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汉佛教传入中国

东汉佛教传入中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392 更新时间:2024/2/14 6:20:22

佛教如今在中国十分兴盛,各地庙宇众多,僧众信徒广泛,追根溯源来看,佛教传入中国实在东汉时期的永平十年。

在曹魏鱼豢所撰的《魏略·西戎传》说:“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屠经。”意思是说,在汉哀帝元寿元年时,有一位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从月氏王派遣来的使者伊存那里,听到了口授的佛经。“浮屠”即佛的另一译音。若从字记载来看,佛教传入我国至迟在西汉末年,但之前很可能性已经传入。

现在,一般以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4年)为佛教传入我国的标志。史料记载,当时汉明帝夜梦金人飞行于殿庭,第二天上朝便问群臣到底是征兆。太史傅毅回答说是西方的神——佛。皇帝听了,认为供佛吉祥,就派遣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

公元67年,蔡愔等于大月氏国遇到迦叶摩腾(又叫摄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就请他们回国弘法。一行人就用白马驮着佛像、佛经,返回首都洛阳。汉明帝特意建立精舍安置两位法师,精舍即是白马寺。当时“寺”是官署名称,如大理寺、太寺等。白马寺是指一处安排接待外国宗教人士的机构,后来寺就才慢慢成了僧人所居之处。迦叶摩腾、竺法兰到达洛阳后,就开始译经、度僧。

由于迦叶摩腾与竺法兰是外国人,于汉语不甚精通,翻译时表达义理也就不太精准,而且数量极少。只摘录几十段佛语,辑于一册,即是《四十二章经》。但就是这部经是否出于东汉时,学术界还有争论。

另外,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一开始就被皇家供养在庭院中,所以佛陀规定的僧团必须托钵乞食,住在阿兰若处等极重要的规矩,就没能在中国实行。又因为当时同时发心随两位法师出家的人太多,一时间没有那么多染衣,于是从一开始汉传佛教的僧众就没能统一着染衣。以至发展一段时间后,就都穿了长袍。所以,我们汉传佛教最初的缘起就有其先天性不足:因皇家求世间福报而进入,最能表法的托钵、披衣制一开始就没确立。经典极少,翻译亦存在缺陷。

从明帝起直至汉末,佛教基本只在上层社会小规模内传播,而且绝大多数人把它当成了求福之法,而未了解到它是能令人了生脱死的实修之宝。这种情况在外国僧人不断进入,大量佛经被不断翻译出来后,才渐渐有点儿改变。同时,佛教也从皇家上层渐渐渗透至民间,建寺供养者也多起来。

至东汉末桓、灵二帝的时代(147—189年),西域僧人相继来到中国,如安世高、安玄从安息国来,支娄迦谶、支曜从月氏国来,竺佛朔从天竺国来,康孟详从康居来。由此译经事业渐盛,佛教的普及范围也渐广。

东汉末期的佛典翻译事业,主要开始于安世高。安世高本名“清”,是安息国的太子,博学多识,信仰佛教。当轮到他即位的时候,他却让位给叔父出家修道去了。他精研阿毗昙,兼习禅定,游化西域各地,闻名一方。东汉桓帝时进入我国,在华的二十年间,翻译出了《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大十二门经》、《小十二门经》和《百六十品经》等三十多部典籍。他所译皆属于小乘教义,以关于禅法的典籍为主,亦涉及抉择五蕴百法的阿毗昙学。如《安般守意经》是说以数息修习止观的经典,《阿毗昙五法经》是说明法相名相的。其他典籍则大多出于《阿含经》中。

支娄迦谶(简称支谶)来我国的时间稍迟于安世高,他通晓汉语,能独自翻译。在汉灵帝在位年间,译出经典十余部,包括《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经》、《首楞严三昧经》等。支谶所译典籍基本全部属于大乘,恰恰与安世高相反。他译的《宝积经》、《阿閦佛国经》、《般舟三昧经》实际上是《大宝积经》的一部分。《般若道行经》则是大品般若经的主要部分。《兜沙经》其实是《华严经》的序品。

支谶所译《般若道行经》是阐述大乘缘起性空道理的,这部经的翻译对于中国大乘佛教的发展,般若性空思想的传播意义重大。但因支谶翻译过程中,为利于当时人的理解,借用了道家典籍中“无”、“道”等概念。这埋下了汉传佛教从一开始,理解般若就偏于“空”一边,而难证中道。

与安世高、支谶两大译师同时的竺佛朔、安玄、支曜、康孟详等人,也都各有传译。竺佛朔(一作竺朔佛)帮助支谶译出了《道行般若经》及《般舟三昧经》。安玄与中国本地僧人严佛调合作,翻译出了《法镜经》。支曜译出了《成具光明经》,又叫《成具光明定意经》。康孟详译出了《中本起经》,又叫《太子中本起经》。

东汉末大约七十年间,各译师翻译的经典涉及大小乘,包括止观、阿毗昙、佛传、般若几方面。在初期的佛典翻译当中,一般常用“文”、“质”两个字作译文的评语。“文”是指翻译时以文辞优美、适合本土习惯为主,“质”是指以传达原意精准为主。安世高、支谶等译师,大多采用质朴的直译,文采比后代优秀论师差些。

标签: 秦汉历史

更多文章

  • 《汜胜之书》:汉代的农学名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汉历史

    汉族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劳动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耕作经验,这些宝贵经验需要有人去总结和完善,以便流传后世。《汜胜之书》就是这么一本农学著作,它对中国农业生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书·艺文志》著录作“《氾胜之》十八篇”,《氾胜之书》是后世的通称。作者氾胜之,汉成帝时人,曾为议郎,在今陕西关中平原地

  •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汉历史

    谈到史学杰出代表作,必谈及《史记》。此书一出,对后世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 汉朝服饰有何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汉历史

    汉服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中国历史服饰之一,作为国人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37] ,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

  • 汉朝:中国史上最强王朝 国恒以弱丧,汉独以强亡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汉历史

    中国历代王朝的灭亡,除了内部矛盾激化外,还与外敌入侵密切相关。镐京被犬戎攻破时,不但周朝武力支柱之一的“宗周六师”被歼灭,连关中也被抢成白地。当周天子迁都洛邑时,已经从天下共主沦为中等诸侯。 晋朝之所以灭亡,除了内乱给匈奴、鲜卑等族机会外,还与他们大规模内迁、拉低关中河北地区人口比例有关。唐朝亡于

  • 《说文解字》: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秦汉历史

    汉字内容博大精深,作为文字学首创之书,《说文解字》为后人研究古代典籍和文化提供了一把宝贵的钥匙。这本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至今仍然绽放着属于他的光芒。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创稿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至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九月病笃中的许慎遣其子许冲进上。它

  • 《淮南子》汉朝道家著作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汉历史

    古代哲学的发展和道家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淮南子》这本书就是一部道家著作。另外,此书还记载了很多今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对后世影响较大。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汉族哲学著作,道家作品。高诱在序中指出此书的思想内容:“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

  • 《三统历》:第一部记载完整的历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汉历史

    古代汉族的历法史中出过许多流传后世影响数十年的历法,而史书上第一部记载完整的历法是三统历。 三统历是古代汉族历法之一,由西汉著名学者刘歆整理而成,于西汉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开始实施,至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为四分历取代。对后世历法产生了很大影响。 刘歆在太初历基础上,引入董仲舒天道循环

  • 《七略》:第一部目录学著作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秦汉历史

    中国古代出了不少不同类目的著作,基本上在不同学科都有著作问世,比如在目录学上,第一部著作叫做《七略》。 中国第一部官修目录和第一部目录学著作。西汉经学家、天文学家、目录学家刘歆在公元前6~前5年间编成,为政府新校本图书的总目录。先是公元前26年汉成帝刘骜命光禄大夫刘向领导政府的校书工作:由刘向校经

  • 饺子:东汉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汉历史

    现如今广受群众喜爱的美食饺子,其实早在东汉时期就被发明出来了。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

  • 《方言》:第一部汉语方言比较词汇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汉历史

    中华名族的语言博大精深,由于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导致各地方言各有特色。关于方言的研究有很多,扬雄的《方言》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作者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方言》是汉代训诂学一部重要的工具书,也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方言比较词汇集。它的问世表明中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