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昭辅佐了孙家两兄弟,为何却没当上丞相呢?

张昭辅佐了孙家两兄弟,为何却没当上丞相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920 更新时间:2024/1/3 7:06:46

张昭,字子布,少时好博览群书,长而有谋略,才冠绝世,一生为孙吴鞠躬尽瘁,辅佐孙家两兄弟开创和稳固东吴政权,张昭于东吴,等同于诸葛亮于蜀汉,可诸葛亮在蜀汉位高权重,官至丞相,而众所周知三国时期丞相有时候比主公还牛,而张昭呢?却屡屡与丞相职位失之交臂,不是不得人心,而是孙权不点头,那么,这一点又是为何呢?

前面说过张昭辅佐了孙家两兄弟,即孙策和孙权,而这两任主公对张昭的态度截然不同的。孙策对张昭十分礼遇,《三国志》上就记载,孙策在世时,“文武之事,一以委昭”,这还不算什么,他还把张昭比成管仲,甚至在孙策临终之前把孙权托付给了张昭。而孙权呢?他对张昭似乎是不太领情的,为何?且往下读。

首先,孙策去世后,孙吴最得人心的人是谁呢?不是下一任孙权,而是张昭,只说两点,第一点“ 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一个率字暗示张昭才是群臣领袖;东吴的士人入宫拜孙权,出宫则拜张昭,而且不仅在内部集团张昭影响力巨大,就连在外人眼里,张昭都远远比孙权出名,想当年曹操南征,点名要把张昭缚交许都。这样一个张昭,孙权能不心里膈应吗?张昭的德行威望落在他眼里,是一种威胁。

第二,张昭在赤壁之战的主降让孙权对他彻底失去了好感,当时孙权想投降吗?他不想。而张昭呢?他和孙权意见不一致,不仅不一致,还和当时的主战派争执不下,这场争执最后以孙权是拔刀砍桌结束。

结果赤壁之战,东吴大败曹操,张昭被打脸,而且孙权因此责怪他“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这句的确是说重了,可是却从侧面展现了一个问题——孙权对张昭积怨已久。对于张昭这次失误,孙权不仅仅口头批评了,还一直记在心里了,成见累积到二十一年后,孙权登基为帝的第一天,就在群臣面前用此事讥讽时为绥远将军的张昭,“要是当初我听了你张公的计谋,现在已经讨饭了。”寥寥一句话,抹杀了他所有付出,殚精竭虑,让当时七十多岁的张昭无地自容。这事,是孙权过火了。

当然,除了孙权的问题,张昭自己也难辞其咎,虽然说他为东吴付出了一生,但是或许是文人多有傲气,又或许是每个人性格各有不同,平心而论,张昭有当丞相的能力,却没有当丞相的情商。张昭说话口无遮拦,上到孙权,下到群臣,过于心直口快,或许有人会说,所谓忠言逆耳,但是真正在政治上,能够被主公和同僚听进去的中肯建议才是忠言,忠言入耳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徒留一句忠言逆耳利于行,感动了自己和后人,却对当下没有任何实质性帮助。当初甘宁建议孙权攻打黄祖,张昭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战事不利于休养生息,甚至如果不顺利还会引起内乱等等,虽然他分析的也不无道理,但是这一番痛斥下来,甘宁不舒服,孙权有意见,最重要的是最后一战而平,你说张昭得不得罪人?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许多,就不一一列举了。还有最关键也是最致命的一点,张昭的确是倚老卖老了,常常不顾及孙权的面子,朝堂之上都能吵起来,闹得最大的一次,孙权逼急了,都手按刀柄在,之后张昭生气托病不出,最后孙权没办法迫于大众和舆论,车子“载以还宫”,还深刻道歉,弄的自己像个孙子一样向张昭低头。

张昭是个人才,在三国群雄争霸时期,他的智慧和优点令人心生敬佩,在这里,非常有必要补充说明一下,其实如果今天不是讨论孙权为什么不让张昭当丞相,其实赤壁之战张昭主和一事,不应该对定义为他为了一己私利,事实上,他这么做是心存大义的。曹操实力雄厚,赤壁之战能不能打赢都是个未知数,如果投了曹操,三国分裂,兵乱四起就会结束,这对天下百姓而言何尝不是件好事呢?只是孙权毕竟年轻气盛,听不进去,也不愿听进去罢了,不过这都是后话了。对于张昭而言,其实没有当丞相,不过是他大半辈子政治不幸,和孙权貌合神离的君臣关系的缩影罢了,其实真的归根究柢,张昭最大的不幸,还是孙策早逝,他永远失去了一个懂他敬他的一个主公。那些政治纠纷,到最后不过一出原本想士为知己者死,最后却是知己先逝,世间再无知音的悲剧罢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战国时期的魏国,为什么会出现人才大量流失的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魏国,历史解密

    战国历史上的魏国是个军事强国,也是个人才强国。但魏国却总是留不住人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魏国刚刚从晋国裂变出来的时候,因为“李悝变法”的原因,在国内累积了数量相当多的人才。同时,“西河学派”的建立,也使得魏国有了一个稳固的人才培训基地。不要小看这些魏国的

  • 国本之争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带来了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国本之争,又称争国本,指的是明朝明神宗朱翊钧册立太子的问题,由于中国古代历来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所以被称为国本之争。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当时有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争夺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

  • 历史上的宋代到底有多富裕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宋代到底有多富裕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当时宋朝有多富裕呢?从文学名著中就可窥见一斑。《水浒传》的武松在鸳鸯楼大打出手,逃命之前将酒楼里面的器皿、酒杯踩扁了放到怀中逃跑,因为这些酒杯是金银材质的。鲁智深在桃花山抢了小霸王周通的酒器,因为这些酒器也是金银所制,值钱。这两个细节告诉

  • 古代女子想要进宫的话 古人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和要求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古代进宫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在古代,女子想要进宫,要满足哪些要求?在古代,当皇帝是很幸福的,对于整个国家,自己有话语权。那些个皇子为了能当上皇帝,常常争得头破血流。除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之外,“三宫六院,七十嫔妃”和“三千佳丽

  •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为何刘备会亲自赐死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国,刘封,历史解密

    说到刘备我想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除了刘婵以外,他还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还被他亲自赐死了。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刘备的义子刘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当时刘备在荆州的时候,已经四十岁了还没有孩子,要知道当时在古代这么大年纪了还没有孩子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所以刘备为了自己的

  • 子午谷奇袭到底可行吗?其实诸葛亮考虑的很周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国,诸葛亮,历史解密

    子午谷奇袭到底可行吗?真正的分析一下就知道诸葛亮为何拒绝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不可行依据:一,子午谷难走,曹真在雨天走了一个月才一半路程艰辛程度可想而知,魏延的子午谷十天可能性就令人质疑;二.就算走过了,五千人打陪都按攻城战的比例也是不大可能。三,魏延赌的夏侯楙一定弃城,但是闭城严

  • 王莽为什么要逼死自己的第四子?因为一个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王莽一共有6个儿子。其中,有2个儿子是他与侍女所生,4个与正妻所生的儿子中三个被他逼死,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来说说他是怎么逼死自己的第四子的,一起看看吧。王莽称帝后,四子王临被立为皇太子。王临面对的,是杀死了自己好几个儿子的父亲。王莽面对的,是背叛过自己之人的兄长、叔叔。这关系好难处,还是分开点好

  • 壬寅宫变后嘉靖帝有了哪些转变?对明朝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壬寅宫变,明朝,历史解密

    壬寅宫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绝无仅有的宫女起义事件,以宫女们被杀、妃子们被斩的失败结局告终。在这场宫变中,嘉靖帝虽然受到严重惊吓,并被金钗、银簪扎得流了很多血之外,基本上没有对生命造成威胁。这场宫女起义虽然看似没有任何结果,但实际上,却对嘉靖朝政的影响非常大,甚至意外成为了明朝历史的转折点,开启明朝朝政

  • 明朝有着怎样的酒桌文化?和现代有什么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酒桌文化,历史解密

    明朝人设宴喝酒,劝客人干杯,不管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一般都说“千岁”,不说“干杯”。为了愉悦气氛,喝酒的时候,通常会掷色子、猜枚、投壶、抹牌来助兴。南京、苏州的士大夫饮酒,一般只是掷骰子助兴,松江等地的人饮酒时则采用投壶、猜枚来助兴。图1:明代饮酒图但是掷色子、猜枚、投壶,这些都是民间一些富豪或者普

  • 宋朝时期为什么制定祠禄制?存在什么弊端?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祠禄制,宋朝,历史解密

    祠禄制是两宋时期出现的制度,是当时佑文政策的产物之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祠禄制,此制始设于宋真宗,初衷是为了“佚老优贤”,是专门提供给高官的一种福利政策,说白了就是拿着“退休费”养老,但还不回家,还给安排了一个闲职。南宋的士大夫群体是一个强大的存在,大宋统治者钟爱文官,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