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姜维未形成独立势力,其无法除掉黄皓的根源是刘禅对其制衡之术

姜维未形成独立势力,其无法除掉黄皓的根源是刘禅对其制衡之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298 更新时间:2024/2/8 21:39:29

刘禅是否昏庸且不谈,不过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再也没有一个能够军政大权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权臣了。蒋琬费祎居于中枢,调度全国,是十足的鸽派人物,反对北伐。姜维自认为继承了诸葛丞相的遗志,矢志北伐,因此,蜀汉朝廷将相失和的局面一直存在,费祎一直压制姜维,每次姜维北伐,兵士堪堪不足万人,只能打一些小型的战斗。

正始七年(246年),费祎在年初的宴会上,被郭循刺杀身亡,这是蜀汉政坛上的一件大事,也可能是姜维避祸沓中的真正原因。史书上说,郭循是魏国安排的刺客(魏国确实喜欢使用刺客),在郭循刺杀成功敌国大员(丞相)后,魏国下诏书追封其为长乐乡侯,并让他的儿子继承爵位。

时间回到三年前,也就是正始四年(243年),姜维再一次进攻西平。毫无疑问,西平依旧没打下来,但姜维抓获了时任魏中郎的郭循。后来这郭循大概表现良好,蜀汉朝廷就把他吸收进了蜀汉的阵营,而且官位做到左将军,足见蜀汉对其殊遇之重。哪里知道这个郭循竟然身在蜀汉心在魏。《资治通鉴》载:“循欲刺汉主,不得亲近,每因上寿,且拜且前,为左右所遏,事辄不果。”最后虽然刘禅没被杀掉,但他总算也拼着性命干掉了蜀汉的一名大员。

这里有很大的疑问:费祎是蜀汉的鸽派人物,在当政期间一直压制着鹰牌姜维的北伐,每次只给万人规模,使得魏国国富民安。这样一个人物掌握朝政对魏国来说是好事啊,魏国没有理由要换一个鹰派人物当政来打自己啊。

姜维

在《姜维传》裴注里有载:“傅子曰:‘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这说明姜维爱好功名,不屑于做生意等芝麻小事。可是阴养死士意欲何为?《军师联盟》里司马懿可是阴养死士3000,最后高平陵政变一击得手,奠定司马氏天下。

联系到姜维一直被费祎压制,郁郁不得志,在费祎死后,陈寿在《三国志·姜维传》里很有深意地如此记录道:“十六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立刻姜维统兵规模上了一个台阶,从不足万人,到数万人。

姜维明显是费祎遇刺案的最大受益者,而且这个郭循还是姜维俘获并举荐给朝廷的,姜维算是引路人。郭循在宴席上光天化日下当众刺杀费祎,根本没有考虑退路,当场被杀死,这分明是死士的作为。

因此,虽然史书上记载郭循是魏国派遣的刺客,但是蜀汉朝中并非无人,难道看不出端倪?姜维明显有很大的嫌疑。

如果蜀汉朝廷对这件刺杀案存有疑虑,那么姜维就不可信任了,但是朝廷苦无证据,或者姜维作为蜀汉后期军中的核心,在当时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既然已经损失了一名丞相,难不成还要再损失一个大将军?

陈祗

蜀汉朝廷匆匆结案后,默认了魏国派遣刺客行恐怖主义的事实,等于洗脱了姜维的嫌疑。但是姜维并没有能够成为诸葛亮一样的大权在握的权臣,刘禅开始亲近黄皓。接任费祎职位的是陈祗。在黄皓的引荐下,刘禅十分信任陈祗——没办法,大将军统兵在外,内政必须要找一个信得过的人。陈祗与黄皓交好,因此刘禅也越加宠信黄皓。

姜维曾写过奏章,说黄皓等人弄权,不能信任,让刘禅杀死黄皓。“维恶黄皓恣擅,后主欲杀之。”可是刘禅回复的文件非常明显是在和稀泥:“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姜维没有扳倒黄皓,反而把自己弄成了黄皓的对立面。姜维担心继续留在成都有性命之忧,于是自请屯田沓中。

后来诸葛瞻、樊健等人继续执掌朝政,但是他们也选择了与黄皓交好,蜀汉朝政继续在混乱的道路前行。

景元四年(263年),诸葛瞻带领士兵前往江油阻止邓艾奇袭成都失败,慨然说道:“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于是自杀谢罪。

黄皓

可见,在诸葛瞻这样的名臣之后的眼里,黄皓、姜维是一样需要得到制约的人物,也可以看出,姜维已经有些不听从朝廷制约了,所以诸葛瞻才会说“外不能制姜维”。但是姜维统管大兵在外,这些在朝廷里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员,如果直接制约姜维,就会形成费祎一样的将相失和的局面。黄皓居中制约,这些朝臣反而可以将得罪姜维的工作都说成是黄皓从中作梗。如此,大家面子上都能过得去。

姜维如果以死士刺杀黄皓这样的实权派,费祎之事殷鉴不远,难保不会惹火烧身。上奏章请求皇帝诛杀黄皓,皇帝一个太极打了回来,明显不希望再出现一个权臣。中国历朝历代,在王朝初期的开创期和上升期结束之后,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皇帝开始越来越信任宦官的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对外臣越来越不信任,所以要用宦官和牵制和制衡外臣。

所以,姜维之所以不能铲除区区一个黄皓,其背后的原因是蜀汉的文官势力对于姜维武将势力的制约,这体现了刘禅皇权对外臣执掌军权的不信任,以宦官代行制约之权。黄皓最后做到了奉车都尉,是给皇帝亲自赶马车的工作,在西汉时期,霍光曾经做过这个职位。可见,黄皓已经掌握了朝廷实权。姜维自身都难脱丞相遇刺嫌疑,此时更难有所动作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在曹操、曹丕和曹叡时期司马懿均缺乏篡权的客观条件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其中,主观意愿几乎是没有门槛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不信命、不信邪,信奉的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于高高在上、生杀予夺集于一身的皇帝宝座,估计八成古人都产生过幻想(甚至连女子都付诸过实践);但任何有价值的事都是想着容易、做起来难,成为皇帝那就更是难度登天,架空皇帝、掌控军队、降服群臣......想要达

  • “红色华佗”傅连暲,没有领兵打仗却授中将,晚年的结局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傅连暲知道陈赓是一个要上战场的人,腿要是不行了那他的一辈子也就毁了,因此傅连暲亲自负责了陈赓的医案,而结果想必大家也猜到了,陈赓的腿总算被救治过来。可以说,陈赓能继续驰骋沙场离不开傅连暲的帮助。当时红军的条件并不好,是穷人的部队,很多人之所以参加红军,大都图的是温饱,因为他们太穷了,而部队好歹能保障

  • 《他是谁》卫国平找到聂小雨,辞职结婚远赴云南,小雨夙愿达成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卫国平怎么救的聂小雨,聂小雨和谁求婚了,刘姐聂小雨给卫国平涂口红

    [var1]他们直接去百货公司调查店主,直接查到了赵士杰的名字。而此时,卫国平也复职了,他的目光落在了蒋广善和赵世杰身上。直觉告诉他,他们身上肯定有线索,小汤他们在电视上发现聂宝华身边也有蒋广善,于是他成了警局的头号嫌疑人。[var1]卫国平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他身上,想要找出他隐藏的东西。他没想到

  • “错失天下的巨人”——战国七雄之“赵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的文章,只从一个角度入手,讲一讲这个准一流强国——赵国,是怎么一步步错失天下的。《赵国的位置和历史》赵国疆域,基本在今天河北南部、山西中北部一带,主要的重镇是邯郸、晋阳。赵国和魏国、韩国一样,都是诸侯里的小字辈,原来都是晋国的卿大夫,后来三家分晋,各立门户。[var1]赵国位置据记载:赵烈侯六年

  • 肯为士兵吮疮毒的吴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周烈王十七年(公元前 409年)吴起奉命率军攻秦,连下五城,在秦国洛水以东建立了魏西河郡。二十年,魏文侯任命他为西河太守。吴起为将,与最下级的士兵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马,亲自背粮,与士兵分劳苦。有一士兵害疮,吴起为他吮吸疮毒。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哭了,人们问她为什么哭,她说:“往年吴公替孩子他爹吮吸

  • 诸葛亮临死前,怕有人对儿子不利,心生一计,保儿子一生平安!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后人在阅读中可以了解总结前车之鉴。今天小编带来的是他们的故事。诸葛亮都知道是三国时期的神算子,聪慧过人,众所周知的是刘备死前将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并将蜀国的大权一并交给了他,这势必会得罪许多蜀国的官员,但是不敢明目张胆的对付他。势必会将仇恨转化到诸葛瞻的身上,诸葛亮在世时,还可以保护自己的儿子,但是

  • “负荆请罪”后廉颇、蔺相如什么下场?老师也不会告诉你最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负荆请罪中蔺相如为什么避让廉颇,廉颇蔺相如结局是什么,负荆请罪中的廉颇与蔺相如

    正所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可以说我们从小就开始接受很多的文化知识的熏陶,在某个人生年龄阶段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必要性的,可很多人或许就能够发现,在学校或者是诸多的课本上,更多的理论成为了重点,而所谓的成效还真是没怎么能看到,有很多人接下来就成为了另一个版本的“纸上谈兵”,今天我们来学学《将相和》,很多

  • 楚汉之争时戏亭分封的闹剧,各地藩王纷纷不服,刘邦志在天下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争的胜与败,也直接关系到这两大敌对势力在今后的逐鹿斗争中谁胜谁负、孰存孰亡这一最终结局。代表封建贵族大地主利益的项氏集团,在“鸿门宴”上被挫败,这是项羽向刘邦进行争夺的第一个回合的失败,然而却从此铸成了无可挽回的败局。正如范所预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反之,代表庶族中、小地主利益的刘邦,智高

  • 项羽兵败,虞姬以死相随,为何虞姬宁死也不愿入汉宫?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项羽与虞姬凄美的爱情故事,自此就流传了下来。实际上虞姬本可不死,毕竟古时的战争是男人一手策划的,而她也可以效仿魏王的薄姬,成为刘邦的妾室,可虞姬却选择了陪项羽一起死。 西楚项羽,起义反秦 史书中关于虞姬的文字记载很少,只有在《史记》中留存着关于她的只言片语,但司马迁却也只是写了西楚霸王项羽的身边“有

  • 详解晋国六世之乱,五位国君被杀,开春秋乱世之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var1]晋穆侯有俩个儿子,长子名仇,因为他出生时穆侯伐条地惨败而归,为了记住这次失败,他给儿子取名仇,三年后穆侯伐千亩大胜,恰好此时次子出生,所以取名成师,这两个名字不合周礼,也被晋臣师服吐槽,嫡庶倒置,制乱之道也,晋国日后必将大乱。只是当时没人在意他说的,五十七年后,师服的话才被应验。随着晋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