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里
老苏家就占了三份名额
可人们对三苏的认知
似乎都只停留在苏轼一个人身上
老爹
苏洵至少还靠
《六国论》
跻身进了语文必备古诗文行列
老弟
就......
近些年
苏辙好不容易翻红
虽然由头从“靠哥哥”变成了
“扶兄狂魔”
“位及丞相只为捞哥哥”
始终就没离开过
“苏轼”两个字
那今天
朕就带你们看看
一个不用苏轼作为话题的苏辙
究竟是怎么样的人
虽然说苏辙确实没像三苏里其他两位
在语文课本里亮相
但这并不代表他水平就不行了
在1057年那场被称为
龙虎榜的科举里
总录取进士388名
年仅18的苏辙拿到了
第五名
要是你觉得宋朝搞扩招
这科举就算第五
含金量也不咋高
那问题也不大
因为在这场科举的三年后
又举行了一场
制科考试
区别于科举
制科考试由皇帝临时安排
用来选尖端人才的
而且
不是谁都能考的
必须是有朝中大臣推荐的才可以去
有人统计
在整个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里
科举选了4万多个进士
而制科只选了
41
个人
而就是这么个厉害的考试
在当年突然改了考试时间
原因还不是皇帝搞事——
而是苏辙考试前病了
宰相力劝等苏辙病好了再举行考试
今岁召制科,诸士为苏轼、苏辙最有声望,今闻苏辙偶病,未可试。——《师友谈记》
等苏辙病好了
制科考试开考
凭两兄弟的水平
直接一个无痛来到御试环节
宋仁宗出的题目是
《贤良方正极言自谏科》
说人话就是
《直言对于朝政
(甚至是皇帝)
的意见看法》
这题一出
大众对苏辙的第二个误解
就解开了
但是篇幅有限,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苏辙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