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省六部制是什么意思

三省六部制是什么意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267 更新时间:2024/2/10 5:37:37

三省六部制是什么意思?三省六部制什么时候实行的?本文来详细说说。

魏晋南北朝的三省制

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内廷独立出来,成为中央政府执行政务的总机关。晋称尚书台为尚书都省,刘宋称尚书寺,一名尚书省。至南北朝梁代遂改称尚书省。尚书省的首长是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射(yè)。这样,尚书省便相当于西汉初年的丞相府,而尚书令和加官录尚书事者,便都是宰相之职,成为最高的中枢职官。

由于尚书省权力过大,从魏晋开始,又另设中书省为文书处理机关,而让尚书省成为中书省的外围执行机构。曹操为魏王后,即开始让秘书令掌机要文书。魏文帝曹丕又改秘书令为中书监、中书令,称其官署为中书省。由于中书省掌管机要,接近皇帝,故其地位较尚书省更为重要。中书省设在禁苑之中,时人遂称其为“凤凰池”,或简称“凤池”。柳永《望海潮》:“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其所谓“风池”,即是指中书省。这样,中书令又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从晋代开始,皇帝鉴于中书省的权力口益增大,又派亲信人员组成门下省,参掌中枢机密,其首长曰侍中,副官有给事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等。侍中本是汉代的加官(加侍中即可出入宫禁,成为皇帝亲信),至此则成为实职。南朝宋文帝时,侍中开始掌管机要,此后梁、陈相沿,侍中也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简言之,魏晋南北朝实行的便是这种尚书、中书、门下并列的三省制(当然各朝情况不完全一致),三省长官都并称宰相。当时虽有所谓“八公”(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然皆是空衔。至此,秦汉的三公制已为三省制所代替。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隋及唐初,三省制已成为正式的体制。不过此时三省已有分工,即中书掌拟旨、侍中掌审核、尚书掌执行,即所谓“三省分权”。三省首长同为宰相,共议国政。

中书省以中书令及中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其属官有中书舍人(掌拟诏令)、右散骑常侍(掌供奉)、右谏议大夫(掌讽谏),以及右补阙、右拾遗(皆为讽谏建言之官)等。门下省以侍中及门下侍郎为正、副长官,其属宫有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皆掌讽谏)以及给事中(掌审核封驳文书)、左补阙、左拾遗(皆讽谏建言之官)等。尚书省有尚书令及左、右仆射为正副长官,左右仆射下又各有左右丞一人。尚书省还下辖六部(见后)。

隋代避“忠”字(隋文帝杨坚父名忠),曾改中书省为内史省、内书省,改侍中为纳言。唐代还曾改中书省为西台、凤阁、紫微省,改称尚书省为文昌台、都台、中台,改称门下省为东台、鸾台、黄门台。三省长官各有官署,但有时也需要共同议政,其议事处便称为“政事堂”。

政事堂最初设门下省,后来迁中书省。唐玄宗时改称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设吏、机务、兵、户、刑等五房,分曹办事,相当于宰相的办事机构。肃宗时,中书门下又简称为“中书”。

唐代,由于唐太宗即位前担任过尚书令,故此后不再以此官授人,尚书省的实际长官是左、右仆射,并由左、右丞主持省内事务。唐初,尚书仆射与侍中、中书令同为宰相,但中宗以后,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便不是宰相。唐太宗时,侍中和中书令之职也因官位较高,不常设置,尤其是侍中,仅作为大臣的加衔。

到后来,为了不使个别大臣位高权重,三省长官都不轻易授人,而宁肯以其他职官加上“参预朝政”、“参议朝政”、“参掌机事”、“参知政事”等头衔以行使宰相职权。如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高宗以后,则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代宗时改为二品)为宰相固定加衔。

“平(pián)章”即议论处理之义。中唐以后,皇帝的文学侍从也开始参与朝政。唐玄宗设学士院,翰林学士加上“知制诰”的头衔便可以起草机密诏令,故时有“内相”之称。他们所起草的诏令叫“内制”,与中书省的属官中书舍人所草拟的诏令“外制”有别。宪宗时,又置“翰林学士承旨”一员,为学士之首领,职权愈重。而从代宗时起,唐代内廷还设有“内枢密使”一职,专用宦官掌机密奏章,亦参与国政。不久,翰林学士承旨与内枢密使之实权又超过了宰相。

隋唐时期,除中枢职官实行三省制外,中央行政部门也有了重大的改变。这就是从隋代开始确、的“六部”制

六部来源于尚书台。尚书台本是秦汉时期九卿中少府的下属单位,主要负责皇帝私人文书的收发。后来随着尚书台权力的增大,事务的增多,人员也有增加,并开始分曹治事。西汉成帝时尚书分为四曹,东汉增为六曹,人数尚无定制。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少府独立出来,并改称尚书省,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

此后尚书各曹也逐渐改称为部。至隋代,便确定为吏、民、礼、兵、刑、工等六部,仍属尚书省。唐避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此后,六部作为中央行政机构一直沿用至清。六部中,各部首长称“尚书”,副职为“侍郎”。每部下设四司,共二十四司,各以郎中、员外郎为司的正副长官。各司的属官则有都事、主事等。

六部系仿《周礼》六官,故后世常以《周礼》六官为六部尚书的代称。

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其各部职掌大致是:

1.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升降、考绩、赏罚、勋封等;

2.户部:掌管全国土地、户口、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

3.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

4.兵部:掌武官选授及军事行政;

5.刑部:掌全国司法行政及狱讼审判;

6.工部:掌工程、营造、水利、屯田、工匠及办公用品等。

除三省和六部外,唐代中央还有其他一些办事机构,主要是九寺和五监。

唐代“九寺”是从汉代的九卿演变而来。六部成立后,虽然取代了九卿的部分职权,但九卿之名仍基本维持不动,只是其职掌有了变化。这九寺是:太常(主要掌祭祀)、光禄(掌酒醴膳馐)、卫尉(保管武器、仪仗、帐幕)、宗正(掌皇族事务)、太仆(掌一般马政)、大理(主要审理中央官员犯罪)、鸿胪(赞助礼仪事务)、司农(掌仓储之事)、太府(掌金帛府藏)。

唐代的“五监”是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军器监。监的长官多称“监”。国子监是主管学校教育的机构,其长官为祭酒。副为司业。少府监是专管手工制造的机构,其长官为监,副为少监。将作监掌宫室营建,其正、副长官为监、少监。都水监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其长官称使者。军器监掌军器,其长官为监、少监。

总起来说,唐代中央行政部门计有六部、九寺、五监,共二十个。当然这里面还不包括皇宫警卫和有些宫廷事务部门。

唐代的最高监察部门是御史台,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副为御史中丞。高宗时,改御史台为宪台。武则天时还一度改为左、右肃政台。唐代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台院掌纠察百官、弹劾不法,并审判皇帝特命的案件。其属官侍御史,与给事中(属门下省)、中书舍人(属中书省)共同分值朝堂。殿院掌殿廷供奉礼仪及纠察朝会典礼失仪等事,其属官为殿中侍御史。察院掌监察地方官吏及六部官员,属官为监察御史,其资历浅着加“里行”二字以示区别。

唐代先后分全国为十道和十五道,每道皆派监察御史一人,初称按察使,后改称采访使、观察处置使(亦称观察使)。唐代御史除具有监察职能外,也有一定的司法审判权,遇有重大案件,往往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

夏商的官职制度是怎么样的

周朝的官职有哪些

将相制是什么官职制度

三公九卿制是什么制度

三省六部制是什么意思

二府制是什么制度

辽金元的官职制度简介

大学士和内阁制是什么制度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中央官制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所谓职官,即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关系到对我们这样一个古老文明国家进行管理的问题,所以无论是中央职官,还是地方职官,其名称、品级地位以及职权范围,都是很值得研究的。了解古代的职官制度,既有助于我们掌握文化遗产,又对今天的行政管理不无借鉴意义。原始社会是没有官制的。那时的氏

  • 古代地方官职制度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西周实行分封制,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封地称国,大夫封地称邑。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和国土的开发,县出现了。春秋时期邑和县的长官,鲁、卫称宰,晋称大夫,楚称令尹。也有的称公或尹等。迨至战国,各国普遍实行郡、县两级管理,一般称郡的长官为守,县的长官为令。郡主要掌军事,县主要掌民政。秦汉是典型

  • 古人有哪些号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人除名和字外,还有号。号的起源甚早,据说五帝之一的黄帝号有熊,又号轩辕氏,颛顼号高阳,帝喾号高辛。不过号的盛行则是到唐宋以后了。这与后世封建伦理道德的加强,人际关系的讲究,以及文学的发达都是分不开的。号也有种种,如别号、谥号、庙号、年号等。下文分别来讲。别号别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由于别号一般由本人

  • 古代人的饮食习惯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人一日两餐。早餐叫“朝食”,又叫饔,约在上午九点左右用餐;晚餐叫“哺食”,又叫“飧”(sūn),约在下午四点左右用餐。《左传·成公二年》记鞌之战中齐侯的话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这是说等

  • 古人衣服的装饰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头衣远古时期的人们是没有衣服的。那时,夏天用树叶草蔓遮身,冬天则用禽兽之皮裹体。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大约到母系氏族社会后期,纺织术才发明了,或养蚕织绸,或用麻的纤维织布。而丝绸是一种高档衣料,一般人是穿不起的,故平民所着乃足“布衣”。今天从河南仰韶、陕西庙底沟和西安半坡的仰韶

  • 湖北与印度交往的那些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印度语武汉交往始于春秋时期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陆上丝绸之路有两条,分别是丝绸之路的北线和丝绸之路的南线。丝绸之路的南线也称为楚印商道和茶马古道。据考证,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商人将我国所产的丝和

  •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交流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本文来说说中国历史那些主要的对外交流事件:对外交流事件:张骞通西域在汉朝,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以及新疆以西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汉武帝为了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这次出使虽未达到目的,但了解到西域各族的政治、经济、地理、风俗等情况。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

  • “夷夏之辨”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夷”指文化发展滞后于诸夏的民族社会,“夏”指采用礼乐文明的中国。“夷夏之辨”在儒者的论说中一般被理解为对文明与野蛮的区分。春秋以前,夷夏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军事上的,夷狄四境为患,“中国不绝如线”,故有&l

  • 朝贡制度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朝贡制度是指“基于地缘政治因素和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古代中国封建统治者创造出的一套中外关系体系”,也叫做“封贡制度”。还有的学者称其为“华夷体系”、“中国传统的世界秩序”或“亚洲的华夏秩序&r

  • 中国古代疆域变迁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从先秦时期迄今,中国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六七千处,遍及全国。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后期人类活动的范围。这些分散的原始氏族和部落,经过长期的战争和融合,形成了两个主要的部落联盟:一是活动于黄河中游的夏人,一是活动于黄河下游的夷人。以后夏人部落不断扩展,与东部夷族相融合,成为最大的华夏部落联盟。进入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