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人,王羲之是“书圣”吗

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人,王羲之是“书圣”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841 更新时间:2024/2/9 19:51:09

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人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轮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兰陵王高长恭复原图,高长恭古尸容貌复原图帅不帅?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高长恭容貌复原图 高长恭古尸容貌复原图(图):近日,电视剧《兰陵王》热播,瞬间将兰陵王原型高长恭古尸容貌复原图推向舆论焦点。虽然科学家公布的复原图比兰陵王扮演者冯绍峰要清秀,但也足够迷倒万千粉丝。高长恭古尸容貌复原图高长恭,生于541年,卒于573年,是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孙,北齐文襄帝高澄第三子,因曾

  • 冉闵的身世之谜,冉闵是民族的英雄还是杀人狂魔?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对于中国古代史,恐怕没有一个人像冉闵这样会引起历史爱好者之间对立的争论,恐怕也没有一个人像冉闵这样,使草根的热情和官方的冷漠变得如此滑稽。一个生活在五胡十六国时代的历史人物,以他短短三十年的生命,却如流星般闪耀十六国史的夜空,却也如流星般焚尽于十六国史的边际,留下的是后人的唏嘘、赞叹、谩骂和疑惑。一

  • 端木蕻良怎么读,端木蕻良小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端木蕻良怎么读:端木蕻(h ng)良作家端木蕻良(1912年生)青年时代就爱读、爱谈《红楼梦》,是个 红 迷,加上对旧体诗词下过一番功夫,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赞扬他的人说他有才气,奚落他的人说他是 公子哥儿 。学生年代,他在桂林住所的门口贴了一首诗:40女儿心上想情郎,日写花笺十万行。月上枝头方得

  • 冉闵为什么要杀胡人, 冉闵到底杀了多少胡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冉闵与杀胡令:公元316年,司马氏篡夺曹魏建立的西晋王朝在经历八王之乱后,国力损失惨重,虚弱不堪,最终被匈奴人灭国,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势力趁天下大乱之机入侵中原,大肆的屠虐汉民,视汉人不如犬狗,史书上记载“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入塞胡族中,羯、白匈奴、丁零、

  • 百闻不如一见的故事,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百闻不如一见:谓听百次不如见一次,表示眼见比耳听靠得住。语出《汉书 赵充国传》: 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 金城 ,图上方略。 唐 唐甄 《潜书 审知》: 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 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的

  • 冉闵是怎么死的? 一代战神冉闵最后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冉闵是怎么死的?前燕慕容俊三年(魏永兴二年,351年)八月至次年八月,前燕军在廉台(今河北无极东北)、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击灭冉魏的战争。352年正月冉闵终于攻克了襄国,后赵残余势力至此基本被消灭,从而终于得以腾出手来对付此前一直无暇顾及的前燕,遂率领部队离襄国北上,活动于北方边境的常山、中山诸郡

  • 皇姑屯事件真相解密,皇姑屯事件是日本还是苏联制造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关于皇姑屯事件真相,前关东军军官,日军中尉神田泰之助为主拍摄的照片,神田也是策划这一事件的主谋之一,他和他的助手以日本人那种典型的细致,再现了 爆杀张作霖 事件的始末。1928年6月4日清晨5时30分,奉系军阀首领、统治东三省的 东北王 张作霖所乘坐的旅客列车行驶至沈阳皇姑屯站时被炸,黑龙江督军吴俊

  • 冉闵真的是汉族英雄吗,冉闵生平战绩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冉闵,汉族民族英雄,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人(今河南内黄西北),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魏的开国君主。冉闵为今人所广为知闻是屠杀胡人的命令,即杀胡令,亦以勇猛著称,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勇将之一。公元309年,乞活军活动在黎阳的一支在和凶奴前赵帝国的战斗中被打败,冉闵的祖父冉隆和叔父冉襄等亲人都没于此

  • 画蛇添足的道理故事,画蛇添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以后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 画蛇添足 这句成语,比喻有的人自作聪明,常做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办糟了。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画蛇添足,语出《战国策 齐二》: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

  •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意思,人心不足蛇吞象故事的下句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意思:人心不足蛇吞象:或为 巴蛇吞象 。传说古时四川有一条蛇,头大口大,以至于吞下了一头象,三年之后名胜的骨头才吐出来。比喻人心不足,贪午无厌,得寸进尺,这山望着那山高。成语出处:《山海经 海内南经》: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战国楚 屈原《天问》: 一蛇吞象,厥大何如?人心不足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