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的苏轼为什么仕途非常不顺?

历史上的苏轼为什么仕途非常不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332 更新时间:2024/2/15 11:04:24

历史上的苏轼为什么仕途非常不顺?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中国,如果说到伟大的文学家,你可能会想到很多人,但是如果说到文豪两个字,则基本上就是说苏东坡无疑了。

苏东坡的给人的感觉一直都是一个快乐的人,文章诗词都写得充满了豪迈之情,提到文学水平他不敢说第一,但论起来豪气,恐怕也就只有李白能和这个苏大学士相提并论了。

而且论起来亲近程度,东坡先生要远超过那个狂狼的李白,很多人喜欢李白,是把他当做是偶像来崇拜的,毕竟一辈子游山玩水,吃喝玩乐,随手一挥诗文,就是半个盛唐,这样的人物,你除了佩服的五体投地之外,也只能是觉他李白就是神仙一样的存在。

东坡先生就可爱亲近得多,无论是诗文还是人生,苏轼给我们的感觉,仿佛就在我们身边,陪我们聊天,陪我们说笑。

苏轼多才多艺,通晓他那个时代里几乎每一种重要的学问和技艺。

论文章,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论写诗,他是诗坛领袖,代表着宋诗的最高成就;论填词,他是豪放词的创始人;论书法,他是北宋“四大家”之一;论绘画,他是湖州派的一员主将;论学术,他是蜀学的旗帜,而且在儒学以外,他对佛学和道教的知识远在很多高僧和著名道士之上;即便论到日常生活,他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东坡肉就是他的发明。

他很聪明,很有幽默感,情商也极高。他不但文艺搞得好,做官竟然还很务实,完全没有李白、杜甫式的诗人气,每到一任都很能做出政绩。

即便是最挑剔的人,也很难找出他的缺点。在全部的中国历史上,都很难找出这样的人了。所以苏轼被后人奉为偶像,奉为人生楷模。

但这样近乎完美的苏轼,却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仕途很不顺,不是那种说偶尔得罪了谁,一时的不顺,而是整个一生都很不顺。

仕途坎坷,经历挫折,我们后人可以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但对于苏轼本人这个亲历者而言,肯定是一场人生的灾难。

而且苏轼是那种智商情商都很高的人,所处的时代,也算不上是政治黑暗的年代,为什么偏偏这样一个苏轼,一生都会仕途如此不顺呢?

让我们追本溯源吗,看看苏轼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和他所处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01)父亲的特殊教育

现在教育内卷化是个很热门的话题,中学生做不完的作业,普遍睡眠不足,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但这个并不是现代才有的问题,实际上,自古以来就有头悬梁锥刺股的说法,古代人为了读书,为了科举,那也都是拼了老命了。

范进一直考科举考到老,听说中了举,直接发了疯,就是科举制下,读书人的真实性写照,而苏轼也赶上了科举时代,而且是科举制最繁荣的时代,北宋时期。

苏轼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因为自己有个“好父亲”,不过这个好是加了引号的,苏轼的父亲很特别,因为他的人生很失败。

苏轼的父亲是苏洵,文学史上三苏是标杆一样的存在,父子三人同为大文学家的,三曹算是一个,也算是文学史上少有的奇迹了。

但这个苏洵,年轻的时候可不是这个样子,年轻时代的苏洵,人生规划和千千万万的读书人一样,以考试做官为目标。

但他的性格有几分像李白:自视太高,看不起应试教育。如果苏洵活在唐代,大概会像李白一样绕开科举考试,但宋朝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苏洵看不到读书的前途,索性扔下书本,过起了东游西荡的日子。到了27岁那年,他终于想通了:如果不肯一辈子一事无成,就必须硬着头皮完成应试教育。

但很遗憾,强扭的瓜毕竟不甜,苏洵每考一次就落榜一次。

你是不是感觉苏洵很失败,这个时候,估计他该考虑练小号了,跟现在大多数家长一样,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逼着孩子拼命的学习,考一个好学校,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但苏洵不太一样,他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而是首先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既然想开了,从此不再为了考试做官而读书了,那就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书吧,并且,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写文章吧。

至于教育子女,今天我们知道,最好的办法并不是拿一套自己认可的,却连自己都做不到的东西灌输给子女,而是做好自己,把自己活成子女的表率,因为最核心的学习能力不是听懂道理然后付诸实践,而仅仅是最单纯的模仿。

苏洵从此按照自己喜欢的书来读,这跟考试做官的应试考试,可完全是两个层次,从此之后苏家父子的见识可就不一样了。

苏洵通过言传身教,苏轼和苏辙也都读了大量的非考试类书籍,拓宽了眼界,这对苏轼日后能成为一代大文豪密不可分,毕竟纯粹的技巧是不足以支撑苏轼的大名,只有深邃的思想,才能让文章流传千古,比如《前赤壁赋》就是足以媲美《兰亭集序》的好文章,发出了对时间,对人生的思考。

(02)少年英才

从来没有谁的命运,同时代大势捆绑得如此密切,苏家人的命运,尤其是苏轼的命运,则完全和那个时代牢牢绑定。

苏洵父子三人,终于成了时代的弄潮儿,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四川迎来了一位新任长官,名叫张方平。

第二年,苏洵带着苏轼拜访张方平,这是改变苏家命运的一次会面。一年之后,苏洵父子三人带着张方平写给朝廷大佬的热情洋溢的推荐信,进京赶考去了。

古代的文章分为骈文和散文两大类型,散文出现得早,所以也叫古文,于是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的运动被称为古文运动。

在古文运动里最突出的人物就是所谓“唐宋八大家”,这八大家里,唐朝占两位,韩愈柳宗元,宋朝占六位,分别是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和“三苏”。

其中真正全力以赴,向天下人号召写散文的,唐朝只有韩愈,宋朝只有欧阳修。为什么要提倡写散文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散文比骈文务实,不需要太多形式主义的束缚,所以散文名家通常都有务实的作风。

欧阳修提倡散文,当然希望得到回应,但移风易俗的事情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看到同类就会格外激动。

宋朝的散文六家里边,曾巩是欧阳修的学生,王安石是欧阳修家里的常客,彼此都很熟悉,当欧阳修忽然从远方而来的“三苏”那里嗅到了同类的味道,激动得简直有些失态。

在他看来,苏洵就是当代荀子,文章天下第一,苏轼更是后生可畏,自己应当走下文坛宗主的宝座,给他让路。

欧阳修产生的同类感到底有多强呢,有一件事特别可以说明问题。在考试的时候,担任的主考官的欧阳修本想把苏轼的文章定为第一名,但因为宋代科举实行糊名制,考官在判卷的时候看不到考生的姓名,欧阳修看这篇文章的风格,太像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如果定为第一名,怕别人说闲话,权衡再三,只好让这篇文章屈居第二了。

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如果苏轼早几年出道,或者并没有一位欧阳修发动古文运动,又或者欧阳修在苏轼出道的时候并没有位高权重,苏轼的人生会有多大的不同呢?

至少我们可以准确地知道,如果把王安石换在欧阳修的位置,“三苏”将会永无出头之日,这种大势的变化,让从小熟读各类书籍的三苏占尽了先机,从此三苏扶摇直上,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

但偏偏苏轼这一生,遇到的暗流不止这一次,苏轼文章写得好,恰好又遇见了欧阳修,这是极其幸运的事。

陶渊明的诗就写得很好,但是活着时候没人欣赏,也可以说是他活着的时候,不流行他这样风格的诗,苏轼的文章赶上了好时候,但苏轼的仕途,却赶上了北宋最差的时候,再加上苏轼的个性,让这种情况一差到底。

(03)双商极高

年轻人一般容易犯恃才傲物的毛病,但苏轼是个情商智商都非常高的人,他年纪轻轻就非常懂得处理好和朝中老臣的关系,这一点实在熟读历史,总结了贾谊失败的教训得来的。

他用积极的精神和谦卑的态度待人接物,几乎在老干部那里赢得了一致的好感。宋仁宗也喜欢他,把他看作未来的国家栋梁。

苏轼怎么去搞人际关系,我们可以看看他在考中进士之后写给阅卷老师梅臣的一封感谢信。这封信,今天的中学语文课本就有收录,题目是《上梅直讲书》。

这封信的特点,一是措辞恳切,二是马屁全都拍到点子上了。如果你不觉得这有什么难得,可以对照一下李白同类型的名文《与韩荆州书》。

李白的文采绝不在苏轼之下,但他无论夸人还是自夸,一概天花乱坠,无论要求还是承诺,通通大言不惭。

回过头来再看苏轼,就能看出苏轼的感谢信真是用了心的,能放低自己,充分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苏轼很聪明地以贾谊为前车之鉴,肯为人际关系用心,朝廷元老也很乐于结交苏轼这种明日之星。苏轼的脚下,分明已经展开了一条金光大道。

苏轼赢得老朝中一众老臣也就是当权派的好感,按理说无论朝局发生如何的变化,苏轼的仕途应该说是差不到哪里去,但偏偏苏轼的仕途却非常差。

这好比是苏轼在一艘大船上面,他在船上打造了各种对自己有利的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充足的食物,甚至是晕船的药,总之苏轼准备好了一切,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条大船却彻底翻了船。

我们常说不要一杆子打翻一船人,但王安石偏不,号称拗相公的他,硬是把当时所有的当权派都打翻了,这就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神宗皇帝为了变法,对王安石是百分之百信任,只要是反对新法的,轻则贬到地方做官,重则一撸到底,甚至是下狱流放。

当时几乎所有的当权派和正人君子都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也在其中,又因为他名气实在太大,所以成了新党重点打击的对象。

北宋政治环境恶化,就是从王安石,把人区分为新党旧党开始的,苏轼的厄运就此开始了,他之所以没被杀,是因为北宋不杀士大夫,要不然凭他的名气和反对的声音在,早就小命不保了,北宋当时所有的旧党都靠边站了,苏轼也不例外。

(04)公道自在民心

中国古代的朝廷,一直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这种情况不仅仅适用于皇帝,也适用于当时掌握实权的那个大臣或者是宦官。

按理说,苏轼年纪轻轻就已经名满天下,熬也能熬到王安石失势的那一天,反正王安石就算再讨厌他,也不敢杀了他。

苏轼的确是等到了王安石下台的那一天,被冠以旧党之名的苏轼,却完全没有迎来人生的曙光,甚至还被贬斥到了当时的海南岛,那已经是北宋一个文臣最惨的待遇了,烟瘴之地死亡率极高。

旧党人得势,为什么苏轼还这么惨呢,因为苏轼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说话,一个国家那么大,一个政策下去,一刀切,肯定有不合适的地方。

苏轼一直都是那个敢于说真话的人,于是得做了新党,等到旧党上台,他们全然不顾百姓的利益,把新法无论好的坏的,全部统统废除。

这样做,明显是意气之争,苏轼有上书言事,说这样做不行,结果又得罪了旧党,从此苏轼无论是新党执政,还是旧党上台,他的仕途一直都是各种贬斥,中间还经历过乌台诗案,要不是太后喜欢苏轼的词,可能苏轼都走不出监狱。

就这样一辈子都从民众利益出发的苏轼,仕途一直都是不顺的,但这种不顺,反过来促进了,苏轼文章和诗词,对生命更深层次的感悟,不断的生离死别,人生大起大落,终于让苏轼的诗文,可以超越时空,一直流传。

这就是苏轼,一个敢于说真话的苏轼,他不是个纯粹的官僚,他心中有更广阔的天地,他心中装着最普通的民众,虽然他的仕途不顺,但比起来他在民众心里的地位,他那点仕途有算得了什么呢。

标签: 历史古代宋朝

更多文章

  • 朱棣庙号不是明太宗吗 最后为什么会是明成祖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朱棣,明朝

    还不了解:朱棣庙号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成祖朱棣,庙号应该是明太宗,为何成了明成祖?在明代开国之后,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也是采取了一大堆的策略,这才渐渐收拢了权力。可他为了保护中央,在地方分封了大量的藩王,这些藩王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了中央的安全。毕竟宗室内斗,也是

  • 李渊父子到底娶了多少仇家女子?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李渊父子到底娶了多少仇家女子?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宫辞》诗云:“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后宫嫔妃们将帝王恩宠视作一切,奈何帝王骨子里流淌着多情基因,不会专宠一人,就算是仇家妻女,也能收入后宫,不惧报复。谈起我国历史上的盛世,唐朝是个避不开的话题,但李渊和李世民作为唐朝开国

  •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谁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谁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一、唐朝设立节度使之职的用途唐朝最初的军事制度是源于魏晋南北朝的“府兵制”,府兵制就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而农民要为国家服兵役。这个制度有几个莫大的好处,其一就是将中央集权发挥到极致。因为这些“士兵”都是农民,分散在全国各地只有在“战

  • 李世民非要杀侯君集不可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李世民非要杀侯君集不可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侯君集是贞观元老,当年跟着李世民一起搞玄武门事变的人,他算是李靖的弟子,早年间曾跟着李靖一起讨伐吐谷浑,后来又统兵灭了高长过,位列凌烟阁24功臣之一。此人军事能力很强,但是性格却有些浮夸,在早年间他就喜欢夸耀自己的勇武,但是学个

  • 侍卫救乾隆有功被问想要什么赏赐 他为什么只要一个宫女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侍卫,乾隆

    对侍卫和乾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侍卫救了乾隆,乾隆问他要什么恩赐?乾隆年间,就有这样一位有功的侍卫,乾隆皇帝亲自询问他所要的恩赐是何物,而他却只要了一位胖宫女,他就是海兰察。那么他究竟所立何功值得皇帝亲自询问?一代名将——海兰察多拉尔·海兰察,是满洲镶黄旗人,镶黄旗是清

  • 如果关平活到诸葛亮北伐时期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古代,三国

    如果关平活到诸葛亮北伐时期会怎样?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事实上,在蜀汉的名将中,关平是被严重低估了的!若关平未死,而是活到了诸葛亮北伐时期,他不仅能够战平张郃,甚至还能击败张郃!被低估的关平在三国演义中,关平乃是关羽的义子!关羽从曹操处离开后,路经一座庄园,在此结识了庄园的主人关定,这

  • 曹操不待见弘农杨氏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古代,三国

    曹操不待见弘农杨氏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历史的车轮飞驰而过,卷起滚滚红尘。杨修是谁?杨彪又是谁?要想彻底了解这两位,首先必须了解一下历史上有名的望族“弘农杨氏”,这在东汉末年和另外一个名门世家“汝南袁氏”一同被称为四世三公。弘农杨氏是以弘农郡(陕西省华阴县)为郡望的杨姓士

  • 李渊为什么不直接杀了王世充?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李渊为什么不直接杀了王世充?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王世充本是隋朝一代枭雄,他镇压隋未农民起义,击败瓦岗军,收伏了瓦岗军大批精英,如秦叔宝,程咬金等人。坐拥雄兵良将,最后却被李世民击败而国破身亡。王世充的失败正因为他性格不行,不会做人。他老师徐文远曾言: 王公,小人也!有杀故人之义。一言

  • 在任的48年,有三十年不上朝,万历皇帝为何会这么做?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万历帝,明朝

    万历皇帝一生最让人津津乐道有两件大事:万历三大征和28年不上朝,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我们都知道皇帝掌握着绝对的权力,但前提也需要像上班打卡一样,每天上早朝处理政务,朝中的大事小情都在早朝中解决,解决不了的,下朝后由皇帝批阅奏折处理,百年如一日,可见皇帝也是蛮辛苦的,尤其那些励精

  • 雍正打击允禩允禟到了哪种地步?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雍正打击允禩允禟到了哪种地步?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其实总体而言,比起武则天、吕雉等对待争权夺势者的残忍态度来,雍正对待自己的对手八爷党的态度以及手段已经很仁义,并没有传说的那么惊悚。一、雍正对待九阿哥允禟最轻的是十四阿哥胤禵,仅仅被革职,没有其他处置,因为十四阿哥与雍正是一个母亲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