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高宗赵构为何要迁都杭州?

宋高宗赵构为何要迁都杭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913 更新时间:2024/3/14 8:14:24

宋高宗是南宋初年投降派的首领。南宋政权初建,他曾起用抗战派李纲为宰相,但不久即赶走李纲,同宠臣汪伯彦黄潜善等人放弃中原,从南京应天府逃到扬州,一意享乐。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即率臣僚南逃。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绍兴),随后又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并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镇海),漂泊海上,逃到温州(今属浙江)。直到建炎四年夏金兵撤离江南后,他才又回到绍兴府(今浙江绍兴)、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后将临安定为南宋的都城。

据说,当时的迁都是经过三次反复论争后才确定的。在分析宋、金双方军事形势后得出结论:“今日之事,欲战则不足,欲和则不可。”一方面,金兵处处主动进击,宋军时时被动防守,这是当时战局的长期态势。而建康靠近前线,不如杭州地处后方,比较安全。浙西一带水网交错,对骑兵活动不利。杭州有这一道天然屏障,给统治者增加了安全感。

另一方面,唐宋以来,杭州迅速崛起,一跃而为万物富庶的“东南第一州”。这种相当规模的城市体制和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恰恰是作为国都所必需的。“西溪且留下”史书云:钱塘之胜,名于“三西”(西湖、西溪、西泠),而西溪之胜又独在于水。自唐代以来,西溪就以赏梅、竹、芦、花而闻名。“西溪探梅”为西湖十八景之一。

“虽无弱水三千里,不是仙人不到来”……据清光绪《钱塘县志》记载,宋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行经西溪,欲建都于此,后得凤凰山,遂云:“西溪且留下”。“留下”之名由此而得。据说赵构即位并定都杭州后,为了方便自己和官员们去余杭的洞宵宫祈神,从古荡至留下还专门修筑了数里之长的石板辇道,称之为“西溪辇道”。而千百年来,西溪人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耕田捕鱼,过着丰衣足食的平静生活。

南宋迁都杭州的皇宫大内建设,赵构最终升杭州位临安府,皇城选址凤凰山,开始大兴土木造皇宫;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皇宫具体位于现在的凤凰山东麓宋城路一带,东至馒头山东麓,西至凤凰山,北至万松岭路,南至笤帚湾;皇宫依山势而建,殿阁叠进,曾建有殿、堂、楼阁约130余座。

但总体来说,南宋宫殿由于占地面积小,兴建时以节约为本,很多宫殿都是一殿多用,和故宫的一殿专用有很大的区别。而且杭州地处江南,夏季炎热,在宫殿的建筑形式上也多有特殊之处。所有的门窗可以拆卸以便通风,待冬日天寒时,又可加入隔层以作保暖之用。

但南宋皇城的范围不大,其间所能容纳的建筑也是有限的,毕竟,临安行宫从开始建筑起,是作为临时首都定义的,在宫殿使用上,也已简捷便宜为度。但实际上南宋没有实现重回东都的理想,而原先行宫规划中的种种临时想法,一直影响了皇城内的建筑修建和用途。如作为朝廷礼仪场所最重要的大殿,在绍兴十二年之前,一直只有一个殿,《宋史·地理志》中记载的“垂拱、大庆、文徳、紫宸、祥曦、集英六殿,随事易名,实一殿。”就是这个时期的情况。

而整座南宋皇城,与建在平陆的西安唐皇城、开封北宋皇城、北京明清皇城不同,不是一个端正平整的矩形,而是一个西高东低的不规则方形。宫墙高约三丈,西边沿山蛇行,高出南、东、北三边。想像那时的凤凰山东麓,应该是极尽豪华,壮丽无比。当时,临安的人口规模已经达到150万人,而西方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只有十万人口。今天的世界各大都会,当时还沉浸在一片蒙昧的幽暗之中,只有杭州的南宋皇城,灯火映彻碧空,映亮了世界的东方。

当年的皇家“大内”,也是隋朝府治、唐代州治的所在地,当年的吴越钱鏐,也曾在此修建王宫。南宋的皇帝看中这里,似乎是一种历史的因缘。但南宋皇城还是在布局上开创了“南宫北市”的先河。宋以前,中国古代国都布局主要有两种:一是皇宫在北、民居在南,如唐代长安;二是皇宫置于城市中间,周围散布民居,如北宋汴梁。

而南宋的杭州,皇宫在南、民居、市集在北。应该说“这种格局最契合杭州当时的实际,当时西湖与钱塘江之间,可供城市发展的主要用地在吴山以北,把皇宫放在南部,为城市北部发展留出了足够空间。”不过南宋皇宫最终在元代毁于大火,至今地表建筑已基本无存,主要宫殿遗址都被埋在地下二三米左右。

标签: 宋朝元朝

更多文章

  • 手榴弹的起源竟可追溯到金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元朝

    相信看过战争片的观众都知道,那种可以手抛的小型炸弹称之为手榴弹。在近现代的战争之中,手榴弹是近战非常有利的武器。无论进攻还是防御,它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那么手榴弹是哪国发明的?您可能万万想不到,手榴弹竟然起源于我国宋朝时期的金国。 众多周知,金国是火药的故乡。火药发明之后,许多火器相继问世,并

  • 苏轼诗中为何总把西湖和西施牵连到一起?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元朝

    苏轼为什么总喜欢把西湖和西施牵连到一起,并且总是在宣扬范蠡功成身退,携美女西施归隐的事情呢?在世人印象中,在吴国灭亡之后,西施就追随自己当初的爱人,灭亡吴国的第一功臣范蠡携手归隐,泛舟五湖,过上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应该说,这种结局很美好,很浪漫。 当年范蠡受命在越国寻访美女,好送去吴国,

  • 解密历史上真实的庞太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朝,元朝

    历史上的庞太师,名庞籍,年轻有为,文治武功,忠心不二,是难得的好臣子。要是他知道以后的编剧们都这么诬蔑他,哎,可怜的老人家。。庞籍(庞太师)(988年1063年4月7日),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后,任黄州司理参军,深得知州夏竦的赞许,认为庞籍极具

  • 义薄云天的宋江为什么要招安?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朝,元朝

    宋江是水浒梁山中的领军人物,在他的手中有很多有勇有谋之人。按常理说宋江足够可以自己当皇帝,反朝廷。可是他最终选择了朝廷的招安,难道他对当皇帝一点兴趣都没有吗。宋江是刀笔吏出身,很懂世故人情,其中原因自然很耐人寻味,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 其一,梁山就这么大,既不是一座大州,也不是一座大城。人口也

  • 宋军竟是中国史上最强野战步兵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宋朝,元朝

    说到北宋王朝,想起到的便是腐败的政府机制,传诵千年的宋词。不得不说,在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相比较于国内的繁华,北宋在外交方面给人的印象就是不断的求和,打败仗,但论起哪一支军队是中国冷兵器时代最强的野战步兵,答案竟然是北宋前期的禁军。 说到冷兵器时代军种的主要划分分为野战

  • 赵匡胤曾拟迁都长安 群臣反对埋下亡国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朝,元朝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开封。考虑到开封“形势涣散,防维为难”,赵匡胤曾拟先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但遭到群臣及晋王赵光义极力反对,迁都计划搁浅。 自古统治者选择都城主要根据军事、经济、地理位置三方面条件来考虑。军事上要求都城所在地既

  • 揭秘蒙古大军西征纵横无敌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元朝

    实际上,在几次西征中,蒙古军队的数量通常很少,加上其他民族的仆从军,总数最多不超过20万人左右,往往比对方的军队要少得多。但是,人数少的蒙古军队却往往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吗?难道真是“上帝”的旨意吗?当然,我们不排除蒙古人一直有好运气陪着他们,但是,除了好运气

  • 元朝---曾经的大帝国何故一夜倒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朝,元朝

    曾经横扫世界的元朝,不断向外扩张,掠夺财富,满足征服欲望,像是一个土匪,导致元朝整个社会道德沦丧,贪腐成风,淫乐成灾,盲目迷信僧侣,一发不可收拾,到后来朱元璋率众揭竿起义,元朝帝国大厦也就难逃灭亡的命运了。 十三世纪,蒙古人曾经发挥出令整个世界都感到震惊的军事才能,缔造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元朝

  • 真实的郭靖与蒙古大军西征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朝,元朝

    金庸武侠小说,大家都耳熟能详。金庸小说的特色就是可以把虚拟情节与历史的真实相结合。我们不妨走出小说,探索小说背后的历史真相。《射雕英雄传》中成吉思汗率大军西征花剌子模的故事,郭靖随蒙古军队西征,这是真实的历史还是金庸大师虚构呢,本文将会为大家一一揭开谜底。金庸的武侠名着《射雕英雄传》中描写了成

  • 成吉思汗一生中十大经典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朝,元朝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名句。其中既肯定了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但是又包含着一丝遗憾。成吉思汗一生中打过无数场战役,差点将领土拓展到欧洲。只不过成吉思汗只是遗传了蒙古族好战的习性,对于领土的扩张并无太大兴趣。1、野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