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嘉庆年间的“癸酉之变”是怎么回事,导致癸酉之变的是不作为的官员吗

嘉庆年间的“癸酉之变”是怎么回事,导致癸酉之变的是不作为的官员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001 更新时间:2024/3/14 8:53:04

癸酉之变简介或者称为天理教起事简介,指的是清朝时期嘉庆年间各地起义,以林清为首的天理教进攻北京的事件。官逼民反的事件在晚清时有发生,阶级矛盾的愈加尖锐使得这种状况愈演愈烈。

嘉庆帝登上皇位之时,大清皇朝的阶级矛盾就已经十分尖锐,农民起义军此起彼伏,由现在的电视连续剧中也可以看到,鹿鼎记就是取材于当时的天地会起义,在当时,民族矛盾也初显势头,外域各国以贸易等各项理由进驻中国沿海各地,甚至想要长时间居住于此,中国人民实在是难以忍受这种屈辱的存在。内外矛盾的刺激下,于嘉庆19年爆发癸酉之变,起义军攻上紫禁城城墙,举国震撼。由癸酉之变简介中可以感知出晚清时局的动荡以及清朝的必颓之势。

这次起义的人数有限,他们打着顺应天理的旗号,顺利攻入紫禁城,起义军将领的勇猛可见一斑,整件严肃事件的插曲就是当时的皇帝并不在城内,所以起义军挑选的时机不算成熟,攻入之后没有皇帝那么逼谁退位呢,当时的皇帝正在河北省打猎,道光帝当时身为皇子,情急之下取出鸟枪,击中城楼上的起义军,形势得到一定控制,最终起义失败。

由癸酉之变简介中可以看出,道光帝的即位与此事有着一定关联,道光帝的急中生智想必也是嘉庆皇帝看中他的一个方面。

1、癸酉之变过程

嘉庆年间,9月14日这天,天理教首领林清派约200名教徒,乔装打扮成小商小贩的模样混进北京城。到了15日中午,这些起义军在太监刘得财、刘金、泰、高广幅等人的接应下,由东华门及西华门两个方攻入紫禁城。

事发突然,打的城内皇子、宫女、太监一干人等措手不及,个个目瞪口呆。起义军顺势在一片乱哄哄的环境中,直直地进入养心殿,也就是皇帝呆的地方,但是皇帝那天在河北打猎,并没有在宫中,起义军的计划已经开始失败了,癸酉之变过程中,皇室的转折得多亏了当时的钮钴禄氏皇后。

当时的混乱之中,把守紫禁城的将领纷纷抱头鼠窜,长时间的养尊处优让他们除了耀武扬威、摆摆架子之外一无是处,养心殿距离后宫嫔妃的居住地很近,在守将们吓跑之后,皇后赶紧找来了还在读书的皇子皇孙,后来的道光帝便是在这时急中生智,用火枪击中起义军,起义军的装备没有这么先进,有人死了之后他们便不再敢进攻,后被镇压,癸酉之变过程就此完结。

天理教攻打皇宫的消息很快就被皇帝知道了,除了震惊与后怕,他更是为自己儿子的英勇骄傲,回去免不了为当时还是皇子的道光帝加封进爵,这也就促进了道光帝之后的即位。癸酉之变过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林清造反的事情其实早就已经泄露,甚至亲王之中都已近盛传,但是竟然没有人管,清王朝的衰颓,怕是停不住了。

2、癸酉之变结果

自古以来,我国的变革起义数不胜数。但是由各种教会组织领导发展起来的起义却是比较少见的。癸酉之变就是为数不多的其中之一。那么癸酉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癸酉之变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作为教会类型的起义,癸酉之变的群众基础自然是有的。但是癸酉之变结果却不像领导者所期望的那般。众所周知,自从外国列强打开清政府大门以来,我国便开始越来越消沉。清政府已经不得人心,各类起义也是屡见不鲜,频频发生。癸酉之变就是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这次变革是在天理会的领导下进行的。

这个教会,有着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不仅有农民和商人,还有许多宫廷人士的加入,包括很多宫内的太监,这就为其攻入紫禁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悉,天理会起义时,两百多名天理会教徒攻入京城,在京城掀起了轩然大波。不久之后便进入皇宫重地,使得宫中人心惶惶。他们手拿刀枪长矛,杀声震天,教会人员极其勇猛。

由于事发突然,当时守卫皇宫城门的侍卫猝不及防,一下子慌了手脚。一旦这道防御被攻破,后果不堪设想。当时的皇子从宫中拿出火枪,几下便将城门下的教徒打死近十人,使得教会人员全都不敢接近。教会纵使人员众多,但武器却十分落后。由于力量悬殊,所以癸酉之变失败看起来似乎是必然。癸酉之变结果警示人们,只有符合时代潮流的变革才会走向成功。

3、癸酉之变的反思

癸酉之变是发生在清朝的一个大事记。那时嘉庆在位,这个惊变让这个皇帝认识到大清朝的统治似乎岌岌可危,这个来自民间的宗教在宫中掀起了巨大的风浪,也掀起了清朝最高统治者对于这场癸酉之变的反思。

说起对于癸酉之变的反思,嘉庆帝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在那个多事之秋,在底层潜伏已久的由各地教众组成的所谓的天理教在继轰动一时的白莲教之后,破土而出。他们开始在威严肃穆的紫禁城里闹事,最后甚至发展成为一场厮杀。那两天一夜,似乎过得格外漫长,一时间,满朝上下皆惊。这场血案的发生让嘉庆帝真正开始对大清朝进行了全面的反思。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灾祸的发生,肯定不在于一时,而是长久积累而成的祸端,所以,他在事后的诏书中指出,为政切忌飘忽大意,敷衍了事。

在嘉庆帝对癸酉之变的反思中,皇城城门的防守环节薄弱成为首要原因。正是因为疏于检查,才让天理教的教众能够得了机会装扮成普通商人百姓混进城门,这为癸酉之变的发生创造了前提,还有宫廷管理中出现的纰漏。在这次祸乱中,正是有宫中太监为他们做内应才会造成这么大的影响。最后则是皇宫中那些能力低微的侍卫,无勇无谋,不敢抵抗,也为这次事件增加了助力。这就是对于癸酉之变的反思,所幸,嘉庆帝反思的早,才不至于酿成大祸。

标签: 明清历史

更多文章

  • 揭浓墨宰相刘墉为什么外号叫做刘罗锅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清历史

    刘墉,清朝的政治家、书法家,父亲曾是清乾隆时期的重要之臣刘统勋。刘墉学识多才,在乾隆十六年中了进士。历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等诸多职位。为人在工作期间奉公执法,廉洁清明。他的书法也是一绝,造诣深厚,还是清朝着名的帖学大家。在民间流传一个关于他书法的名号“浓墨宰相”。刘墉的一生也并不是像电视剧那

  • 解析明朝大奸臣严嵩遗臭万年的名声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清历史

    严嵩被《明史》列为明朝六大奸臣之一,后世流传的故事、改编的戏剧和电影里,他也一直是以奸臣的形象示人。但其实,严嵩有不少评价是错误的,而且也有许多优点。那么严嵩如此恶劣遗臭万年的名声是怎么得来的呢?1、来自他权力斗争的对手。严嵩专权二十年,铲除了不少异己,也树立了许多政敌,比如徐阶。徐阶不仅是严嵩倒台

  • 清朝的改土归流:各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清历史

    清代雍正时期,开始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废除了土地司制度,改革土地分配的政策,实行流官统治的政策,史称改土归流;改土归流的背景是什么呢?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原来实行土司制度,土司权力很大,威胁清王朝的统治,为了解决土地割据的弊端,雍正四年期间,一位总督向雍正请命,建议取消关于土司世袭制度,因为未完善的土司制度

  • 大明最后的精锐关宁铁骑:曾让满清八旗闻风丧胆,最后随吴三桂降清而没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清历史

    关宁铁骑是明末为克制后金骑兵而组建的一支铁甲骑兵。其主要由辽东难民组成,辅之以关内调拨的援兵与少数民族士兵。相对严格的训练,加上丰厚的军饷与土地,其战斗力远远超过一般的明军与民军,在优秀统帅指挥之下也有与清军正面交锋的实力。是明末最精锐的部队。明朝,作为一个从建立开始就没有停止过战争的王朝,诞生了太

  • 应该如何评价海瑞?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清历史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一生敢于直言、坚持正气,他的节操家喻户晓,是个“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的清官。素有“海青天”之称,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海瑞,明朝里又一个响亮的名字,特别是后来被重新定义之后。这是一个不被多数人喜欢的人,唯恐避之不及,因为大家都苟且,就你较真,没法相处。这是一个苟且世

  • 胡宗宪的抗倭功绩不亚于戚继光,为何却饱受世人非议?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清历史

    胡宗宪是抗倭名将,在消灭倭寇战争中担任主帅,亲临前线,指挥战争,最终消灭了倭寇,立下了赫赫战功,起到无人替代的伟大的历史作用。他聪明好学,擅长诗文,流世著作十余种;他二十七岁中进士,步入仕途,造福一方百姓;他善兵法谋略,抗倭立奇功;他品行不端遭非议,最终死于狱中。胡宗宪的一生令人钦佩,更令人叹息!元

  • 江南大营:既是湘军集团成功路上的引路者也是垫脚石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清历史

    江南大营是清朝为镇压太平天国集结起的最后两支直接听命于咸丰帝的野战军之一,全国各地素质较好的绿营官兵集结太平天国天京孝陵卫驻扎屏蔽苏杭财赋区成为江南大营,分为两期,皆被太平天国围歼。另有两次驻军称江北大营。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昌,咸丰皇帝下令各省在籍官僚、士绅协助地方官员办理团练,一起剿灭太

  • 解析甲午战争的失败慈禧太后该不该背锅?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清历史

    说起甲午战争,大部分中国人都能说几段,除了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还要痛骂几声清政府腐朽无能。以往,受到一些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影响,民间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认识和观点,但深入到历史中,很多看似成立的认知往往容易流于简单甚至失之公允。近年来,回顾甲午一战,越来越多的历史研究者尝试从新的角度认识这场战

  • 清朝平定苗疆的背景 平定苗疆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清历史

    在清朝乾隆时期,乾隆在位时期共发动了十次战争,乾隆对外美称为“十全武功”。其中平定苗疆也就是平定大小金川先后发兵两次,讨伐金川土司。最终获得胜利,维护了西南边境的安全稳定和领土完整。平定苗疆的背景还得从秦朝建立的土司制度开始说起,土司制度是秦朝时期,秦王统一岭南之后,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通知,在边远

  • 清朝的摊丁入亩是怎么回事 摊丁入亩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清历史

    历史上的“摊丁入亩”,又被称作是“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最初是创于明代时期,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并且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得到了普遍实行。那么摊丁入亩到底是怎么回事?根据历史上的相关资料来说,“摊丁入亩”是一种赋税制度,其大体是完成于中国清朝雍正帝统治时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