靖、诸葛亮等人出场的时候,刘备就可以顺水推舟了。一个目的就是给自己找一个借口,好像这事情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追随者和天下所有人似的。

其实,刘备自从当汉中王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暴露了他的野心,因为这不符合汉代的封王制度。刘邦曾经说过,非刘氏不得封王,但那是对刘氏皇家宗亲来说的,和刘备这样的只是姓刘的人八竿子打不着。刘邦出身寒微,自己的儿子不多,所以才封了侄子为王,但到了以后,不是皇帝的儿子或者亲兄弟,就已经不能封王了。刘备虽然是所谓的“中山靖王”之后,但已经是“是非难辨”,又不是皇帝封的,他有什么资格称王!所以,刘备真想延续汉家天下,要么就像费诗说的那样去讨贼,要么就从宗室近亲即汉灵帝的近支关系当中找一个人来当皇帝,就是不能自己来当。

这正像司马光说那样:刘备对汉朝来说,虽然自称是西汉中山靖王的后代,但族属关系疏远,不能记清他的代数、名分和地位……所以不敢把刘备与东汉光武帝继承西汉政权相比,让他继承汉朝的传统。如此说来,诸葛亮拿来东汉的例子说服刘备,无非是给了刘备一块垫脚石,让刘备就此下坡而已。至于刘备的推让,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了他想当皇帝的急切心情。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三国夷陵之战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夷陵之战是蜀汉政权正式建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也可以说是蜀汉历史上损失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战后蜀汉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国力大幅度下降。但这一战也改变了当时三国的格局,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场战役的起因还是因为荆州,赤壁大战后东吴收复荆州,后被刘备“借”去。东吴方面曾经与刘备协商要求刘备归还荆

  • 刘备东征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关羽被杀,荆州丢失,令刚刚步入巅峰的蜀汉帝国两线作战、统一全国的战略梦想化为泡影。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权衡及部署,刘备率部东征,揭开了夷陵之战的序幕。其结果大家都知道,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仓皇逃回白帝城,不久病逝。经此一役,蜀汉帝国元气大伤,纵然诸葛亮鞠躬尽瘁,也只能死而后已。回眸这段历史,有不少人

  • 夷陵之战中刘备失败的五大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刘备是三国时期很牛的人物,当年走投无路时连曹操和袁绍对他都非常佩服。刘备徐州被吕布夺走,带着关羽张飞来到许都,曹操奉为上宾;后来徐州再度被曹操夺走,刘备一个人仓惶逃走,袁绍父子格外重视,袁绍甚至出迎二十里。这个时候刘备虽然走的是下坡路,可在诸侯心目中,仍然是个英雄。刘备是个英雄,连曹操也这样说:今天

  • 司马懿和诸葛亮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将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决,做为一场重头戏来写,而他们之间也发生了很多次经典战例,如空城计、火烧上方谷等等,似乎是诸葛亮总在吊打司马懿,而司马懿惧而不战。然而历史真是这样吗?实际上,历史上诸葛亮五次北伐,直到第四次才遇到司马懿,而他们的交手记录也略显沉闷,根本没有演义里写得那么精

  • 赤壁之战曹操为何三笑一哭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作为东汉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与军事家,曹操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实在太多。在顺境中人的劣根性表现比较多,但在逆境中,更能展现人物性格中最可宝贵的东西。在赤壁一战,他被周瑜的一把大火烧得大败亏输。即便是在败退中,他都表现出一个军事家特有的军事素养,虽然他的这些军事素养给其招来更大的失败,但其冷静思考的

  • 曹操为何杀杨修而留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来在讨论杨修之死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常常被忽略,这个事件就是曹操立嗣事件及其结果。曹操长子曹昂早年随征死于宛城,曹氏政权逐渐做大之后的继承人问题,便成为曹氏内部两大势力集团斗争的焦点。在立嗣事件中,杨修和司马懿是两个焦点人物,然而命运结局却判若云泥。司马懿不仅辅助曹丕抢来嗣子之位,更是将曹魏江

  • 晋朝为什么不写入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很多有名气的朝代在建立过程中都是经历过血雨腥风的,会涌现出很多的英雄豪杰,这样好不容易得来的江山往往更加能够得民心,因为他们的统治者作为开国皇帝往往都是非常明智、果敢的,这样的帝王治理之下的国家也会越来越好。 但是西晋不是这样的,它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完全归功于司马家的祖宗司马懿,正是因为他

  • 于禁为什么要降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关于于禁投降一事,大家各执一词很难步调一致,但最主要两种解释还是为于禁开脱罪名。其中一种是:于禁为了保全手下三万士兵和百姓的性命,不惜自己的名节,毅然向关羽投降。这种说法其实没有什么依据,关羽又不是人家白起,非要坑杀你几万士兵,而且古代通常的做法一般是将败军收编部分部队或者遣散,哪那么闲功夫统统那个

  • 三国于禁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本为鲍信部将,后投降曹操,在宛城张绣之乱时,因斩杀不守军纪的青州兵,并修筑壁垒抵抗叛军,被曹操称为世之良将。奈何于禁晚节不报,在襄樊之战中,被关羽击败后,选择了投降关羽。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里对于于禁有以下记载:跟随曹操,平定四方。中平四年,于禁被鲍信招募到麾下讨伐黄巾军,

  • 三国于禁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城,又遣于禁助曹仁。正值秋季大雨,汉水泛滥,平地水数丈,于禁等七军皆没。于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没有地方可以逃走,关羽乘大船攻于禁等,于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于禁被关押在江陵。曹操闻之,哀叹者久之,曰:“于禁跟从我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