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最后一位霸主:勾践灭吴原因及强国秘密,滴水能穿石吗?

春秋最后一位霸主:勾践灭吴原因及强国秘密,滴水能穿石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517 更新时间:2024/1/16 17:31:52

勾践是春秋越国君主,生于公元前520年,名鸠浅,大禹的后代,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在位期间,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军队击败被迫求和,三年后夫差擅自释放勾践归国。勾践在吴国所作的种种屈辱催发他“卧薪尝胆”,奋发有为,一方面改革内政,积蓄国力,另一方面睦邻醇邦,共同对付强大的吴国。终于在公元前482年趁吴王夫差参加黄池之会,国家守备力量弱小之际领兵击吴,灭吴称霸。

勾践为何卧薪尝胆

吴国在孙武伍子胥等优秀将领协助下,多次击败楚国,称霸中原,而就在此时越王西去,于是吴王趁机发难越国。新继任王位勾践领兵抗吴入侵,大败吴军,吴王中箭受伤,其儿子夫差发誓要为父亲报仇,于是登位后,日夜操练兵马。勾践不听范蠡建议,决定先发制人,结果被吴军杀得大败,困于会稽山,在谋士范蠡的劝说下决定送厚礼讲和,经过文仲再三折腾,夫差撤兵带着勾践回国。

会吴国后,越王勾践及范蠡伏地待吴王召见。夫差让勾践夫妇住于其父墓地旁边的一间小石屋里,并令勾践为自己喂马,过着跟仆人般的生活。夫差每次出去都要让勾践为其牵马,勾践忍辱负重,但还是利用假象迷惑吴王,就这样过了两年,夫差以为勾践当真是归顺了他,于是就放了他回国。勾践归国后,时刻不忘在吴国受辱情节,为了警醒自己曾经受的苦难与屈辱,在自己的屋里挂上了一个苦胆,吃饭前都要尝一下。

勾践韬光养晦,为灭吴国做足准备

1.吸取教训,虚心纳谏

在吴越交战中,由于勾践运用奇谋,导致吴军大败而归,当听到夫差为了替他父亲报仇而日夜练兵,不听范蠡的劝谏,决定先发制人,正是由于他的一意孤行导致被打的差点忘了国。后来反省是自己刚愎自用导致的这一次劫难,教训深刻,于是对于下属谋臣将士的意见择而取之。归国后,精心治国,国家实力迅速强大,为了一血前耻,勾践按耐不住心中压抑的怒火,但大幅逢同的建议立刻让勾践打消了复仇念头,并对建议连连称善。

2.施行“仁政”,上下一心

勾践痛定思维,一改过去刚愎自用,开始向国人诚心道错,对于妄起战端向国人表示自己“罪孽深重”,请求国人的宽恕,如此恳切虔诚的态度当然深得民心谅解;其次是与民同乐,与民同忧,不再将自己定位国君而高高在上,而是身着简便,过着一般平民家庭生活,与国家普通老百姓大成一片。最后是优厚对待殉国之人,规定为国战死者,嫡长子可以免役三年,庶子者免役三月。

3.低调收敛,发展国内生产

一方面勾践将自己定位一般平民百姓,并且亲自劳动,自谋其食,与民同甘共苦;另一方面鼓励百姓发展生产,增加人口,奖励耕织与人口生育,这对于发展国内生产,扩充兵员具有重要的意义。自勾践归国后,认定目标,上下团结一心,发展国内生产,就等有利时机来临,大败吴国是早晚的事情。

结语

总之,十年生产,十年积蓄,“滴水穿石”,勾践的所作所为站在当时历史高度上讲是为了越国的荣誉和利益而耐心磨锐自己剑锋的,能够与民同甘共苦,深得民心,是春秋难得一位明君;站在个人恩怨立场上看,其复仇之心具有自私、狭隘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了击败对手,不惜发动国家之间的战争。

标签: 国君免役

更多文章

  • 狭义壮士:荆轲刺杀秦王血溅秦宫,燕太子丹在意气用事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太子,狭义

    荆轲,庆氏,姜姓,出生年月不详,是战国后期卫国朝歌(位于今河南鹤壁)。喜读书,是一位充满狭义的剑客,在燕国太子丹手下从事。当时正值秦国兵伐赵国,赵不久灭亡,燕国太子震慑,想通过行刺方式阻敌入侵,荆轲呈一时之勇献计燕太子入秦刺杀秦王。进秦宫后,荆轲依计行事,但由于刺杀过程失误,混战中被秦王侍卫所击杀。

  •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仁义学说及影响,有哪些正面价值?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孟子,仁义

    孟子的“仁义”之说是对孔子“仁”学说进一步发展,是“仁”字意义范围的扩大,关于“仁义”学说记录在《孟子》七篇中,内容阐述丰富,主要包括开篇治国之道,仁政思想及后续三代兴亡教训问答。具体讲三个方面可以概括,即说仁义之辞,行仁义之道;以仁义治天下;以民为本的思想。并且提出了只要潜心修养,人人都可以成为尧

  • 孔子是哪国人?孔子死前说的话是遗憾还是忏悔?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孔子,周礼

    孔子在很多人心目当中,都是一代圣人,孔子在我国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且也已经成为我国思想文化方面的代表人物,孔子的各种经历也为人们所传颂。而很多人也对孔子临终前说过的话是很感兴趣的,孔子的一生说过很多话,但是临终前的话相比平常,却带着很多不一样的情绪,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么究竟孔子在临死之前说了

  • 春秋时期强大的晋国为何会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国家,诸侯

    对春秋晋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国纷争的局面。强大的诸侯国会吞并一些小的诸侯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而在春秋时期。有一个猛然崛起的国家:晋国。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去晋国有多么强大。在我们现在的评价中,评价晋国为春秋四强国之一晋国是在晋献公的时候才开

  • 历史上的“五国伐齐”是怎么回事?齐国为何会遭来五国的联合进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齐国,实力

    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在战国七雄之外,还存在过义渠国、郑国、鲁国、越国、宋国、中山国、巴国、蜀国等诸侯国。其中,就宋国来说,就是战国时期比较重要的一个诸侯国。根据史料记载,约公元前286年,趁着宋国内部发生动乱之际,齐湣王(齐闵王)派遣将军韩聂举兵攻灭宋国。对于齐国来说,攻占宋国后,自身的实力达到了一

  •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称呼”公“和”伯“是如何区分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谥号,国君

    翻开《左传》,我们会看到,文中对诸侯的称呼大部分时候分为两种,一种是郑伯、秦伯、齐侯、楚子、陈公等,另一种是郑庄公、秦穆公、齐桓公等。这两种称呼都存在,如果认真区别这两种称呼的话,也比较简单。这里拿秦穆公来说,秦穆公生前,是被称作秦伯的;等秦穆公去世后,世人多半会称呼他为秦穆公。春秋时期的诸侯,去世

  • 春秋时期的曹国是如何灭亡的?究其原因是作茧自缚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国君,小国

    在春秋时期,华夏大地有很多诸侯国,绝大多数的都是小国,虽然这些小国的历史不像齐国、晋国那样丰富多彩,可它们也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味道,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曹国的故事。(图)晋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周武王姬发当上天子之后,就把一个叫振铎的同母弟弟封在了曹地,振铎就是曹国

  • 孙膑和庞涓多年手足师兄弟情谊,是怎么反目为仇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孙膑,齐国

    鬼谷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人才,他晚年教成的四个徒弟个个本领不凡,书上说他们是“四子既出,天下大乱。”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一讲这四子中孙膑和庞涓师兄弟之间的故事。孙膑和庞涓师从鬼谷子,学成之后,便相继出山,希望能一展抱负。庞涓比较幸运,刚出山不久便被魏国国君招纳过去,并让他做了魏国的大将军,而孙膑还是处于

  • 围魏救赵发生在什么时期,具体什么时间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孙膑,齐国

    关于围魏救赵的成语那家都很耳熟了,那么围魏救赵具体是发生在一年呢?讲述了什么故事呢?今天小编跟大家一起分享下有。发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353年战国时期,齐国孙膑,田忌为救赵国所为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年轻时曾和庞涓一起从师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当上了魏国的将军,忌妒孙膑的才能,就把孙膑骗到魏国,

  • 围魏救赵涉及的人物是谁? 围魏救赵主人公有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孙膑,都城

    导读:孙子围魏救赵的典故是谁?围魏救赵的故事出自何处?“围魏救赵”的著名战役是由孙膑指挥的齐军用计打败庞涓带领的魏军。事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