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真实的五胡乱华:五胡乱华究竟是什么原因?

历史上真实的五胡乱华:五胡乱华究竟是什么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886 更新时间:2024/1/20 2:08:39

五胡乱华又称永嘉之乱,是华夏中古时代的分水岭,胡人内侵的残酷构成了后世华夷大防论据的原材料,今人多以制度视角哀怨晋武帝大树封国以致旷世奇祸,导致周初普遍实施、载之经典的封建屏藩原理,在今人的郡县制史观中,其价值跌落谷底,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名臣魏征以此警诫唐太宗,史家司马光为汉和帝叹息,但都止于人事布局与控驭胡人的角度立论,强调不宜急速引入大量胡人部落,未涉及晋初的封国驻防格局。

五胡乱华图

相反,时人似乎并不以晋武帝之策为祸乱根源,刘裕告诫子孙重镇地区必须由宗室轮守,宋文帝禀承遗旨轮换宗王镇守荆江扬诸州;萧道成以宋室诸王相争为由,以兄弟和睦必能长守帝位之辞留给新君。

这与晋武帝之策没有实质性差别,而东晋强藩违命更加深了刘裕追随司马炎的决心。

历史似乎给后人开了玩笑,今人执之甚坚的观点,并非当时人考虑军政策略的核心教训,其中的隐情是封建原理在历史演变中,由于不同时段的功效被错误解读后,所产生的理论再次作用于现实政策的结果。

封建制自从秦代以来,其危害性经李斯贾谊晁错的极力发挥而为人熟知,但其有效性却通过某些关键历史事件隐秘地传承下来,在晋初的关键时刻成为政策的理论基础,而这个过程中各种对史实的理解交织在一起成就了晋初封建制的悲剧。

汉高祖凭韩彭之力击灭项楚,在短暂的不得已分封诸王后,迅速以同姓宗王将其取代,这个格局一直延续到惠吕之际。

吕后施展谋略翦除刘姓诸王,差点成就了吕氏封王的长久之计,但随着功臣的集体反叛而功亏一篑,周勃入北军而士卒皆左袒的原因,代国中尉宋昌说得更直白,“宗王盘据、犬牙相错,天下服其强”,而功臣夷灭吕氏后不得已奉刘恒为帝的事实,加深了后人对封建屏藩的印象。

但这一切在贾谊大陈封国之害后,汉廷似乎达成了某种共识,历史并没有依据宋昌所说的有效性而给封国诸王更多自由,反而在景武两朝加速了对诸王的钳制,衣租食税成为了西汉中后期诸王的标准状态。

此后一直维持到西汉末年,在新朝代汉的惨败后,宗藩的屏障功能曾一度被桓谭提及,但未成气侯,进入东汉则再度沉沦。

汉初宗藩的作用真如宋昌所说的那样吗?这就要提到吕后了。

齐王与灌婴的妥协成为压跨吕氏的稻草,但这里的问题是为何只有齐王举兵。从文帝即位后的形势看,有威胁的只有吴王与淮南王,楚王潜心学问,齐王不久死去,威胁都不大,淮南王由吕后抚养,与吕氏关系不错,其它诸王呢?被吕后杀了!

三赵王与燕王都死在吕后的阴谋下,其领地被吕氏诸王占据,吴王没被波及可能原因是他并非刘邦直系子孙。

汉初七国之乱

当吕后死时就形成了这样的格局:代王谦逊避祸,与吴楚二王坐观成败,强悍者只有齐王及其两位弟弟,也就是说无论是功臣夷灭诸吕奉新君即位,还是齐王兵入长安荣登至尊,都不太可能造成诸王混战的局面,结局都是朝廷威权一统。

宋昌所说的优势,恰恰没能发挥出威力,才保证了惠文之际没有重大战乱,相反若按照贾谊给文帝设计的诸王健在的剧本去演,西晋八王之祸就要提前四百多年上演了。

如此看来,汉初宗藩之功效实质上是被误解的,平稳过渡的事实是由多种因素影响下造成的:吕后对诸王的诛杀刚好到了一个关键点上,既没有完全摧毁宗王的战斗力,也只将战斗力恰好集结到了一位宗王手中。

这种可遇不可求的结果,不是吕后想要的,也不是宗王与功臣事先设计好的,而仅仅是个巧合,不幸的是这个巧合被时人理解成宗藩之功,而这种不幸的理解一直潜藏直到曹魏末年再度登上舞台。

曹魏以对宗王的苛刻而迥异于汉晋,魏文帝以曹植之故,对宗王定下严厉之制,直到魏明帝时也没有将宗王的待遇恢复到西汉中后期的水平,在晋武帝的印象里,曹魏由于抑制宗王太甚而像暴秦那样孤立无援,但事实上曹魏对宗室的运用,虽然比不上东晋南朝,但至少汉朝是被比下去了。

魏文帝确实严防宗室,但他所选的辅助大臣,除了陈群与司马懿,就是曹真;魏明帝临终前苦等司马懿,却让他与曹爽共事。

这种辅立新君的人事布局,两汉相当少见,例外是东汉明帝引东平王辅政,可那是非常时期,汉明帝为了镇住东海王的余党,以及平衡窦氏梁氏的势力,不得已作出的权变。

晋武帝对曹魏苛待宗王的不屑,更多是不将宗王外派以收屏藩之效,致使司马氏倒持太阿,但这种认识很难说是曹魏的失误。

魏明帝即位不久,三位辅臣中的曹真与司马懿被迅速外派,曹真镇守关中,司马懿南防荆徐,留在朝廷的唯有陈群,形成相互制衡的格局:有勋望的文武全才都外派了,无窃位威望的文人留在中央。

同时也减缓了三位辅臣相互倾扎的风险,曾经的雄主汉武帝死后,霍光桑弘羊、上官互殴,差点毁了刘氏江山。

相比之下,魏明帝的人事布局就显得不那么慎重,司马懿与曹爽轮留驻守朝廷,威望却几乎集中在司马懿这边,这种格局很快就发展成权斗风暴,而司马懿侥幸击败曹爽后,朝廷再无其他人在权势上与司马懿分衡,司马氏也就顺势走上了当年曹操的路线。

相比曹魏两代帝王这种极难掌握的辅政人事手法,晋武帝更醉心于外派诸王以屏藩朝廷,但他的部署似乎与其意愿不太相符,在新制定的封国等级体系中,国分三等,士卒最多五千,最少一千一百,这种数量级的军队,防守城邑估计没问题,攻城野战就显得弱势了。

后来司马越逃离洛阳回到国邑集兵起事,在各路人马眼中也号称寡弱,仅仅由于他是当时司马氏中最有名望者,才被各方势力寄以厚望,当他进入洛阳时,从国邑带来的士兵只作为禁卫军入宫值守,在外野战的军队仍然是朝廷系统的甲士。

西晋八王之乱

或许晋武帝晚年也看到了这种布局的危机,面对外戚杨氏越来越让人恐惧的势力,又决定外派三位宗王掌控军队,还确立了关中非宗王不得都督军事的遗旨,而正是这一举措打乱了整体势力的平衡。

晋武帝死后,经过杨氏与贾氏外戚的火拼,没有改变诸王手握重兵的格局,相反却引宗王入朝廷。

司马伦首先发难,先清君侧再自立为帝,引爆诸王混战之局,继之而起的司马冏、司马颖、司马颙,用于参与混战的军队都是其作为“都督诸州军事”之职所掌控的原朝廷军队或临时召集的州郡兵,并非其封国体制下的国防兵。

这种混战格局很像南朝的宋齐诸王以刺史领诸州军事、接着举兵径向朝廷的预演,而与汉初七王之乱的征国民为兵相差甚远。

换言之,西晋八王之乱与宋齐诸王之乱,是宗王占据朝廷文武关键职位后的倾扎,属于朝廷内部人事纠纷,只是互殴主角换成了同姓宗王,而西汉七王之乱,却是朝廷与封国之争,直接渊源于战国列强的格局。

对于封建屏藩的理解就在历史事件中被扭曲,原本算不上宗藩之效的汉初诛除诸吕之事,被归入了宗王护卫帝室的经验中;西晋诸王作乱,使用的明明是朝廷的外派军队,但却被归类为封建屏藩有害于朝廷一统的教训。

其实封建屏藩原理并没有过时,只是在经过东周诸国混战的历史后,以另一种特别的却更具有原始意义的形式,存在于中央朝廷的境外战争中,后来经曹魏的引用、北魏的继承、西魏的创建,最终凝合成了隋唐的军事基础,但那已经不是晋武帝愿意考虑的事情了。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为什么会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曹魏正始十年(249年),曹爽辅政已经是10个年头了。折腾了这么长时间,家业该败的也败了,人心该散的也散了,到了算总帐的时候。这年冬天,人们发现西北风刮得特别猛烈,吹倒了大树,掀翻了房屋,昏尘蔽天,著名术士管辂悄悄对朋友说“此为时刑大臣”,意思是有大人物要倒霉。过了新年,按惯

  • 杜甫草堂为何保留至今 杜甫草堂有几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杜甫草堂现如今有两个,一个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另一个也在四川省,不过是在绵阳市。而今作为四川省重点旅游开发项目,更为广泛接受的是位于四川绵阳三台县的三台杜甫草堂。被称之为是四川省第二大杜甫纪念堂,当然排在第一的是成都杜甫草堂,但是知名度却远及成都杜甫草堂。三台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县城西边的

  • 宋徽宗为什么下令禁止杀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爱狗人士和吃狗肉人士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特别是广西玉林狗肉节引发的讨论,在近几年都是热门话题。不过,吃不吃狗肉都是个人选择,也无关对错。但是,要是放在北宋宋徽宗时期,吃狗肉可是犯法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事情还要从当时资政殿学士范致虚的一个建议说起。崇宁初年的某一天,范致虚给皇帝宋徽宗提了个建议:“十二

  • 王羲之简介:一代书圣竟是武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人形容一个人很牛,常说他文武双全,那么真有这样的牛人吗?试说两个?答:这类人物,常应了一句老话:人不可貌相。下面这两位就是典型:看上去弱不禁风,其实一身武艺强到逆天的文化大牛。首先一位叫人意想不到的强人,就是中国古代书法的泰山北斗人物:王羲之。现代人说起王羲之,常赞叹他优美

  • 侯景之乱有什么影响:差点毁灭华夏文明?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哪里有大规模的战争,哪里便白骨如垒。在中国历史上数目庞大的人口灭杀事件,几乎均为武力使然。中国人自远古时期以来,便开始了杀人比赛,加之灾害频发,乃至出现“人相食”之惨剧。比如:焚书坑儒,南京大屠杀等,还有哪些类似的大屠杀?答:比起历代那些耳熟能详的血腥历史,这里就讲一桩相对知

  • 详解: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在熙宁变法时提出的著名的“三不足”观点。特别是近代以来,这一观点一直被当作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不断革新的精神代表而被褒扬。但仔细想来,结合王安石变法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一看似冠冕堂皇的观点却存在很多漏洞,以至为他以后的改革留下了很多

  • 民国人物介绍:民国时期一共有多少位总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之间的38年,中华民国历史中一共有8位中华民国总统。他们分别是: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坤,蒋介石,李宗仁1.孙中山:开国总统,国父孙中山生于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1925年3月12日在北

  • 民国初期解读:民国初期各个军阀势力分布图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清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国政府前后经历了三十八年的历史,在这38年的历史中,军阀割据,混战称为民国政局的主流,下面就给大家分析一下,民国各个时期的军阀势力分布。民国初立,袁世凯作为北洋军统帅,控制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驻守的北洋军也为袁

  • 民国成立之后汪精卫为什么还要对溥仪行大礼?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仅仅三个月的时间,而且此时的中华民国并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国民国,在北方还有强大的清政府存在,虽说清政府腐败卖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要比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要强大一些,因此才有了孙中山与袁世凯的协议,只要袁世凯拥护

  • 是谁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溥仪为什么夸他是盖世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熊秉坤,1885年生,湖北江夏人,早年经商。后投鄂军第八镇第八营当兵,加入“共进会”,任该营总代表,秘密发展会员200余人。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率工程兵首先发难,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卓著功勋,有“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熊秉坤”之誉。武昌起义后,任第五协统领,参加武汉保卫战。熊秉坤像19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