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不起眼的四冢之战为何影响了三国走势?

不起眼的四冢之战为何影响了三国走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916 更新时间:2024/2/16 20:58:54

不起眼的四冢之战为何影响了三国走势?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一只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在不经意中煽动了一下翅膀,不出几周却在美国掀起了一场龙卷风,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得克萨斯州许多地区,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蝴蝶效应。

在三国时期,同样也发生了一场类似蝴蝶效应的事情,从而撬动了三国的发展,改变了历史的发展轨迹,这场战斗就是四冢之战。

翻开《三国志》或者《资治通鉴》,关于这场战斗只是寥寥数笔,话语不多,即使擅长借题发挥的罗贯中,在其小说《三国演义》中对于这场战斗描述也不多,可见大家对于这场战斗并不十分在意。

四冢之战的规模并不大,放在整个三国时期,确实不起眼,甚至很容易被忽略,特别这场战斗发生在水淹七军之后,其光芒更是被掩盖。

然而正是这场看来不起眼的战斗却似蝴蝶效应一般的影响着三国的走势,从此三国历史在这里转了一个弯,极大的改变三国的历史,同时也改变了当时许多人发展轨迹。那么这场不起眼的战斗,却是如何扮演着如此大的能量呢?

公元219年农历七月,关羽从江陵起兵,兵临樊城。樊城在汉水的北岸,襄阳在汉水的南岸,关羽利用水军的优势将樊城和襄阳隔离开来,并且对高大坚固的襄阳围而不攻,主攻樊城。

在关羽来看,樊城地势比较低,而且里面住着两个重要人物,一个就是曹仁,另外一个就是满宠;况且拿下樊城,就可以通过水军彻底封死襄阳,把它变成瓮中之鳖,从而可以不战而降。

曹仁在樊城的兵力不多,大部分在后方的宛城,因此樊城一告急,曹操就急令于禁率领七军,大约三万多人马过来援救曹仁。

于禁带兵严谨,治兵严厉,其麾下兵力精锐,而且数量多达三万之众,其兵力和关羽相比,只多不少,即便无法击败关羽,至少可以势均力敌。

当于禁等人匆忙赶到樊城之后,曹仁下令将他们安置在樊城北部的低洼处。作为主帅的于禁也没有意识到这个致命的错误,而是无条件的遵从了曹仁的命令,结果在八月雨季来临之际,一夜汉水暴涨,直冲低洼处的于禁七军,导致大量士卒被困,不得不向关羽军俯首投降。

这场水淹七军的战果极大的推高了关羽的威望,关羽威震华夏,甚至曹操考虑迁都的可能性。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为了挽救樊城,拯救处于覆灭边缘的曹仁,曹操再次派大军过来援救。于禁七军是曹操能够拿得出来的机动部队,失去这支精锐之后,曹操无力在短时间内抽调大量拥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士卒,只得让刚刚从汉中出来的徐晃承担这个重任。

徐晃和关羽是老乡,同为河东人。徐晃自投靠曹操以后,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被曹操授予假节钺权力,这是曹操授予为数不多的外姓人,可见对于徐晃的能力和为人是相当认可的。徐晃去救援关羽的人数不多,率领的士卒也是才从农田征召过来,刚刚放下农具的农夫。有的人是半耕半军的屯田兵,有的是纯粹农夫,相对于那些常年战斗在前线的士卒来说,他们完全是一群依靠着血气之勇支撑的新兵。

徐晃收到曹操的命令后立即向樊城出发,随后的援军也源源不断的向徐晃军聚拢,完全是新兵蛋子的徐晃军实力在逐步增强,即便如此,徐晃还是不敢贸然寻求和关羽决战。

在樊城和宛城之间有一座屯兵的城池叫郾城,距离樊城大概十里左右,这座城就被关羽军占领。

郾城是一座城,不是一座营寨。其实就算是一座营寨,如果修建得足够坚固,要想短时间内攻下来也绝非易事。因此郾城如果认真坚守,以徐晃这些新兵的攻城能力,要想拿下郾城也是非常困难。

不能硬攻那就智取,徐晃悄悄地派人在南面开挖一条壕沟,然后在城下率领三军耀武扬威。城内守军看到耀武扬威的徐晃军,同时也发现了隐藏在城外的工事,这一下把守城的关羽军吓坏了。

在这些守军看来,徐晃军不但人多势众,而且在城外挖掘壕沟,设置鹿角,这就让守军失去了继续防守下去的勇气。他们趁徐晃军没有注意,自己烧掉防守营寨和无法携带的粮草,仓皇而逃。

就这样,樊城北面的郾城落入了徐晃手里,樊城的围困被打开了一个缺口,虽然樊城还处于关羽的围困之下,但是外围已经有一个小小的缺口,这就为后来的四冢之战打下了基础。

拿下郾城后,徐晃在樊城外面就有一个坚固的堡垒,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并且可以直接威胁到围困樊城的关羽军。

第一,修营寨逼近关羽军。

随着曹操后援兵力的增多,特别是曹操再次派了十二营兵力之后,徐晃终于有了和关羽一战的本钱。家大业大,本钱雄厚但是也经不起折腾,如果再出现另外一个于禁,估计曹操就要提前退出历史,因此徐晃面对强敌关羽是谨慎再谨慎。

樊城的外围都是壕沟和营寨,鹿角的阻挡物,靠蛮力进攻,难以取胜不说,损失巨大,因此徐晃采取了和关羽同样的措施,那就是挖壕沟,修营寨,设置鹿角。

徐晃的前锋营寨距离关羽营寨仅仅只有三丈。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三国时期的三丈换算现在,大约只有七米的距离,如此近的距离,对方一举一动,说话的声音都是一清二楚,这就给予了徐晃军极大的方便。

其一,攻击对方营寨方便。距离短,攻击起来方便,对方反应虽然迅速,但是仓促,防卫不够时间,容易得手。

其二,距离近容易通消息。七米多的距离,除了射箭传送书信容易让对方收到外,还可以喊话,让对手一清二楚。

第二,以攻心战击溃关羽军心。

荆州周围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变,孙权已经和曹操联手,准备在后面谋夺关羽的荆州。荆州一直都是关羽的心病,最让他放不下的不是攻不下的樊城,而是后方的江陵和公安的安危。关羽军都来自荆州,特别是大小官吏的家属也在江陵城,失去江陵城就失去军心。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按照一般人的计谋,孙权和曹操联合的计划应该属于绝对机密,可是曹操却不同,他让徐晃将孙权的图谋用弓箭射入关羽大营,唯恐关羽军不知晓。

对于曹操来说,让关羽知道这个消息有几个好处:

其一就是关羽知道这个事情后,立即撤军回去保卫荆州,和孙权死拼。以江东的作战能力来看,要想彻底消灭关羽,铁定要崩下几颗牙齿,最终两方打得两败俱伤,曹操得利。

其二关羽即使不撤兵,必然军心溃散,无力再战。

从关羽后来的结果来看,关羽没有相信徐晃射来书信,而是继续坚守;反而樊城收到曹操射来的书信后激发了守军意志,更加坚信继续守下去一定会赢得曙光。

关羽不相信徐晃射来的书信是有其原因的:

其一就是孙权和曹操联手是机密的事情,徐晃没有道理泄露这么机密的事情,既然是公开说出来的机密,怎么可信呢?

其二就是孙权不会背叛联盟。在关羽的内心深处,打心眼就看不起孙权,没有自己在荆州为江东撑着,江东早就成了曹操的囊中之物,因此关羽觉得孙权在关键时刻不会背弃盟友。

关羽虽然不太相信这些书信的真实性,然而对于普通的将校,甚至士卒来说,这些书信的内容却和徐晃军营传来的消息确实一一应证,有什么理由不相信?

对于普通人来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毕竟自己一大家子家属不在江陵城,就在南郡附近,一旦荆州落入江东手里,自己家属怎么办?人心已经慌慌了。

按照孙权的套路来看,失陷城池的家属说不定会被迁徙到江东,到时候妻离子散,痛失家园,一片悲惨的景象时刻浮现出来,打仗成了次要的事情,家都没有了,打啥仗呢?

流言已经在关羽军中徜徉,各种传说已经传遍全军,在不知不觉中,关羽军心已经涣散,前些日子那种打完仗就回家的念头已经磨灭,现在已经变成了家里情况怎么样了?

全军战斗力大打折扣,失败的阴霾已经埋下了。

第三,徐晃声东击西之战。

关羽对于樊城的围困花费了不少心思,面对曹军擅长的骑兵作战,他在樊城外围挖了不少壕沟,还设置了大量的鹿角来迟滞骑兵,并且为了确保这些阻碍物有效,关羽在城外的围头和四冢驻守了重兵。

如何击破这些严密的防守,徐晃也花费了不少心思。先是虚张声势的去攻击围头,等到关羽调动重兵防守围头的时候,徐晃却主力进攻四冢。在徐晃猛烈进攻下,四冢岌岌可危,关羽见状只得亲率五千步骑救援。

徐晃的主力尽出,击退了关羽的拦截,导致关羽不得不退军回本部。徐晃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和关羽军混战一起,一起进入了围困樊城的十重鹿角中,导致围困樊城的鹿角失去了保护的作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发生了。

徐晃率军大胆长驱直入的方式让关羽军猝不及防,在包围圈内的降将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接连战死。他们没有死在暴涨的汉水中,却死于复仇的徐晃军,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关羽军在自己的包围圈中无法抵抗来自徐晃军猛烈攻击,十重鹿角完全破败,为了避免全军覆没,只得仓惶撤军,放弃了继续围困樊城,渡过汉水,驻扎在南岸,至此樊城之围已经解除,只剩下关羽水军游弋河上,隔断着两城之间的联系。

四冢之战以关羽撤兵回到南岸而结束,这次战斗进行的时间比较短,参与的人数不是很多。关羽军包括自己统领的五千步骑外加包围圈内其他人马,总计大约在一万左右,而徐晃军应该也不低于这个数目,因此总计在两万左右,双方在这个狭小的区内爆发了惨烈的搏斗,时间短,范围小,其胜负出人意料的影响极大,如蝴蝶效应一般的影响着随后几十年的蜀汉和东吴的局势变化。

第一,樊城之战惨败告终。

四冢之战的惨败打破了关羽军自水淹七军建立起来的威望,极大的打击了士气,从而让先前望风披靡归降甚至遥相呼应的势力转眼间销声匿迹,极大的削弱了关羽军的实力。

这场突如其来的惨败让关羽意识到夺取樊城已经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务,从而意味着先前既定战略目标无法完成。

既然目标已经失败,对于关羽来说,其剩下的路要么回撤夺回失去的南郡,要么撤往益州。

第二,丢失了整个荆州。

四冢之战不仅导致关羽发动樊城之战失败,同时随着时间推移,局势恶化起来。吕蒙白衣渡江,夺取了南郡的重要城池江陵和公安,从而掌控了南郡的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塞。最为重要的是江陵城的丢失,让数万孤悬樊城外的关羽军军心彻底涣散。

如果说四冢之战前夕,孙权联合曹操的书信只是流言蜚语,那么此时丢失南郡,失去江陵城则成了实打实的事实。

在遭遇惨败,又恰逢江陵巨变,原本绷紧的精神彻底松弛下来,特别上至将吏下至普通士卒知道家属得到妥善安置后,对于江东的好感一下子升了起来,许多人萌生了偷偷开小差,逃回江陵的做法。

根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

在关羽回撤的路上,全军不断的溃散,到麦城的时候,数万大军只剩下数十人,最终不得不败退章乡企图逃往上庸,结果在中了埋伏不屈被杀。

关羽战死意味着荆州彻底失陷于孙权,两大战略支撑点已经失去了一个。

第三,刘备统一天下的图谋破灭。

按照刘备和诸葛亮在隆中商议的对策,要想夺取天下,其首要的条件就是需要“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如果没有这个先决条件,后面的事情就难以发展。

这个首要条件中的跨越荆州和益州,就是要从两线出发,一个就是从荆州北上,另外一个就是从汉中出发,两线同时北上,才可能统一天下。

然而现在荆州丢失了,从荆襄北上就成了泡影,就只能从汉中北上,走祁山,或者出陇右,可惜这里地理环境恶劣,路途遥远,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仅凭益州无法负担起长久而庞大的开支,因此容易造成积贫积弱,一蹶不振。

对于弱小的蜀汉来说,如果不能够北上统一天下,就只能困守益州,坐等灭亡。

第四,东吴困守荆州无力北上。

得到荆州的东吴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来消化好不容易得来的果实,同时在荆襄一带屯兵驻守,不但防卫蜀汉图谋而且还要防止襄樊一带曹魏大军的侵袭。

东吴由于其特殊的宗族势力构成,导致他们一直缺乏向外扩张的强烈愿望,再加上缺乏强大的陆战力量,即使得到了荆州也没有将它转化为前进的资源,反而导致东吴在荆襄一带一直无所作为,大部分时间里保境安民,维护着荆州地区的安宁。

在蜀汉灭亡之后,晋朝在巴蜀上游建造船只,训练水军,最终在公元280年,在其他路大军的配合之下,顺江而下灭掉了盘踞江东的东吴,从而结束了三国割据的局面。

由此可见,四冢之战这场规模不大的战斗如同一只蝴蝶,在樊城外轻轻的煽动了一下翅膀,却实实在在的影响了蜀汉和东吴今后数十年的变化。这场战斗的得失已经极大的决定了蜀汉的最终命运和东吴的归宿。

标签: 历史古代三国

更多文章

  • 周武王只是次子,他是如何即位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周武王,周朝

    姬发,即周武王,姬姓,名发(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周朝奠基者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西周王朝开国君主,被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在位十三年,去世后葬于周陵。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说起周文王姬昌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因为他是周朝的奠基人,也为之后周武王姬发对抗商朝提供了

  • 姚广孝帮朱棣称帝,为何拒绝朱棣赏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古代,明朝

    姚广孝帮朱棣称帝,为何拒绝朱棣赏赐?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云:“丹青不知老将尽,富贵于我如浮云。”有信念无私欲的人,其意志超乎人们的想象,但古往今来,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寥寥无几。在明朝时期有这样一个人,早早遁入空门当了和尚,六根不净积极怂恿皇子造反,造反成功后,

  • 徐增寿:朱棣的支持者,最终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古代,明朝

    徐增寿:朱棣的支持者,最终结局如何?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徐增寿是明朝初年的勋贵,魏国公徐达的第三子,其生母为谢夫人。根据史书记载,徐增寿从小就长得比较清秀,年轻的时候曾经跟着父亲徐达,一起前往皇宫拜见太祖皇帝朱元璋。老朱一见徐增寿就比较喜爱,觉得他是一个比较机敏聪明的孩子,只要认真培

  • 朱棣手下第一猛将为什么能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古代,明朝

    朱棣手下第一猛将为什么能善终?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朱元璋是一个极其谨慎又多疑的人,而外戚干政在以往的各大朝代中都并不少见,因此,他便立下了皇室不与达官显贵联姻的规矩。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总是会有人打破规矩的束缚,而打破朱元璋定下规矩的这个人便是明成祖朱棣。我们

  •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是被建文帝朱允炆逼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古代,明朝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是被建文帝朱允炆逼的吗?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1398年6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皇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就是建文帝。建文帝一上台就开始削藩,一年内削除了5位叔王,结果引来四叔燕王朱棣的武装反抗。很多人认为,燕王朱棣早就蓄意谋反,对于这一点,笔者始终不敢苟同。

  • 历史上的建文帝真的是自焚而死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古代,明朝

    历史上的建文帝真的是自焚而死吗?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朱棣率领士兵闯进南京城的时候,把自己手下的所有兵力一分为三,其中一部分势力来抵抗徐达的儿子;另一部分势力直接去牢狱里面,把那些犯了事的或者因为某些原因被建文帝抓起来的这些王爷们,通通给放出来;而派出了另一部分主力力量,目的只有一个

  • 李世民到底有没有想过废掉太子李承乾?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李世民到底有没有想过废掉太子李承乾?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的嫡长子、太子李承乾谋反事泄,被唐太宗贬为庶人并流放到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李承乾谋反案”被认为是贞观时代的转折事件,唐朝后来的一系列变故都由此而来。李承乾已经身居太子之位却暗中准备谋反,主要原

  • 高阳公主为什么会爱上一个和尚?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高阳公主为什么会爱上一个和尚?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唐朝是古代封建时期最鼎盛的朝代之一,也是民风最为奔放的一个朝代,自然受到的关注度要比其他多出很多,唐朝除了那几位热门皇帝之外,多位公主一生的爱恨情仇也被人所津津乐道。比如说李世民最宠之女高阳公主,婚后为何爱上辩机和尚,终下场凄凉。这二

  • 渭水之盟大唐到底失去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渭水之盟大唐到底失去了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渭水之盟”放在任何一朝,都绝对不算是一个丧权辱国的盟约,是既没有赔款,也没有割地,更没有称臣。626年,玄武门事变地震动还未彻底散去,李世民的皇位也还未彻底坐热乎,距离唐都长安不足40里的泾阳就突然传来一件让京师震动的消息,东突厥人打

  • 韩信为何没能善终?因为在关键时刻杀错两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韩信,西汉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被刘邦评价为麾下三位人杰之一,后世以此称之“汉初三杰”,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在楚汉之战中,被封为齐王,一度能与项羽、刘邦争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韩信是楚汉争霸时期有名的军事将领,他以谋略和兵策闻名于世,甚至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