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高平陵之变司马懿为什么会成功?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为什么会成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912 更新时间:2024/1/19 2:08:57

曹魏正始十年(249年),曹爽辅政已经是10个年头了。

折腾了这么长时间,家业该败的也败了,人心该散的也散了,到了算总帐的时候。

这年冬天,人们发现西北风刮得特别猛烈,吹倒了大树,掀翻了房屋,昏尘蔽天,著名术士管辂悄悄对朋友说“此为时刑大臣”,意思是有大人物要倒霉。

过了新年,按惯例天子要去洛阳以东的高平陵拜谒。高平陵是魏明帝曹叡的陵寝,位于洛水南岸的大石山,距洛阳90里,合现在的37公里,位于今河南省汝阳县境内。

按往年的做法,除少帝曹芳外,大将军曹爽以及众多的宦官、宫人、散骑常侍、宫廷秘书、羽林、虎贲、武卫营都要去,整个队伍至少数百人,包括曹爽的几个弟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彥等也都在随行人员之列。

有人觉得似乎不太稳妥,劝曹爽还是留一手。这个人名叫桓范,时任大司农,相当于农业部部长。他出身于世族,大概在建安末年进入曹操的丞相府,很有学问,也很有智谋,“号为晓事”。

与当时大多数士族的政治选择不同,桓范更与曹爽等人走得近,目前是曹爽的头号智囊。

桓范大概意识到某种危机正慢慢袭来,所以劝曹爽:“你们兄弟几个总万机、典禁兵,不适合一块出城,如果有人趁你们不在关闭城门,你们怎么还能回得来?”但曹爽认为这完全是多虑,反问道:“谁敢?”

桓范的担心并不多余,真有人敢,这就是司马懿。在家养病的司马懿一直都没有闲着,他知道曹爽是个对权力贪婪无度的人,一味忍让与退缩不是办法,迟早有一天曹爽一伙人会对他发起总清算,所以必须抓住机会抢先发起反击。

曹爽和他几个兄弟都离开洛阳,这是个绝好的机会,司马懿把大儿子司马师叫来,跟他秘密商量。大概是觉得小儿子司马昭还不够沉稳,暂时没叫他。

应该说,曹爽一伙虽然很无能,但也不是什么事都没做,经过10年的经营,朝廷上下、洛阳内外遍布了他们的心腹和死党,统统解决他们并不是容易的事,司马懿现在能依靠的主要是司马师手里掌握的一支力量。

《晋书》说司马师“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现在正是派上用场的时候了。死士,指敢死的勇士,有的是江湖侠客,有的是民间奇人,他们一般都重义轻利,为了报恩而向主人卖命。

在耳目众多的京城,司马师能做到这一点相当不简单,这得益于他担任的中护军这个职务。中护军不仅是禁军的统领,也负责典选武官,主要是中下级的武官,司马师利用中护军这个职务干了不少收买死党的事。

但只有这些还不够,司马懿又利用自己的影响,秘密得到了担任三公的蒋济高柔的支持。蒋济多年掌管禁军,威望很高,对曹爽一伙早就恨之入骨,高柔为人耿直,一向敢说敢干,曹爽一伙视之为眼中钉。

除此之外,还有担任太仆卿的王观,他跟司马懿有旧交,一向支持司马懿,担任尚书仆射的三弟司马孚更不用说了,有了上面这些人的支持,司马懿觉得应该有把握。

谒陵的队伍将于正月初三离开洛阳,前一天晚上司马懿才把计划告诉小儿子司马昭,说明天行动,司马昭感到既兴奋又紧张,一个晚上“不能安席”。

谒陵的队伍将于早上出城,司马懿决定中午就动手,具体计划分为六步:

其一,集中500人交给司马昭,任务是监视南宫和北宫,但不要攻打两宫,只保证不出不进就行。

其二,司马懿自己率一部分人去占领武库,那里集中存放着兵器。平时为防有人突然作乱,对兵器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巡逻、侍卫时可带兵器,其他情况下要把兵器交武库保管。曹爽在城里的嫡系人马再多,把武库占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就没了战斗力。

其三,司马孚和司马师率一部分人攻占司马门,这里是皇城的外门,也是皇城与百官居住区联系的中杻,控制住这里,至少文武官员不会发生异动。

其四,高柔带人去曹爽的大将军营,出示皇太后的诏书,之后以代理大将军的身份临时接管军权。

其五,王观带人去武卫将军营,同样出示皇太后的诏书,之后以代理中领军的身份坐镇那里,防止禁军和北军五营反攻;

其六,如果前面五项计划排顺利完成,意味着洛阳城已经被有效控制,司马懿与蒋济一起率兵出城,占领洛水之上的浮桥,迎击曹爽一伙人的反扑。

整个计划做得相当周密,每一步都抓住了要害,但是其中有个最大的难点,那就是太后的诏书。太后指的是郭太后,魏明帝曹叡的正妻,她目前已迁居在永宁宫,实际上被曹爽一伙软禁在了那里。

郭太后对曹爽肯定有意见,但这不代表她愿意写这份诏书,如何说服她呢?而且,郭太后即便愿意写,又能不能秘密地带出来?这些都是问题,但司马懿在这这个问题上早有布局。

司马懿很早就注意与郭太后一家拉近关系。郭太后的叔父郭立任宣德将军,他有个儿子叫郭德,司马懿让司马师把一个女儿嫁给郭德为妻,此女短命早死,司马懿又让司马昭把一个女儿嫁给郭德为继室。

所以郭太后早已暗中站在了司马懿一边,加上曹爽一伙对她的排挤和迫害,她也愿意把这伙人除掉,为此冒些风险也都情愿。有了她的全力配合,诏书自然会想办法送到司马懿手中。

郭太后 像

在后面的行动中,郭太后的支持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整个部署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环。郭太后的支持不仅增加了此次行动的合法性,保证行动的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事情成功之后也不致于让人诟病为谋篡。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杜甫草堂为何保留至今 杜甫草堂有几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杜甫草堂现如今有两个,一个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另一个也在四川省,不过是在绵阳市。而今作为四川省重点旅游开发项目,更为广泛接受的是位于四川绵阳三台县的三台杜甫草堂。被称之为是四川省第二大杜甫纪念堂,当然排在第一的是成都杜甫草堂,但是知名度却远及成都杜甫草堂。三台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县城西边的

  • 宋徽宗为什么下令禁止杀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爱狗人士和吃狗肉人士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特别是广西玉林狗肉节引发的讨论,在近几年都是热门话题。不过,吃不吃狗肉都是个人选择,也无关对错。但是,要是放在北宋宋徽宗时期,吃狗肉可是犯法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事情还要从当时资政殿学士范致虚的一个建议说起。崇宁初年的某一天,范致虚给皇帝宋徽宗提了个建议:“十二

  • 王羲之简介:一代书圣竟是武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人形容一个人很牛,常说他文武双全,那么真有这样的牛人吗?试说两个?答:这类人物,常应了一句老话:人不可貌相。下面这两位就是典型:看上去弱不禁风,其实一身武艺强到逆天的文化大牛。首先一位叫人意想不到的强人,就是中国古代书法的泰山北斗人物:王羲之。现代人说起王羲之,常赞叹他优美

  • 侯景之乱有什么影响:差点毁灭华夏文明?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哪里有大规模的战争,哪里便白骨如垒。在中国历史上数目庞大的人口灭杀事件,几乎均为武力使然。中国人自远古时期以来,便开始了杀人比赛,加之灾害频发,乃至出现“人相食”之惨剧。比如:焚书坑儒,南京大屠杀等,还有哪些类似的大屠杀?答:比起历代那些耳熟能详的血腥历史,这里就讲一桩相对知

  • 详解: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在熙宁变法时提出的著名的“三不足”观点。特别是近代以来,这一观点一直被当作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不断革新的精神代表而被褒扬。但仔细想来,结合王安石变法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一看似冠冕堂皇的观点却存在很多漏洞,以至为他以后的改革留下了很多

  • 民国人物介绍:民国时期一共有多少位总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之间的38年,中华民国历史中一共有8位中华民国总统。他们分别是: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坤,蒋介石,李宗仁1.孙中山:开国总统,国父孙中山生于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1925年3月12日在北

  • 民国初期解读:民国初期各个军阀势力分布图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清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国政府前后经历了三十八年的历史,在这38年的历史中,军阀割据,混战称为民国政局的主流,下面就给大家分析一下,民国各个时期的军阀势力分布。民国初立,袁世凯作为北洋军统帅,控制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驻守的北洋军也为袁

  • 民国成立之后汪精卫为什么还要对溥仪行大礼?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仅仅三个月的时间,而且此时的中华民国并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国民国,在北方还有强大的清政府存在,虽说清政府腐败卖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要比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要强大一些,因此才有了孙中山与袁世凯的协议,只要袁世凯拥护

  • 是谁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溥仪为什么夸他是盖世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熊秉坤,1885年生,湖北江夏人,早年经商。后投鄂军第八镇第八营当兵,加入“共进会”,任该营总代表,秘密发展会员200余人。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率工程兵首先发难,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卓著功勋,有“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熊秉坤”之誉。武昌起义后,任第五协统领,参加武汉保卫战。熊秉坤像1913年

  • 民国时期的铜币现在市场价多少?值得收藏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民国十文双旗铜币是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成立中华民国,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提出改变币制,从新铸造而成的,具有非常大的历史意义,代表着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的结束,清帝的退位标志着一个新中国的诞生,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并在全国发行并流通民国十文双旗铜币,进而取代了清朝铜元。在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