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匡胤曾拟迁都长安 群臣反对埋下亡国隐患

赵匡胤曾拟迁都长安 群臣反对埋下亡国隐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25 更新时间:2024/1/26 0:55:15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开封。考虑到开封“形势涣散,防维为难”,赵匡胤曾拟先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但遭到群臣及晋王赵光义极力反对,迁都计划搁浅。

自古统治者选择都城主要根据军事、经济、地理位置三方面条件来考虑。军事上要求都城所在地既能制内,又利于御外;经济上要求都城附近地区经济发达,能基本解决都城的物质需要,只需少量仰给于远处;地理位置上要求都城位于王朝管辖范围的中心地区,或有通畅的水陆交通线路通向四面八方。

开封府主要的优势是居“天下之要会”,汴水河渠连接江淮等地,经济富庶,但其缺点是军事上无险可守,难以御外,必须常驻数十万大军以代替山河之险。赵匡胤考虑得比较全面,比群臣和赵光义更有眼光,他认为如继续以开封为都城,“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结果不幸而言中。

宋太祖曾拟迁都:欲西迁据形胜之地

开封位于黄河中游的南岸,地处中原和华北大平原的西部边缘。它北据燕赵,南通江淮,西峙嵩岳,东接青齐。河流在这里作放射状向南北分流,可开凿运河,连接南北河流。

因战国时的魏国,五代时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朝后期,都曾建都于开封,所以开封素有“七朝古都”之称。就地理环境而言,自古统治者择都大多选取龙盘虎踞、山河四塞、有险可守的形胜之地,很少选择地势平坦、难以防守之地。而开封偏偏就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地方。它之所以被统治者看中,关键在于它处在四通八达的“天下之冲”,交通方便,经济富庶,有利于“居中御远”。

早在战国后期,纵横家张仪曾对魏哀王说:“魏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限。”楚汉相争期间,谋士郦食其刘邦说:“陈留(今开封一带)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于是刘邦置陈留郡。唐末和五代时,群雄逐鹿中原,开封的地理位置显得更加重要。唐人韩宏说:“大梁(今开封)襟带河汴,控引淮泗,足以禁制山东。”后唐郭崇韬说:“汴州关东冲要,地富人繁”。石敬瑭对后唐皇帝李嗣源说:“大梁,天下之要会也。”公元936年,石敬瑭灭后唐,建立后晋,两年后便以汴州为东京开封府,定为首都。

随后,后汉、后周相继建都于开封。宋太祖赵匡胤登上帝位时,沿用后周旧制,以大梁为东京开封府,洛阳为西京河南府。赵匡胤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军事家,也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在基本平定南方诸国及地方割据势力后,他考虑到开封“形势涣散,防维为难”,曾拟先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他说:“吾欲西迁,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但这一打算遭到群臣和其弟赵光义极力反对。

反对迁都理由之一:洛阳凋敝军食不充

赵匡胤于公元927年在洛阳夹马营出生,因而对洛阳有特殊感情。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赵匡胤下诏西幸洛阳祭祀天地,并打算从此留在洛阳。

起居郎李符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上书“陈八难”,书中称:“京邑凋敝,一也;宫阙不备,二也;郊庙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内民困,五也;军食不充,六也;壁垒未设,七也;千乘万骑盛暑扈行,八也。”赵匡胤思乡心切,根本不管西行难不难,于同年三月丙子日从开封出发,在众大臣和卫兵簇拥下,浩浩荡荡前往洛阳。

四月,赵匡胤一行到达洛阳,在南郊举行合祭天地大典。此前洛阳地区连续一个月大雨不止,赵匡胤到达后,雨就停了下来,举行合祭大典时晴空万里。大典结束后,当地父老说:“我辈少经乱离,不图今日复见太平天子!”还有人激动得泪流满面。赵匡胤见天公作美,百姓归心,又见洛阳经过重建后宫室壮丽,心情非常愉快,当日下诏大赦,并当面奖励建设洛阳有功的河南府右武卫上将军焦继勋。

两天后,赵匡胤大宴群臣,随意赏赐,君臣共欢。在言谈中,赵匡胤屡称洛阳为形胜之地,居天下之中,流露出欲留居洛阳之意,群臣见皇上兴致正浓,不敢扫他的兴,当时没有谁开口进谏。赵匡胤见大家都不反对,以为迁都之事可如愿进行,却不知群臣虽表面不反对,但大多数人仍不乐意迁都。

反对迁都理由之二:开封漕运四通八达

迁都是牵涉到国家命运的大事,群臣有意见不可能不提,况且他们知道赵匡胤是非常尊重臣下意见的明君,所以便利用各种机会向赵匡胤进谏。

一天,赵匡胤的老部下李怀忠见皇上略有闲暇,便上前进言,他说:“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一旦遽欲迁徙,臣实未见其利。”

就当时形势而言,李怀忠这一番话的理由是很充足的,自后梁建都开封以来,几代统治者便不断开挖运河,以通漕运。尤其是后周世宗柴荣,屡次下诏开挖运河。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四月,世宗下诏疏导汴水北入开封五丈河,使齐鲁舟楫都能到达开封;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三月,下诏开挖汴水口,引导河水达于淮水,使江、淮舟楫畅通无阻;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二月,柴荣命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在开封东面疏导汴水入于蔡水,“以通陈颖之漕”,又命步军都指挥使袁彦“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后,从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就着手在开封周围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他首先下令开挖蔡河,使河流直达许镇,以通淮右之漕。第二年,又调集数万民工,从新郑引闵水与蔡河汇合,使蔡河经陈、颖直达寿春。同年,又在开封城北进一步开挖五丈河和金水河,增加流量。

经不断疏浚和开凿后,基本形成以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江南之粟由江入淮,经汴水入京;陕西之粟由三门峡附近转黄河,入汴水达京;陕西之粟由三门峡附近转黄河,入汴水达京;陕蔡之粟由惠民河转蔡河,入汴水达京;京东之粟由齐鲁地区入五丈河达京。使开封便于取得全国各地的粮食和物资,解决首都开封数十万禁军和百万居民的粮食和物资供给问题。这在当时是建都长安或洛阳都无法办到的。所以赵匡胤认为李怀忠的意见确实有道理,但即便如此,仍改变不了赵匡胤迁都的决心。

反对迁都理由之三:安邦“在德不在险”

群臣的意见赵匡胤可以不听,可晋王赵光义的意见赵匡胤却不得不听,因赵光义是他的皇位继承人。当赵匡胤把迁都洛阳和长安利在有险可守的想法告诉赵光义时,赵光义说:“在德不在险。”赵匡胤一时语塞。赵光义离开后,赵匡胤对左右说:“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赵光义反驳赵匡胤引用了吴起的故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事魏武候。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龙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在船上,吴起与魏武侯讨论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对国家安全哪一方面更重要的问题,吴起认为,决定国家兴衰的根本因素是政治因素,而非地理因素,上古时代三苗氏德义不修、夏桀修政不仁、殷纣修政不德,虽有险固的河山,也不能挽救其覆亡的命运,所以说安邦治国“在德不在险”。

眼看晋王和群臣都持反对意见,赵匡胤只好放弃了迁都的计划。

靠近黄河都城危险:四战之地往事可鉴

晋王赵光义对赵匡胤说“在德不在险”,此事在宋史并没有记载,而记载在宋人王禹的《建隆遗事》一书中,被《续资治通鉴》等书采用。有人认为《建隆遗事》不可信,赵光义并没有说过“在德不在险”。然而不管赵光义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北宋没有迁都却是事实。而且北宋不迁都确如赵匡胤所言隐伏着极大的危机,北宋在赵匡胤逝世后逐步走向衰弱最后被金所灭与开封的地理位置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开封自古为四战之地,周围又没有山岭险阻,建都于此,遇强兵入侵时如何防守就成为严重的问题。张仪说:“魏之地势,固战场也。”开封的地理环境四通八达,水陆交通方便,在宋代作为经济中心一点问题都没有,但作为政治军事中心条件尚不完全具备。

另外,开封太靠近黄河,在军事上也是个致命的弊端。战国时秦国曾四次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公元前225年,秦军决黄河水灌大梁,结果城坏魏亡。

相对而言,洛阳的地理位置比开封险要得多。洛阳不仅位居“天下之中”,而且四周群山环绕,背负邙山,面临洛水。东有成皋,西有崤函,北通幽燕,南对伊阙。“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秦以后宋以前有东汉、曹魏、西晋等王朝建都于此,号称“九朝古都”。正因为如此,宋太祖才有了迁都洛阳的念头,其出发点乃是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他认为建都于洛阳,既有利于防守,还可以省去大量冗兵,减轻国家的负担。后来范仲淹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说:“洛阳险固,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既有事必居洛阳。”可惜他的意见没有引起最高统治者的重视。

就德治和设险守国而言,德治固然应当放在首位,但设险守国绝不能忽视。正如清代学者顾祖禹所说的:“虽恃德不恃险,而设险重闭之义,亦未可略而不讲也……汴四战之地,受敌最深,梁末帝之祸甚于王假,靖康之辱几于石晋,况滔天之浸(指黄河)近在咫尺之间,言建都者,其亦有鉴于往事哉!”

北宋名将韩琦曾建议加固京师外城,以此加强京师的防守,他说:“北戎势重,京师坦而无备,若一朝称兵深入,必促河朔重兵与之力战。彼战胜,则疾趋澶渊。若京城坚固,戒河朔之兵勿与战。彼不得战,欲深入则前有坚城,后有重兵,必阻而自退。退而邀之,击之,皆可也。”谏官余靖表示反对,他说:“王者守在四夷,今无故而修京城,是舍天下而为婴城自守之计。”皇帝同意余靖

的意见,韩琦加固京城的建议被否决。

养兵太多负担沉重:依赖运河民力耗尽

既然开封无险可守,保障首都安全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兵力补足。北宋开封一带经常驻军数十万,城里城外连营设卫,以代替山河之险。大量冗兵云集京师,大大增加了开封对运河的依赖性。时间一久,就造成政府财政开支负担沉重,百姓困于徭役。

前面说过,宋太祖登基后多次下诏开挖运河,为此不得不征用大量民力。赵匡胤了解民间疾苦,爱护百姓,不会轻易动用民力。建隆二年,他命令给事中刘载带领民众挖五丈渠。他对侍臣说:“烦民奉己之事,朕必不为。开导沟洫,以济京邑,盖不获已耳。”他知道京师依赖运河供给并非长久之计,所以才有迁都的打算。由于迁都计划受阻,运河的开挖和维护便成为北宋自始至终的国家大事。正如张方平所说的:“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河道不够要继续开挖,河道淤塞要不断清淤,无休无止的开挖清淤动用无数民力,使百姓疲于奔命。

开封是运河的供给中心,政府的粮食和物资的主要来源地是长江下游。宋初,长江下游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自成为京师的粮食和物资主要来源地后,其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天下大部分财富集中在开封,其他地方却越来越穷困,这正是赵匡胤所担心的。他预言:“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结果不幸而言中,过了不到百年,民力几乎耗尽,富庶的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展停滞,北宋政府经常入不敷出,庞大的军费开支(占政府总支出的60%~70%左右)使政府和人民都喘不过气来,财政上的“积贫”和军事上的“积弱”成为不可挽回的趋势。

1126年,金国见北宋已弱不禁风,兴兵大举南下,包围开封。1127年,金兵占领开封,北宋灭亡。被金兵洗劫一空的开封从此风光不再,汴河航道逐渐湮塞,南北交通要道的重要地位也慢慢丧失,开封在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宣告结束。

标签: 宋朝元朝

更多文章

  • 揭秘蒙古大军西征纵横无敌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元朝

    实际上,在几次西征中,蒙古军队的数量通常很少,加上其他民族的仆从军,总数最多不超过20万人左右,往往比对方的军队要少得多。但是,人数少的蒙古军队却往往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吗?难道真是“上帝”的旨意吗?当然,我们不排除蒙古人一直有好运气陪着他们,但是,除了好运气

  • 元朝---曾经的大帝国何故一夜倒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朝,元朝

    曾经横扫世界的元朝,不断向外扩张,掠夺财富,满足征服欲望,像是一个土匪,导致元朝整个社会道德沦丧,贪腐成风,淫乐成灾,盲目迷信僧侣,一发不可收拾,到后来朱元璋率众揭竿起义,元朝帝国大厦也就难逃灭亡的命运了。 十三世纪,蒙古人曾经发挥出令整个世界都感到震惊的军事才能,缔造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元朝

  • 真实的郭靖与蒙古大军西征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朝,元朝

    金庸武侠小说,大家都耳熟能详。金庸小说的特色就是可以把虚拟情节与历史的真实相结合。我们不妨走出小说,探索小说背后的历史真相。《射雕英雄传》中成吉思汗率大军西征花剌子模的故事,郭靖随蒙古军队西征,这是真实的历史还是金庸大师虚构呢,本文将会为大家一一揭开谜底。金庸的武侠名着《射雕英雄传》中描写了成

  • 成吉思汗一生中十大经典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朝,元朝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名句。其中既肯定了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但是又包含着一丝遗憾。成吉思汗一生中打过无数场战役,差点将领土拓展到欧洲。只不过成吉思汗只是遗传了蒙古族好战的习性,对于领土的扩张并无太大兴趣。1、野狐

  • 血战报国:揭杨家将英勇无敌的真实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朝,元朝

    每当提到宋朝的历史时,杨家将的历史是不得不说的,在历史上有关杨家将的传说远不如小说和民间传说的那么神奇。当然杨家将三代抗敌的忠勇,保家卫国确实少有人及。杨业本名叫杨重贵,其父杨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

  • 宋朝怪事:士兵们为何饿死也不吃小米?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朝,元朝

    有史料记载:“遗弃粟米山积”,而宋军“多福建、江、浙人,不能食粟,因此日有死者”,粟,就是今天的小米。为什么南宋时期士兵们宁愿饿死也不吃小米?这则记载显然比较极端,但也并非没有根据。先来说说两个疑问,一是绍兴末年为何宋军只剩下了南方人,北方南迁之

  • 梁山好汉的绰号究竟是怎样得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宋朝,元朝

    水浒传中那些梁山好汉的经历让人记忆深刻,其中最具特色的要属他们每个人的称号了。我们发现这些绰号精准的概括了这些人的性格特征。可是这些绰号究竟是怎样来的?是有人故意给他们起的吗?梁山好汉的绰号十分驳杂,各有特色,天文气象、飞禽走兽、古人神怪等应有尽有。倒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网名。但网名多是自己所起

  • 宋明两朝何以被同一部落女真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朝,元朝

    纵览中国历史,无论何时,总有天敌与中原王朝并存。此天敌或为接壤部落,或为相邻夷国,尤其两宋以降,天敌此起彼伏,“蛇吞象”之“华夷之变”不断发生。古代对中国威胁最大的天敌主要有四个,他们分别是匈奴、突厥、蒙古、女真。前两个与中原汉族王朝对抗大体呈互

  • 解南宋高宗赵构:“泥马渡康王”的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元朝

    大凡开国帝王,都会有不同于常人的传奇,人们由此对他们“真命天子”的身份确信不疑,赵构也不例外。南宋高宗赵构“泥马渡康王”的传说,这个传说明显有为神化南宋政权,制造赵构自立为帝的合法性的作用。相传北宋靖康三年,金军攻破东京汴梁后,掳徽、钦二帝北撤,

  • 八思巴大师与金轮法王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朝,元朝

    蒙古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一直以来笼罩一层神秘的面纱,特别是在蒙古族建立元朝时期,我国引进了许多外来的宗教文化,为中国的宗教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众所周知,提起藏传佛教,几乎人们脑海之中浮现的第一个人物形象便是八思巴大师。那么八思巴大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八思巴大师一生的经历又是如何,八思巴大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