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有着怎样的酒桌文化?和现代有什么不同

明朝有着怎样的酒桌文化?和现代有什么不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505 更新时间:2023/12/8 16:56:53

明朝人设宴喝酒,劝客人干杯,不管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一般都说“千岁”,不说“干杯”。为了愉悦气氛,喝酒的时候,通常会掷色子、猜枚、投壶、抹牌来助兴。南京、苏州的士大夫饮酒,一般只是掷骰子助兴,松江等地的人饮酒时则采用投壶、猜枚来助兴。

图1:明代饮酒图

但是掷色子、猜枚、投壶,这些都是民间一些富豪或者普通人玩的方式。根本不符合士大夫的风雅。投壶起源于祭征虏的雅歌投壶,一旦用到饮酒上,就开了起坐喧哗之端;猜枚为藏阉射覆的遗制,用之饮酒,不但有损闲心,而且攘臂张卷,殊为不稚。因此,士大夫饮酒时多采用行酒令的方式来助兴,而且以较为风雅的诗酒令为主。

饮酒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事情。《诗》曰,既立之监,复佐之史。历朝历代也都有各自饮酒助兴的方法,汉代刘章用军法行酒,唐人饮酒时则设默录事。明朝人饮酒,设令官,又设一人为监令,不可谓不严。尤其是常熟人饮酒时的行令,更是成为一种苦事。据记载,常熟士人饮酒立令,相当严厉,杯中沥有一滴,则罚一杯。若至四滴五滴,也罚如其数。一切均由酒录事监管。

这种严酷的酒令只限于常熟一城。与其毗邻的吴江,虽也有一些完整的酒令,但并不如此严酷。在吴江,举凡设席饮酒、会客,均用干、格、起、住四字作为酒令。所谓“干”,就务要一饮而尽,不流涓滴;所谓“格”,则他人不得拦格,完全听凭饮者自斟;所谓“起”,意思是不许饮酒的人起身;所谓“住”,即不得叫住。犯此四字,都要罚主人出席,令自饮一杯,又由宾客推举能饮酒者一人或两人,称为“监令”,一席听凭监令察觉,举凡语言喧哗、礼容失错,都要议罚。有时监令自犯,那么众宾客加以检举。中间有人不善饮酒,就察告席长。据说,此令一出,“四座肃然,主人安坐而客皆醉”。

士大夫饮酒行令。虽说也是文字游戏,却讲究清雅。如田艺荡与人饮酒,正好秋宵赏月,忽然轻云酷之。于是出一四声令。令曰:“云掩皓月。”要求接令者以四声为韵,一韵不叶,罚一杯;不成句,则罚四杯。还不许重出一字,相当难行。座客续令者有“天朗气烈”“秋爽兴发”“蟾皎桂馥”“风露洁”“情美醉极”。在饮酒行令中,还有一些文字游戏,如“顶真续麻”“急口令”“拆白道字”等。

所谓顶真续麻,是从宋代就开始流行的文字游戏的一种。其玩法是:下句头一字,乃上句末一字。急目令,其实就是绕口令。拆牌道字,又称“拆白道字”,也是宋朝开始流行的一种文字游戏。在明代,这种文字游戏在民间仍然流行。据《如梦录》一书记载,开封城内就流行行令、猜枚、拆白道字,此戏一般将一字拆为两字,成句后说出来。

从弘治年间开始,由于朝政宽大,官员大多喜爱游玩饮酒,一时间蔚然成风。当时北京的一些富家,也趁官员在朝天宫、隆福寺等处学习礼仪,趁机摆出丰富的酒席,随后邀请士大夫赴宴,席间有教坊司的子弟唱歌助兴。京师官员的游宴吃酒,得到了明孝宗的默许与支持。考虑到官员同僚宴会大多在夜间,骑马醉归,无处讨灯烛。为此明孝宗下令,各官饮酒回家,街上各个商家铺户都要用灯笼传送。

图2:弘治皇帝

图3:隆福寺

士大夫家居,平常日子一也有家宴。在松江,士大夫宴会,一般不让子侄辈陪坐。不过也有例外,如顾东桥每有宴席,就让儿子坐在自己旁边。顾东江每次宴会,也会让儿子坐在桌边。可见,在士大夫的家宴中,子侄辈也可同坐,与客人谈谐共饮。

士大夫不仅为应付官场交际而举行宴会,往往在家中,或在旅游途中,也进行宴会饮酒。如公安派文士袁宗道在游北京小西天东峪寺时,就在寺门空地上与同好诸公开筵饮酒。士大夫举行宴会的场所,除公署、私室之外,更多的是在名刹、园林中,这是明代士人的风气。如袁宗道曾与友人在北京崇国寺葡萄林下饮酒聚会,又与诸友在张园会饮。

标签: 明朝酒桌文化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宋朝时期为什么制定祠禄制?存在什么弊端?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祠禄制,宋朝,历史解密

    祠禄制是两宋时期出现的制度,是当时佑文政策的产物之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祠禄制,此制始设于宋真宗,初衷是为了“佚老优贤”,是专门提供给高官的一种福利政策,说白了就是拿着“退休费”养老,但还不回家,还给安排了一个闲职。南宋的士大夫群体是一个强大的存在,大宋统治者钟爱文官,这

  • 古代的名医为什么不愿进宫?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的名医为什么不愿进宫?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估计在很多的古装剧中都见过一种场景,宫里的后妃之类生病,皇帝就说,如果治不好,就要太医们一起陪葬!然后那些太医吓得浑身发抖,虽然心里没底但也只能答应。成为太医,听起来好像还能能耐,但是对于古代有操守有追求的医生来说,去宫里做太医并不算是什么

  • 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如此大规模的航海行动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郑和,明朝,历史解密

    郑和,明朝宦官、航海家、外交家,曾七次下西洋,成就了十五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明成祖篡位成功后,赐封宦官郑和为钦差大臣,命其率领众人踏上西洋之旅。郑和从刘家港出发,带领水手、翻译、医务人员、海军等,共2.7万人,62艘船,开始了海上的长途跋涉。

  •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怎么不阻止刘宗敏?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怎么不阻止刘宗敏?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刘宗敏(1607年—1645年),陕西蓝田人,一说米脂人。从李自成起义。崇祯七年(1634年),李自成率农民军到达陕西蓝田,一路上杀官济贫。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李自成在襄阳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号“奉天倡义大元帅”,称“新

  • 隋炀帝杨广为什么一定要御驾亲征高句丽呢?有何特殊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隋炀帝,高句丽,历史解密

    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杨广曾对高句丽进行三次御驾亲征,三征高句丽给隋朝的统治带来了十分负面的影响,最终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隋朝在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让人觉得十分奇怪的朝代。这是因为隋朝在经历了盛世之后,便迅速的走向了灭亡。当后世王朝

  • 刘备和赵云推心置腹,为何却很少派赵云出征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要说到最厉害的谋士,那非诸葛亮莫属。因为刘备当时几乎是一穷二白,甚至在诸侯中连立锥之地都没有,都是依靠诸葛亮才打下了这么大的一片江山。但是要说到三国时期谁才是最厉害的武将,那就说不准了。因为吕布虽然说是三国时期大家公认的最强武将,但是吕布手上却一直没有什么能够拿得出手的战绩,要知道没有成绩

  • 历史上真实的“焚书坑儒”是谁的建议?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真实的“焚书坑儒”是谁的建议?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公元前213年,嬴政因一句“亡秦者胡也”直接把盘踞在北方的胡人打服了,随后在咸阳宫摆设酒宴庆功。70位博士立刻上前恭维他。酒性正酣,谁料淳于越一句谏言,嬴政大怒:“焚书!”七十博士齐刷刷地跪了一地,个别胆子小的早已吓得魂不附体,唯

  • 皇帝给大臣封的太子太保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皇帝给大臣封的太子太保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在古装历史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因为立了大功,被封了太子少保,比如戚继光就被人称呼是“戚少保”。或者是在某位大臣死后,皇帝追封他为太子太傅。有的时候当时的皇帝并没有立太子,却依然给一些大臣封“太子太傅”或者是“太子少保”,这是为什么

  • 美法准战争是在哪一年打响的 美法准战争是怎么结束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美国,法国,历史解密

    美法准战争也被人们认为是两国之间的短暂冲突,在1798年发生在美国和法国两国的战争,这次战争进行的地点是在海上,可以说全程都是海上战争,但是在这次战争中双方其实都没有进行正式的宣战,所以也有人称呼它是一次不宣而战。美法准战争背景是很多人都并不了解的,那么美法准战争背景是怎样的呢?美法准战争背景还要从

  • 李承乾被罢黜之后,李世民为何没立李泰为继承人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六百一十九年(619年),太极宫承乾殿中,一个孩子在这里呱呱坠地,这是秦王李世民和秦王妃长孙氏的嫡长子,唐高祖李渊为这个孩子取名为承乾,“承乾”二字,一为这个孩子出生地方的名字,二为承继皇位,总领乾坤之意,李世民对这个嫡长子也是极其宠爱。不久,尚在襁褓之中的李承乾被李渊封为恒山王,以示对这个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