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明朝第一猛将常遇春: 一生从无败绩为何四十岁却突然暴毙?

大明朝第一猛将常遇春: 一生从无败绩为何四十岁却突然暴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371 更新时间:2024/3/14 8:53:39

常遇春是明朝开国名将,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朱元璋对常遇春很器重,认为常遇春的功勋即使是古代名将也没有超过他的。常遇春对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于直言,效命疆场,尽瘁而终。

大明开平王常遇春是历史上摧锋陷阵,所向必克的一员神将,更堪称功勋盖世,重光华夏的伟大民族英雄。观其生平事迹,纵比之骠骑将军霍去病再世,西楚霸王项羽复生,亦不遑多让。

作为朱元璋麾下首席先锋大将,在明军开国历次战争中,常遇春一直有着勇冠三军、功勋最著的决定性表现,足以进入历史上最顶级猛将之列,可以和项羽、冉闵尉迟恭等著名猛将相提并论。

此外,常遇春的才干更绝不仅仅是一名猛将和斗将,而是和项羽一样,兼具大军统帅才能、同时智勇双全的全能型名将。他从南到北,攻城略地,斩获无数,所立战功,纵观五千年中国历史,可堪比拟者, 不超过十人之数。

采石大战时,元兵列阵岸矶,朱元璋军离岸三丈难登,常遇春飞舟而至,挥戈大吼,逆击冲阵,所向无前,元军一溃千里,其余诸将这才跟进,于是朱元璋方得以夺取金陵为根据地。

元将海牙以水师反攻,隔绝长江。常遇春到处布兵,迷惑敌人令其兵力分散,而后会合朱元璋主力,与之决战。决战之时,常遇春操纵轻舟,将海牙船队一分为二,再从左右两侧猛攻,斩俘无数,尽取敌船。这两战彻底击垮了江南蒙元军主力,从此长江航路在朱元璋军管制下畅通无阻。

常遇春大战采石:石壁千寻险,江流一矢争。曾闻飞将上,落日吊开平。之后在和张士诚、陈友谅争夺江南的历次战役中,常遇春所立功劳都是明军数一数二。牛塘之战,徐达被张士诚军围困,常遇春星夜驰援,破敌擒将,解了徐达之围。

衢州之战,常遇春一边领兵围城,打造各类攻城器械,一边以奇兵突入南门瓮城,急攻下城,俘虏蒙元军甲士上万人。龙湾之战,陈友谅数十万军顺江直下,欲攻金陵,常遇春分兵五路设伏,大破之,收复太平,战功居全军之首。安丰之战,张士诚军强兵扼守,明军左右军诸将都进攻失利,又是常遇春横击敌阵,三战三捷,俘斩兵马无数。

鄱阳湖大战时,明军二十万迎战号称六十万的汉王陈友谅大军,陈军人多船大,又处上游顺江而下,常遇春逆势奋击,呼声震天,所部人马无不以一当百。陈军头号骁将张定边,杀至朱元璋的座船,朱元璋命在旦夕时,常遇春一箭射伤张定边,令朱元璋脱险。

苦战三日,明军放火烧毁陈军大量战船,又扼守鄱阳湖口,断绝陈军归路,将突围不成的陈友谅射杀,陈军从此分崩瓦解,再也不能和朱元璋争夺天下。此战后,朱元璋率军搬师回金陵,留下常遇春进围陈友谅都城武昌。

武昌之战,陈友谅所封丞相张必先,自岳阳举湖南大军来救,常遇春乘其立足未稳,率军急攻,将其生擒。武昌城中士气尽失,陈友谅之子陈理绝望投降。陈友谅灭亡后,常遇春又率军连取吉安、赣州、南雄、韶州、安陆、襄阳等城,令明军尽得荆襄、湖广之地。

随后,常遇春和徐达挥军东进,讨伐张士诚,太湖、毗山、三里桥、乌镇、升山、湖州诸战,连克连捷,最后围攻张士诚国都平江,驻军虎丘。北濠之战,常遇春大破出城的张士诚军,差点生擒张士诚,令其胆落。最后和其他诸将,合攻破城,朱元璋也就此完成了江南的统一。

随后,常遇春受命为北伐大军副元帅,和徐达一起挥军北伐。洛水之战,面对沿河列阵,意图半渡而击的蒙古大军,常遇春单骑而出,突击足有五万兵马的蒙元大阵,一人击破敌二十余骑将围攻,突入敌阵,麾下壮士从之,一举击溃敌军,追亡奔逐五十余里,进而光复河南山东两省。

就这样,常遇春和徐达一起统率大军,仅用一年多时间,就替华夏汉人光复了自靖康南渡以来,丢失二百多年的北中国各省;他们更是四百多年后首次以胜利者之资踏足大都的两位汉人将军。这是不朽的历史功绩!是安史之乱大唐盛世中衰以来,华夏民族最光辉的时刻!

此时蒙元在长城内外,尚有号称“四十万骑”的庞大兵力,其首席名将王保保不甘失败,集合各路大军反攻。太原之战,在己方骑兵已及、步军未至;而王保保已率十万大军来援的情况下,常遇春抓住一瞬即逝敏锐战机,趁着太原敌将丧失斗志、愿为内应的有利条件,亲自带领精骑衔枚夜袭,大出意料的王保保全军崩溃,尽数被歼,常遇春一路疾追,王保保逃到最后,身边仅剩十八骑。光这一战,明军就收降了甲士四万。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也是自铁木真统一蒙古,兴兵西征南下,“黄祸”恐惧笼罩全世界各国百余年来,汉人骑兵对蒙古骑兵的第一次辉煌大胜,在敌虏最擅长的场地下将其完败,从此彻底打断了蒙元军和明军在阵地战对决的的胆气。之后,常遇春率领步骑九万,一路势如破竹,疾追穷寇,不出一个月便摧垮蒙元北方防线,攻破其上都开平府,追奔蒙元皇帝数百里。

开平之战,常遇春又俘虏元朝宗室亲王、平章大臣及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子女宝货无数。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就在这一战的归途,如汉骠骑将军霍去病一般,常遇春竟也突发急病、英年早逝。明太祖朱元璋痛惜不已,将他的封号以他最后一战功勋,命名为“开平王”。

当然,人无完人,无论悍勇、统兵才干和传奇战绩,都犹如霸王复生的常遇春,也有和项羽一样好杀降的缺陷。龙湾之战,常遇春与徐达设伏兵大破陈友谅军,俘虏三千,尽数杀之;长兴之战,又俘杀张士诚部五千余人;与其说是常遇春生性好杀,不如说是他把杀降当吓阻和激怒敌方的手段来娴熟使用。 朱元璋曾专门为此训诫,攻克赣州后常遇春依言不再杀俘,朱元璋为之大喜,赐书褒勉。

在朱元璋统一南方时,论战功,徐达常遇春两人相差无几,朱元璋最终选定徐达为北伐大军的主帅,而让常遇春屈居副帅。其实也正是因为常遇春杀降太多的缘故。毕竟快要建立统一的新王朝了,不能再纯靠杀戮来立国。从此北复中原、重光华夏这一历史性功勋,在后人耳口相传中总是先徐而后常,于他个人而言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也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历史地位和评价。

甚至被很多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人,很少知晓他的具体战绩,仅仅将他看做一个冲锋陷阵式的,如尉迟恭杨再兴一般的猛将先锋。但细考常遇春生平战功,可说完全可与军事生涯更长的徐达齐名并肩,在北伐战争中的决定性贡献,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哪怕上溯至古之名将如卫青、霍去病、李靖、岳飞,论战绩论智勇,论步战、水战、车战、骑战的全方位综合能力,亦可与比拟而丝毫无逊,完全无愧于中国历史前十名的将领。论对华夏民族的功劳贡献,常遇春更堪称居功至伟的的千古英雄。一颗将星如流星般,划过公元十四世纪的天空,短暂却灿烂辉煌。

洪武二年七月七日,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暴毙而亡,常遇春的意外离世给朱元璋精神上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这也带给了后人无限的猜想,年仅四十的常遇春为何突然一日之内暴毙而亡,莫非其中含有为人所不知的内情?

史书仅以“暴疾卒,年仅四十”寥寥数语将常遇春的暴死一笔带过,从常理来推断,对于大明王朝创立有着汗马功劳的一代悍将,其离奇的死因史料竟然记载的如此简单,这完全不符合常理。于是后人对常遇春之死有如下几种猜测:

1、功高震主被朱元璋所害。

这种猜测可以说完全不靠谱,首先结合当时朱元璋所面临的形势我们便能轻易的推翻这个结论。元末农民起义大军中,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除了朱元璋的割据势力东有张士诚,西有李思齐、明玉珍,东南有方国珍,北有蒙元帝国等各方割据势力,朱元璋在这个时候不大可能自毁长城,自断臂膀来损耗自身的战斗力。常遇春的长女常氏嫁给了朱元璋最喜爱的儿子朱标为太子妃,这更足以说明朱元璋与常遇春的关系非同寻常,更不可能因为功高震主而害死常遇春。

2、戾气太重,杀降过多,天理报应。

据史料记载,常遇春杀戮过重,到了无以复加的变态地步了,究竟变态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举例说明一二。据说常遇春每攻下一座城池,首先第一件事情就是忙着屠城,一次在常遇春在睡梦中梦到平民们极力反抗自己,并被平民侮辱,于是愤怒的喊道“此地刁民,是在该杀”,当时手下的将士以为这是常遇春下达的命令,立刻进行了屠城。等他醒来,发现军士都不在军中,常遇春马上惊出一身冷汗,急令收兵,这时大军已屠城20里,戮杀平民无数,血流成河,满城尸横遍野。

1359年,常遇春在攻克九华山时,陈友谅军队近4000人被常遇春生擒。当时常遇春不听徐达的苦心劝阻,私自将降兵全部活埋,这也直接点燃了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的导火索。综合种种迹象表明,常遇春肆意杀戮的确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但若与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白起相比,常遇春的屠城杀降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所以提出常遇春暴毙与杀降有着因果报应的说法未免太过于迷信。

3、感染瘟疫,不幸身亡。

这种说法更不靠谱了,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北征的常遇春时值七月份,从中国地理气候上来看,南方与北方每到七月份,都是极为炎热的季节,而瘟疫一般产生于春秋季节,加之瘟疫都是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在动辄上万人的行军队伍中,其他人没有感染瘟疫而唯独常遇春感染,这种解释从医学上讲可能吗?因此以上种种说法都是以讹传讹的道听途说罢了,那么常遇春究竟怎么会突然暴毙?

我们可以从常遇春常年征战的角度来分析。作为一军的统帅,常遇春却总喜欢冲锋陷阵。在北伐之前,朱元璋就曾提醒过他:“身为大将,顾好与小校角,甚非所望也”。当时常遇春“拜谢”,可是到了战场,依然我行我素,“单骑突其阵”。在二十几年的征战中,常遇春多次负伤,加上不停的征战,居无定所,食无定时,身体可能积劳成疾,一直处于亚健康。

大军北征从5月出发,到7月班师,正值盛夏之际,天气炎热,一路上常遇春既要制定作战计划,又要披甲冲锋陷阵,体力消耗极大,虽然表面上没事,但身体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况。而柳河川位于现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境内,7月间虽然气温较低,但昼夜温差极大。

而常遇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患上了“卸甲风”而暴死的。可以想象,柳河川地区白天天气炎热,常遇春又重甲在身;到了晚上气温凉爽,他不顾身上的汗水,立即卸去盔甲,引发 “中风”之疾;连带着多年伤病,身体达到了极限;加上大军远征,没有良医,遂不治身亡。

常遇春的死亡之谜如同历史的黄沙掩埋了一切,今人早已无从考证,然而太史公司马迁有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虽然不惑之年的常遇春暴毙于疆场,但其勇冠三军,披坚执刃,勇往无前,浴血疆场的英勇事迹却永远激励着后世华夏子孙,塑造出了不屈不挠开拓进取的汉民族风格,成为后世之人引以为傲的学习典范。

标签: 明清历史

更多文章

  • 清初第一汉臣范文程:在明末清初的政治舞台上起到了关键作用,饱受争议的范文程到底是贤臣还是叛徒?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清历史

    范文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范文程一生历清四世,为清朝开创江山立下了不朽之功,他韬略过人,又能悟移人主,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巧妙地转变为现实,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范文程,一个让人恨不起来的汉奸,一个道德完美的传统文人,一个被人抢了老婆不敢吭气的奴才,一个

  • 四大贝勒之首代善:虽是废太子但是他影响了大清两位皇帝的继承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清历史

    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几十年披坚执锐,戮力疆场,立下汗马功劳,在国家政治活动中同样立有安邦定国的勋劳。代善在努尔哈赤去世后,以及皇太极去世后的两次争嗣斗争关键时刻,敢于直言,使入关前两代嗣位得以顺利进行,稳定了清入关前统一的大局。堪称清朝开国奠基者。努尔哈赤在位期间,一共立过两位太子,一位是嫡长

  • 慈禧成功发动政变,独揽大权靠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清历史

    晚清政府的主要掌权者慈禧,虽然治国无方误国有术,但在权利斗争方面却是很有一套,那么她能成功发动政变,并大权独揽,靠的是什么呢?要说晚清政坛,慈禧是个绝对绕不开的人物。他以一介女流之辈,独掌大清政权数十年,一言九鼎,权势熏天。不是女皇,更胜女皇。她本是咸丰皇帝的一个妃子,是什么力量,把她推向了这个史无

  • 大明名臣之清官海瑞 海瑞罢官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清历史

    大明名臣之清官海瑞一生经历四朝,因为当官的时候敢打击贪官污吏,所以他得到了民心,所以他的官位也越来越高,但是他依旧改变初衷,一直为百姓造福。海瑞是一个好官,所以即便他去世了人们还愿意传播他的故事,歌颂他的品质。海瑞有很多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叫海瑞罢官,那么海瑞罢官的故事是怎样的呢?1、大明名臣之清

  • 电视剧中的香妃原型容妃,容妃背景详解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清历史

    容妃就是香妃,香妃和容妃是一个人。关于这个问题,史学界曾经有过争论,现在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做这种判断的理由是什么呢?其一,乾隆帝只有一个来自新疆的妃子。容妃,无论是官书、档案记载,还是实物考证,都证明是来自新疆的妃子。既然香妃也是乾隆帝的新疆妃子,那么香妃只能是容妃。其二,她们“二人”都来自新疆,都

  • 嘉庆年间的“癸酉之变”是怎么回事,导致癸酉之变的是不作为的官员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清历史

    癸酉之变简介或者称为天理教起事简介,指的是清朝时期嘉庆年间各地起义,以林清为首的天理教进攻北京的事件。官逼民反的事件在晚清时有发生,阶级矛盾的愈加尖锐使得这种状况愈演愈烈。嘉庆帝登上皇位之时,大清皇朝的阶级矛盾就已经十分尖锐,农民起义军此起彼伏,由现在的电视连续剧中也可以看到,鹿鼎记就是取材于当时的

  • 揭浓墨宰相刘墉为什么外号叫做刘罗锅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清历史

    刘墉,清朝的政治家、书法家,父亲曾是清乾隆时期的重要之臣刘统勋。刘墉学识多才,在乾隆十六年中了进士。历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等诸多职位。为人在工作期间奉公执法,廉洁清明。他的书法也是一绝,造诣深厚,还是清朝着名的帖学大家。在民间流传一个关于他书法的名号“浓墨宰相”。刘墉的一生也并不是像电视剧那

  • 解析明朝大奸臣严嵩遗臭万年的名声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清历史

    严嵩被《明史》列为明朝六大奸臣之一,后世流传的故事、改编的戏剧和电影里,他也一直是以奸臣的形象示人。但其实,严嵩有不少评价是错误的,而且也有许多优点。那么严嵩如此恶劣遗臭万年的名声是怎么得来的呢?1、来自他权力斗争的对手。严嵩专权二十年,铲除了不少异己,也树立了许多政敌,比如徐阶。徐阶不仅是严嵩倒台

  • 清朝的改土归流:各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清历史

    清代雍正时期,开始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废除了土地司制度,改革土地分配的政策,实行流官统治的政策,史称改土归流;改土归流的背景是什么呢?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原来实行土司制度,土司权力很大,威胁清王朝的统治,为了解决土地割据的弊端,雍正四年期间,一位总督向雍正请命,建议取消关于土司世袭制度,因为未完善的土司制度

  • 大明最后的精锐关宁铁骑:曾让满清八旗闻风丧胆,最后随吴三桂降清而没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清历史

    关宁铁骑是明末为克制后金骑兵而组建的一支铁甲骑兵。其主要由辽东难民组成,辅之以关内调拨的援兵与少数民族士兵。相对严格的训练,加上丰厚的军饷与土地,其战斗力远远超过一般的明军与民军,在优秀统帅指挥之下也有与清军正面交锋的实力。是明末最精锐的部队。明朝,作为一个从建立开始就没有停止过战争的王朝,诞生了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