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京师城破在即,崇祯帝为何不迁都

京师城破在即,崇祯帝为何不迁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37 更新时间:2024/1/24 19:32:58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八日,李自成的百万大军自西安出发,东渡黄河,兵分两路,直扑北京。此时的大臣曾提出迁都一事,但最后这事却不了了之。这是为何呢?

崇祯心忧如焚,对诸臣不无抱怨地叹气说:“你们怎么不知道为朕分忧!”左中允李明睿在散朝后悄悄给崇祯支招,说:“闯贼气焰嚣张,直逼京师,此诚危急存亡之秋,惟有迁都南京,才可以解除目前之急,从而再图征剿之功。”李明睿所说的迁都,并不是要象明成祖朱棣将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一样,大兴土木,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军民,浩浩荡荡,一起搬家。所谓“迁都”,不过是说着好听,其实,就是逃跑。崇祯一走,大臣百姓跟着走,走得多少是多少,走到哪算哪。

当年,宋高宗赵构为了逃命,“迁都”都不知迁了多少次,宋州、扬州、建康、越州、杭州,都是他曾经停留过的“行在”,都后才把都城定在了杭州。而宋高宗当年的情况根本就不能与现在的崇祯同日而语。至少,大明政府所能控制的地盘,就比当年的宋高宗多出好几倍。而且,在南京,大明朝廷还设置有一套完好的后备行政班子。

实际上,在崇祯十六年六月,周皇后就提过迁都的建议了,她“以寇急”,曾试探崇祯说:“吾南中尚有一家居。”这句话的深层次含义乃是“盖意在南迁也”。(《明史·后妃传》)应该说,崇祯是有迁都意向的了。可是,无论如何,迁都都是个极其敏感的话题,后来就出现了辅臣周延儒因提议迁都惨遭下狱的事。现在旧议重提,崇祯忧心忡忡地对李明睿说:“这件事,事关重大,你不要轻易对别人说。”当然,他也坦白,说:“此事我早有所想,只是没有人襄助才推延到了现在。你和我想一块去了,但外边诸臣不赞成,奈何?此事重大,你先保密,切不可轻泄。”

改日,崇祯广征大臣们的意见。他这一广征群臣意见的行为,曾被许多不了解明朝政治制度的人以为是他是爱惜自己的名声,不肯落下“逃跑”之名,所以想由有名望的大臣来提,好让群臣做替罪羊。其实这是一种很深的误解。

虽然,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初所追求的是君主独断的政治模式,为此,还特意废除了宰相之职。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君主的权力还是受到了越来越大的限制,内阁还是朝着宰相机构的职能靠近,且因为明朝内阁所拥有“票拟”之权,使得其对皇帝权力的限制超过了过去的宰相。

所谓票拟,便是代皇帝草拟各种文书,主要是关于六部、百司各类政务奏请文书的批答。其中不乏是与皇帝共同讨论后作出决定所拟成的,但绝大多数是内阁先拟好批答文字,连同原奏请文书一起送皇帝审批。

不难看出,这种方式跟唐、宋朝那种由中书、门下、翰林院等多种机构结合一起草拟下行诏令和审核上行奏章的方式要集中、简便和有效得多。但由此一来,虽然宰相已废,表面上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许多关于国计民生的大事都得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了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

可以说,明朝每一项政治措施都在内阁票拟的控制之下。这一方面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万历可以多年不上朝,而国家机器却能正常运作的原因。反过来,也可以理解到正德皇帝在南巡时所遭遇的阻力为何这么大,嘉靖的大礼仪事件为何这么激烈,万历的国本之争中,要另立一个太子是多么难。可以说,越到明朝晚期,皇帝手中的权力越弱,皇帝甚至已经变成了退居幕后的国家最高统治者,而行政权已经几乎完全落在了内阁和六部的手里。所以,要迁都,就必须取得内阁和六部众官员的同意。然而,朝堂上反对声如潮。

廷上的衮衮诸公,全都熟知“土木堡之变”的那一段旧事,在当时的北京保卫战前夕,不是有人曾经提议和支持过迁都吗?那些人的名字,都被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反对迁都的于谦,则成了光照千秋的大英雄。英雄和狗熊之间,你会怎么选?退一万步说,很多大臣内心这么打算的:就算李自成真的推翻了大明王朝,改朝换代,我们也不过改换门庭,换个主子而已。所以,内阁大学士陈演、魏藻德不断授意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给予激烈谏阻。一时间,“不杀明睿,不足以安人心”之论喧嚣尘上。最后,崇祯不得不表态,说:“祖宗辛苦百战,定鼎于此土,如果因为闯贼来了,朕一人独去,怎么对得起宗庙社稷?怎么对得起京师百万生灵?即使事不可为,国君死社稷,乃是大义之正。朕决不南迁!”(徐鼒《小腆纪年》卷三)

迁都之议就此流产。后宫的周皇后大为感叹,说:“南中我家里甚可居,惜政府无有利持之者!”

标签: 明清历史

更多文章

  • 《本草纲目》: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清历史

    《本草纲目》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

  • 《封神演义》:中国古代最经典的神魔小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清历史

    《封神演义》一般俗称《封神榜》,为明代许仲琳(一说是陈仲琳)所著,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封神演义》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的《武王伐纣平话》,可能还参考了《商周演义》、《昆仑八仙东游记》,全书以武王伐纣、商周易代的历史为框架,叙写天上的神仙分成两派卷入这场斗争,支持武王的为阐教,帮助纣王的为截教。

  • 明朝历史上真的存在过“免死金牌”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清历史

    民间俗称的“免死牌”,实为史书称之的“丹书铁券”。此物最早见于《楚汉春秋》(西汉陆贾著,其书已佚,《困学纪闻》十二引《楚汉春秋》:“高帝初封侯者,皆赐丹书铁券”),《汉书·高帝纪》则称“丹书铁契”,应是同一物件的不同叫法。当时的铭文为“使黄河如带,泰山如砺,汉有宗庙,尔无绝世。” 自汉后,“丹书铁

  • 明代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清历史

    南戏四大声腔是指中国明代形成的四种汉族戏曲声腔。分别为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浙江)、昆山腔(江苏)、弋阳腔(江西)的合称南戏四大声腔。汉族戏曲声腔的发展源远流长,海盐腔贯南戏四大声腔之首。 徐渭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刊本《南词叙录》对四大声腔的流布地区作了这样的记载:“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

  • 《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清历史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 《徐霞客游记》:中国最早的一部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清历史

    《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岩溶地貌并详细考证其成因的书籍。徐霞客一生除了家中发生重大事件外,几乎没有停止他的旅行,并详细记录了途中所见,是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徐霞客游记》自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初版到1985年朱惠荣的校注本

  • 郑和下西洋到过的地方有哪些, 下西洋主要目的在政治不在经济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清历史

    1405年到1433年,28年间郑和七度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成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之一。郑和七次下西洋,都到过哪些地方呢?一、郑和下西洋到过的地方有1、西域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

  • 《小窗幽记》:格言警句类小品文经典著作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清历史

    《小窗幽记》是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是陈继儒。全书始于醒,终于倩,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它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一再为读者所关注,其蕴藏的文化魅力,正越来越为广大读者所认识。 一说是明人陈继儒撰

  • 土木之变:让大明险些亡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清历史

    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在今河北旮怀来县的土木堡,曾发生过一场明朝军队同瓦剌军队的大战。战斗的结果,明朝的皇帝成为瓦剌的阶下囚,50万明军全军覆没。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土木之变”。1、土木之变的结果 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蒙古族的瓦剌部迅速强大,经常侵扰明朝北部边境。公元1449年,瓦剌

  • 明朝建故宫时为何要在天安门前立华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清历史

    凡是到过天安门的,无不为门外门里的两对华表所吸引。门外的那对华表上,龙盘于柱,横云飘绕于端;华表顶端,雕刻着一尊蹲兽,面向宫外,昂首远望。门里也有一对华表,所不同的是,其顶端的蹲兽,是面向宫里注视。一里一外,在古代,这就是表示对君主的一种约束。 华表到底蕴含著什么意义呢?这需要从华表的历史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