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初第一汉臣范文程:在明末清初的政治舞台上起到了关键作用,饱受争议的范文程到底是贤臣还是叛徒?

清初第一汉臣范文程:在明末清初的政治舞台上起到了关键作用,饱受争议的范文程到底是贤臣还是叛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123 更新时间:2024/3/14 8:53:34

范文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范文程一生历清四世,为清朝开创江山立下了不朽之功,他韬略过人,又能悟移人主,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巧妙地转变为现实,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范文程,一个让人恨不起来的汉奸,一个道德完美的传统文人,一个被人抢了老婆不敢吭气的奴才,一个治国安天下的文臣楷模。他和明清之际发生的许多人和事一样,让人看不懂。范文程是北宋大文豪范仲淹的十七世孙,说来也是出身名门,但到范文程这辈,家道中落,流寓关外,只混了个沈阳的县学生员。在科举大行其道的中国,文人的进身之阶就只剩一条独木桥,众多屡试不第的文人永无出头之日,范文程名门之后,心如明镜,明朝腐朽,自己就算十年寒窗,一朝高中,将来也免不了跟这艘破船一起沉没。怎么办呢?范文程在思索。

其实,每当一个国家的正常秩序遭到破坏时,唯恐天下不乱的文人就会涌现,唐有黄巢,明有宋献策、牛金星、徐以显,历来如此。范文程不肯为明朝殉葬是因为这个国家从未给过他什么恩典,他也不肯归隐,他的选择有点与众不同。

公元一六一八年,努尔哈赤进攻抚顺,守城的游击李永芳归降,他也是第一个投降后金的明朝将领。抚顺是边防门户,此地一丢,辽阳、沈阳顿成前线,这大概对范文程也是个触动,思来想去,他和哥哥做了决定,一起投奔后金。是什么原因让他做出这个背叛国家、背叛民族的决定?我们不得而知,比较简单的推理是,范文程选择了“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的人生准则。乱世先求生存,其次是做事,最后才是做人。

关于范文程和努尔哈赤见面的情况,历来颇多揣测,有些说法把范文程描绘成一个仗剑独行的大侠,而且在萨尔浒之战前,还和努尔哈赤有一番隆中对式的侃谈,这全是瞎扯。范文程投金就是一个末路文人的豪赌,既没有传奇色彩,也无浪漫可言,在努尔哈赤眼里,他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汉人奴才而已。金庸小说里名满天下的全真七子之一丘处机,历史上曾经孤身一人横渡大漠,到大雪山会见征服者成吉思汗,我们如果把那次会见与范文程相比,就能看出区别。

首先,丘处机见成吉思汗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只是劝他清心寡欲,敬天爱民,也正因为如此,成吉思汗不敢以凡夫俗子待他,而是尊称为神仙。其次,二人是平等会见,没有尊卑之分,丘处机的道家说教对成吉思汗产生很大影响,甚至一度下令“止杀”,还一次释放了沦为奴隶的3万汉人和女真人。

范文程大约长得也是气宇轩昂,一表人才,所以努尔哈赤对他还算客气,略问出身之后,对别人说这是名门之后,要好生对待,如此而已。比起丘处机念切苍生,千方百计为异族效劳的范文程差得太远。不过,范文程也有中国传统文人的优点: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自从投了后金,不仅运筹于帷幄之中,还亲自上阵,肉搏杀敌,立下不少功劳,得到了游击的职位。那时的后金大权在女真人手里,汉人不论职位高低全是三等公民,范文程不过崭露头脚而已,晋位还需特别表现。

公元一六三二年,范文程与当时得宠的另外两个汉官宁完我、马国柱联名上疏,要求从山海关深入中原,灭亡明朝,还相当露骨的建议走雁门这条路,原因是当地居民富庶,足以供给军粮,最后是满怀激情的表态,后金要么不打,要打就要往死里打。这道花了很多心思的奏疏暴露了几个事实:第一,对于灭亡明朝,范文程和其他汉臣反而比女真贵族还积极,这是表明态度,让领导放心,天聪汗皇太极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对范文程大加赞赏。第二,走错了第一步,就要一直错下去,范文程等人之所以有抢掠汉人、充实军资的建议,说白了,既当了婊子就不能再立牌坊。

第三,后金军队强悍,但论综合国力,与明朝相去甚远,因此拖延战争毫无意义,只有依仗八旗兵冒险深入,才有胜算。最后,范文程等人还有一个拿不上台面的潜台词,就是生怕后金小富即安,那样的话他们这些人不过是蛮夷酋长的狗头军师,要想青史留名怎么可能。

1、让人恨不起来的汉奸

如果说范文程投敌叛国让人切齿的话,他的人品和才具就真是无可指责了。范文程至孝,有一次皇太极请客,满桌珍馐美味,范文程想起了老爹范楠,不忍下箸,皇太极看出他的心思,特别批准打包。范文程对皇太极更是全力报效,操劳起来,不食不休,倒是个鞠躬尽瘁的样子。不过当奴才也是很倒霉的,范文程原来隶属于贝子硕讬的正红旗,硕讬后来卷入争夺皇权的内讧,死于非命,在这前途未卜的时候,摄政王多尔衮的弟弟豫郡王多铎又看上了“罪臣”范文程的媳妇,动了占为己有的心思。

奴才当到这份上也够窝囊了,幸好诸王贝勒还能主持“公道”,认为多铎这样做不利于“民族团结”,所以罚了他一千两银子,夺去了他属下的15个牛录。牛录是八旗的基层单位,15个牛录就是4500人,这个惩罚不大不小,总算是个交待。这件事没有影响范文程的忠心,相反他感恩戴德,更加殚精竭虑为满清谋划,而他的能力也逐渐显现了出来。

公元一六四四,也就是让郭沫若写出《甲申三百年祭》的那一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明朝算是亡了,天下局势越发混乱。当时决定中国命运的有三种势力:第一、明朝残余。崇祯虽死,江南还有诸王,地方机构仍然完整,财力、物力、人力包括整个政治军事潜力还是最强的。第二、农民军。占领北京意味着李自成有了改朝换代的资本,如果他的政策得当,天下传檄而定也不是不可能的事。第三,满清。这支力量在关外盘踞已久,但几次进兵关内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内部矛盾也多,经济困难,暂时似难再举。

这个复杂的三角博弈,只有最精明的政治家才玩得转。明朝残余势力希望李自成不要南下,又寄望清朝借兵平叛;李自成以为天下太平,忙着筹划他的开国大典;清朝则前怕狼、后怕虎,犹豫不决。当时多尔衮只是大致知道李自成向北京进军的情况,他还写信给农民军,说要双方携手,共取中原,而范文程告诉他,明朝必亡,李自成才是真正的对手。

四月十四日,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与李自成决裂,二十万大顺军向山海关推进,吴三桂只有向清朝求援,历史走到了分水岭。这个时候,多尔衮颇为犹豫,李自成能纵横天下,自有智勇过人之处,手下军队又多,真打起来胜负难料,这是多尔衮和其他满清贵族的一致看法。

给他们破解这个心结的还是范文程,他分析天下大势,给出三条判断:一、农民军胸无大志,中原士绅不会归附,占据北京之后,只图享乐,战斗力下降;二、满清以往只重劫掠,这次要申明纪律,争取汉人归附;三、吴三桂来降是天赐良机,应该上下动员,全力以赴,不应迟疑。

果然,四月二十二日山海关一战,清军与吴三桂里应外合,大败农民军,顺势南下,一举攻占北京,5月2日,多尔衮进入了李自成还没坐热的紫禁城金銮殿。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范文程为代表的汉人文臣这回派上用场了,范文程不失时机的再献上三招,对于稳固大清江山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招为崇祯发丧。

中原的士绅特别是读书人虽然反对农民军,但对满人也敌意颇深,为缓解这种情绪,范文程建议多尔衮拿已死的崇祯作文章。于是历史上最奇怪的一幕出现了。清朝和明朝这对打了几十年的敌国,突然变成了挚友,清朝要替崇祯报仇,说李自成弑君暴尸,人神共愤,号召全体官民为崇祯服丧三日,这一手骗人的把戏居然挺管用,据说百姓一致对清朝归心。

第二招是重开科举。

范文程是读书人,当然对他们的心思揣摩得最清楚,读书人重气节,但也识时务,清朝取得天下,如果照样开科取士,就等于安定了人心。读书人是中国的精英阶层,控制着社会舆论,这部分人为清朝所用,就从根本上瓦解了反清复明的理论基础,多尔衮对这一点心领神会,马上照办。

第三招是减赋。

明末苛捐杂税泛滥,原有的户册又被农民军付之一炬,所以范文程改用万历年间的旧册征收赋税,并把原有的辽饷等一概全免,这一下收服了民心。

2、忠臣还是贰臣

范文程会做官,在于忠心之外颇能守住分际,不卷入亲贵之间的尔我诈,因此清初几次政坛波澜,他虽置身其中,却能屹立不倒。他生前受到皇太极、顺治两朝皇帝的重用,多尔衮对他也另眼相看,以太傅和太子太师的最高荣衔退休,范文程有病,顺治皇帝亲尝医药,还专门画像保存在宫中,死后更是备极哀荣,康熙皇帝亲写祭文,手书“元辅高风”四字,立碑纪念。做官做到这个份上,不说惊天地泣鬼神,也算俯仰无愧了,不过范文程想不到,他从忠臣表率沦落到贰臣叛逆其实也是很快的。

公元一七七六年,风流皇帝乾隆主持编纂了一部奇书《明季贰臣传》,这时的清朝早已坐稳天下,所以考虑问题的角度大不相同,提倡忠字当头。明末贰臣多这是个客观现实,原因也很复杂,这样剧烈的社会变革,个人往往身不由己,但乾隆不这么想。

他的逻辑是:清朝当初任用这些贰臣,是为了尽快平定天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属于权宜之计,但事后来看,这些人在明朝最艰难的时刻,背主求荣,偷生至今,算什么东西?乾隆这个逻辑可真是一竿子打落一船人,幸好乾隆还对贰臣作了仔细的分类,有甲乙两编,对清朝赤胆忠心、有功于社稷的列入甲编;人品低劣、毫无建树的归入乙编;至于那些降清之后再叛变的,就连乙编也没戏了。

抚顺的李永芳、锦州的祖大寿,这两个是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位皇帝封官许愿,亲自拉拢过来的明朝边将,一直受到重用,像李永芳投降既早,还很忠心,居然也列入了贰臣传甲编,说明乾隆关于忠的判定已高到了离谱的程度。洪承畴,明朝重臣,松锦之战后就俘,像他这个级别的人自然不会轻易屈膝,所以孝庄太后亲自出马,才算拉下水,洪承畴此后对清朝再无贰心,但他受崇祯皇帝厚恩,到底大节有亏,还是进了贰臣传。

在乾隆看来,只要在明朝当过官,不论大小,都要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按这个逻辑,范文程最冤了,他在明朝只是一个生员,可是乾隆不管这一套,在一通赞美之后,还是给他扣上了“与纯儒品节不无疑议”的大帽子,送进了甲编。范文程就这样被乾隆盖棺论定了,他泉下有知,恐怕死不瞑目,不过,他到底是忠臣还是贰臣,到今天恐怕也未必说得清?

标签: 明清历史

更多文章

  • 四大贝勒之首代善:虽是废太子但是他影响了大清两位皇帝的继承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清历史

    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几十年披坚执锐,戮力疆场,立下汗马功劳,在国家政治活动中同样立有安邦定国的勋劳。代善在努尔哈赤去世后,以及皇太极去世后的两次争嗣斗争关键时刻,敢于直言,使入关前两代嗣位得以顺利进行,稳定了清入关前统一的大局。堪称清朝开国奠基者。努尔哈赤在位期间,一共立过两位太子,一位是嫡长

  • 慈禧成功发动政变,独揽大权靠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清历史

    晚清政府的主要掌权者慈禧,虽然治国无方误国有术,但在权利斗争方面却是很有一套,那么她能成功发动政变,并大权独揽,靠的是什么呢?要说晚清政坛,慈禧是个绝对绕不开的人物。他以一介女流之辈,独掌大清政权数十年,一言九鼎,权势熏天。不是女皇,更胜女皇。她本是咸丰皇帝的一个妃子,是什么力量,把她推向了这个史无

  • 大明名臣之清官海瑞 海瑞罢官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清历史

    大明名臣之清官海瑞一生经历四朝,因为当官的时候敢打击贪官污吏,所以他得到了民心,所以他的官位也越来越高,但是他依旧改变初衷,一直为百姓造福。海瑞是一个好官,所以即便他去世了人们还愿意传播他的故事,歌颂他的品质。海瑞有很多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叫海瑞罢官,那么海瑞罢官的故事是怎样的呢?1、大明名臣之清

  • 电视剧中的香妃原型容妃,容妃背景详解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清历史

    容妃就是香妃,香妃和容妃是一个人。关于这个问题,史学界曾经有过争论,现在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做这种判断的理由是什么呢?其一,乾隆帝只有一个来自新疆的妃子。容妃,无论是官书、档案记载,还是实物考证,都证明是来自新疆的妃子。既然香妃也是乾隆帝的新疆妃子,那么香妃只能是容妃。其二,她们“二人”都来自新疆,都

  • 嘉庆年间的“癸酉之变”是怎么回事,导致癸酉之变的是不作为的官员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清历史

    癸酉之变简介或者称为天理教起事简介,指的是清朝时期嘉庆年间各地起义,以林清为首的天理教进攻北京的事件。官逼民反的事件在晚清时有发生,阶级矛盾的愈加尖锐使得这种状况愈演愈烈。嘉庆帝登上皇位之时,大清皇朝的阶级矛盾就已经十分尖锐,农民起义军此起彼伏,由现在的电视连续剧中也可以看到,鹿鼎记就是取材于当时的

  • 揭浓墨宰相刘墉为什么外号叫做刘罗锅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清历史

    刘墉,清朝的政治家、书法家,父亲曾是清乾隆时期的重要之臣刘统勋。刘墉学识多才,在乾隆十六年中了进士。历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等诸多职位。为人在工作期间奉公执法,廉洁清明。他的书法也是一绝,造诣深厚,还是清朝着名的帖学大家。在民间流传一个关于他书法的名号“浓墨宰相”。刘墉的一生也并不是像电视剧那

  • 解析明朝大奸臣严嵩遗臭万年的名声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清历史

    严嵩被《明史》列为明朝六大奸臣之一,后世流传的故事、改编的戏剧和电影里,他也一直是以奸臣的形象示人。但其实,严嵩有不少评价是错误的,而且也有许多优点。那么严嵩如此恶劣遗臭万年的名声是怎么得来的呢?1、来自他权力斗争的对手。严嵩专权二十年,铲除了不少异己,也树立了许多政敌,比如徐阶。徐阶不仅是严嵩倒台

  • 清朝的改土归流:各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清历史

    清代雍正时期,开始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废除了土地司制度,改革土地分配的政策,实行流官统治的政策,史称改土归流;改土归流的背景是什么呢?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原来实行土司制度,土司权力很大,威胁清王朝的统治,为了解决土地割据的弊端,雍正四年期间,一位总督向雍正请命,建议取消关于土司世袭制度,因为未完善的土司制度

  • 大明最后的精锐关宁铁骑:曾让满清八旗闻风丧胆,最后随吴三桂降清而没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清历史

    关宁铁骑是明末为克制后金骑兵而组建的一支铁甲骑兵。其主要由辽东难民组成,辅之以关内调拨的援兵与少数民族士兵。相对严格的训练,加上丰厚的军饷与土地,其战斗力远远超过一般的明军与民军,在优秀统帅指挥之下也有与清军正面交锋的实力。是明末最精锐的部队。明朝,作为一个从建立开始就没有停止过战争的王朝,诞生了太

  • 应该如何评价海瑞?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清历史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一生敢于直言、坚持正气,他的节操家喻户晓,是个“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的清官。素有“海青天”之称,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海瑞,明朝里又一个响亮的名字,特别是后来被重新定义之后。这是一个不被多数人喜欢的人,唯恐避之不及,因为大家都苟且,就你较真,没法相处。这是一个苟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