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包拯的首席智囊,为什么最后却不得好死?

包拯的首席智囊,为什么最后却不得好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954 更新时间:2024/2/15 11:07:44

想知道包拯的首席智囊,为什么最后却不得好死吗?这个人就是才华横溢的公孙胜,结局是被推上虎头铡问斩,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他的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既生瑜何生亮的才华比拼

相比于包拯从一个清贫人家起仕,公孙策在那个时候可是不折不扣的名家子弟,父亲不仅是庐州府尹,自己小时候更是含着金汤匙长大,别说没有经历过底层人民的贫寒生活,就是重活累活也没干过多少。

所以从小养尊处优的公孙策在性格和待人处事上也大多恃才傲物,颇有点穷苦人家何不食肉糜的感觉。

作为同乡的包拯却与公孙胜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要说家境包拯自然比不上公孙策,就连才华包拯实话实说也略逊公孙策一筹,可包拯厉害就厉害在自己强大的内心和敢于较真碰硬的态度。

如果说在一开始公孙胜对包拯还是满心不服甚至还想分个高低,可在自己恃才傲物、多年的怀才不遇甚至对官府蓬蒿之辈的嗤之以鼻后,公孙胜终于对包拯有了更深的敬佩和尊重。

虽然自己狂傲不羁,更是大言不惭地述说自己堪比诸葛孔明张良等人的计谋才华,但也正是这骄傲的性格让年少轻狂的公孙胜得罪了不少人。

彼时的公孙家在朝廷仍有不少余威,众人也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与之计较,可嫉妒怀恨的种子早已埋藏在心便如波涛之水般积蓄,也为公孙胜日后的悲惨遭遇和惨遭陷害埋下隐患。

之所以说包拯是公孙胜唯一佩服的人,这也是有根据的,从才华而言公孙胜自然不比包拯差,反而在吟诗作赋、琴棋书画方面都要略胜包拯一筹。

但二人经过短时间的相处,公孙胜却发现眼前这个黑如炭火的读书人有着自己没有的本事和能力。

尤其是从自身做起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面对如何的突发情况都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黄河绝于顶而面不惊,如此强大的内心怎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

对于公孙胜来说也很知趣,面对这样一个足够有才华和能力的朋友,自己甘愿退居二线做他身边的谋士,这种肚量也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

卧龙凤雏的互相成就

在与包拯的共同办案中,公孙策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仅经常放下自己的身段,更是依靠自己的才智为包拯出谋划策,在侦破大案要案时,公孙策经常靠着自己更加敏锐的判断力和第六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虽然他离最后的真相总是差那么一步,但因为他梳理总结出的多条线索才让包拯对整个案件个凶手的杀人动机更加清楚熟知,说他们是破案界的黄金搭档也毫不为过。

除此之外像龙虎狗三口铡刀就是公孙策献言为开封府量身打造的,这龙头铡是用来处死那些目无王法的皇亲国戚,这虎头铡是用来处死贪赃枉法的官员大臣,这狗头铡则是用来处死那些坏事做尽的泼皮无赖。

可以说每一口铡刀都有自己特定的用途,不容罪犯质疑和逃脱,正如我们熟知的陈世美爱慕荣华富贵抛弃糟糠之妻,最后倒在铡刀之下这一经典故事。

对于公孙胜而言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绞尽脑汁想出的三口代表正义的铡刀最后却架在了自己的脖颈上。

棋错一招满盘皆输的无奈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长相出众的公孙策和自己的妻子也有一个同样貌美的女儿,在当时世风日下的宋朝,有不少奸佞之臣垂涎公孙策姑娘的美貌,便借职务之便向公孙一家提亲。

可公孙策身为一个父亲怎能看着自己的女儿陷入如此危险境地,在严词拒绝后没想到却遭来了横祸,先是自己妻子中道没落的家室遭遇牵连,妻子更是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在不堪舆论的压力和内心折磨后最终悬梁自尽走上了绝路。

另一边早就做好计划的小人们联名向朝廷告发公孙策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最终公孙策受到牵连被贬谪出京。

但公孙策心想自己与女儿离开这个是非之地重新换一个地方生活倒也乐得其所,然而此时这伙奸佞小人还不死心,决心在路上铲除公孙策强占民女。

虽然因各种原因刺杀的任务并未完成,但在这一场动乱过后公孙策与自己的女儿彻底走散。此后的日子中公孙策一直没有停下寻找自己女儿的脚步,只可惜毫无音讯。

几年过后在与包拯的一次侦破命案的过程中,公孙策意外地发现死者的房间有着自己女儿曾经戴过的饰品,害怕女儿与此事有关联、同时又出于私心的公孙策并未将此事告知包拯反而独自将饰品带离现场。

可这一举动怎能瞒过包拯的火眼金睛,一方面包拯不相信自己生死与共的兄弟会背着自己真的与这场命案有所牵连,另一方面包拯也深信公孙策的为人,一直等待着公孙策来与自己说明事情原因。

可公孙策在得知女儿近些年悲惨的遭遇后实在难以忍心将她作为凶手送上断头台,于是便用起了狸猫换太子的戏法把自己的姑娘藏在了密室。

可在一个个凶手伏案后,公孙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压抑的情绪,将女儿的饰品和自己一系列所作所为说了出来。

在当时包庇罪犯是要杀头的大罪,即便包拯再过不忍心,可王子犯法尚且与庶民同罪,更何况公孙策呢,最终也不得不挥泪告别自己的好兄弟。

标签: 历史包拯宋朝

更多文章

  • 能单枪匹马要来百里土地的成蟜,为何会叛秦降赵?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成蟜,秦国

    成蟜,嬴姓赵氏,名成蟜,战国末年秦国公子,秦庄襄王少子,秦王政(秦始皇)之弟,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秦始皇二十二岁亲政掌权之前的事情,史书上能找到的记载只有两条:一条是他童年时代有个朋友叫姬丹;另一条是他少年时代有个弟弟叫成蟜。遗憾的是,秦始皇童年少年时代仅有的友情、亲情

  • 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突然驾崩,是不是被胡亥毒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秦始皇,胡亥

    秦王政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的沙丘宫。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秦二世胡亥是个残暴的昏君,这是历史定论,也有史实依据。沙丘之谋,年仅二十岁的胡亥伪造秦始皇遗诏,篡夺帝位,逼杀兄长扶苏;即位之后,他残忍诛杀了几十个兄弟姐妹,毫无亲情人性可言……因为这些,

  • 李斯著名的“老鼠哲学”,他从老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李斯,秦朝

    李斯,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协助秦始皇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有一类人需要警惕,能力越大,破坏力越强;有一类人需要自省,唯利而行,发迹于此,败亡亦于此。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年轻时曾在郡里做小吏,在司马迁的记述中,此人的发迹之悟是从两只老鼠那

  • 宋朝第一名妓李师师有何过人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古代,宋朝

    宋朝第一名妓李师师有何过人之处?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谷雨一到,阴雨绵绵,不免得徒增悲伤之感。一恍惚就想起过去听雨提诗的文人墨客们的风流潇洒,想必身边一定有个擅长音律或舞蹈的美人相伴。说起这个历史长河中的美人,那是如过江之鲫一样,数不胜数各有千秋。今天咱们就来认识一位曾与宋徽宗传出一段

  • 揭秘:杜甫是怎么逆袭成功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揭秘:杜甫是怎么逆袭成功的?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央央中国,赫赫文明,诗词文化更是中国艺术殿堂瑰丽的宝藏。谈及唐朝伟大的诗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那“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以及“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的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二人诗歌成就极高,被后人称

  • 清代皇后为什么都不住坤宁宫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清代皇后为什么都不住坤宁宫了?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清代顺治、康熙皇帝的皇后是住在坤宁宫的。相应的,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住在乾清宫。后来康熙皇帝驾崩后,雍正皇帝守孝期间,就住在养心殿。守孝期结束后,雍正皇帝也没有搬入乾清宫,而是继续居住在养心殿。于是,雍正之后的皇帝,也以养心殿为寝宫。皇

  • 清朝的衰败是不是从嘉庆皇帝开始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清朝的衰败是不是从嘉庆皇帝开始的?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嘉庆帝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并不高,各种清朝电视机的男主角也基本不是他。可是实话实说,嘉庆帝还是算靠谱的,千万不能说大清朝是从他开始衰败的。准确的说法是:大清朝从嘉庆帝开始已经露出败绩了,不过令大清朝由胜到衰的可不是他,而是另有其人。败

  • 朱元璋临终前说的话朱允炆听见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古代,明朝

    朱元璋临终前说的话朱允炆听见了吗?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提到朱元璋,我们不免会想到他的非凡能力及其一些看似“残忍”的行径。作为帝王,朱元璋实在可谓是一代传奇,低微的出身并没有影响到他施展才能,甚至逆袭成为天下至尊。当然,他的“残忍”一面也是有目共睹的。不过人们常说:“最是无情帝王家”,

  • 刘伯温千里寻真龙天子的故事是怎么回事?正史是如何记载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刘伯温,明朝

    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功臣,是一位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谋臣。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英明雄主横空出世,旷世奇才衔命出山,历史中从来不缺这样的传奇,在这些冥冥之中似有天意的传奇中,最让世人津津乐道的要属刘邦遇张良,刘备访诸葛,朱元璋揽刘基。一代有一

  • 西汉建立后论功行赏,萧何为什么名列功臣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萧何,西汉

    萧何,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西汉建立后担任相国,名列功臣第一。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大汉开国,论功行赏,刘邦说过两段很有名的话。第一段便是一再被后人引录的“三杰论”。说这段话之前,刘邦先问了群臣一个问题,我刘邦因何能得天下,项羽又何以失了天下?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