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三国前期人才辈出,到了后期却人才匮乏?

为什么三国前期人才辈出,到了后期却人才匮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157 更新时间:2024/1/15 12:45:07

无论是正史《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东汉末年即三国前期时,对涌现的许多豪杰报以赞美之词。

如膂力过人、勇冠三军的吕布、关羽;智多近妖的郭嘉与诸葛亮。这些人无一不是人中龙凤,辅佐主公图谋霸业,谱写一幕幕流传千年的典故。

但到了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群星凋零,魏国惨遭司马家窃权;诸葛亮死后,蜀汉只剩姜维孤木难支;东吴偏安一隅,皆难逃国破家亡厄运。

三国延续时间六十年,为何这段时期的人才呈两极现象呢?

谈及这个问题之前,肯定要先弄清楚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各国君主都是如何挑选人才的?

自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农耕文明,等级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少部分高层统治大部分中层与基层成了社会常态。

上古社会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制度为“非贵族不能入仕”。两汉时期,察举制和征辟制登上历史舞台。

察举制为自下而上,通过基层机构向上推举贤才;征辟制为自上而下,由皇帝或王公大臣亲自进行考核。

当国家职能机构运转正常时,察举制与征辟制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让大批寒门出身的人才有了发挥的舞台。

到了朝代末年,上至中央机构,下至基层组织完全瘫痪。以往的人才选拔机制中断,非正式人才选拔机制应运而生,给了更多出身不好的人发光发热的机遇。

所以从东汉末年向三国早期过渡时,人才选拔机制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譬如曹操刚举兵之时,打出唯才是举的旗号,数次发布求贤令,不论出身,只看工作能力,招揽天下群雄为其效力。

一时之间,荀彧、贾诩、郭嘉、程昱典韦许褚等文臣武将都前来投奔。

刘备方面,如关羽、赵云、张飞、诸葛亮、魏延庞统则横空出世,拜于刘皇叔的麾下。

纵观上述大批优秀人才,基本为寒门出身,对于各自政权的建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时期,人才的选拔机制即为非正式选拔。当代表公信力的职能机构全部瘫痪,如何能在大浪中淘取真金白银?就只能依赖上层领导识人的眼光与宽宏博大的气度。

倘若刘备没有放下架子,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就没有日后的《隆中对》与三分天下。

假如曹操不听从毛玠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的方针,也不可能赢得雄厚的政治资本,为儿子曹丕建立魏国奠定基础。

正是因为三国早期人才选拔机制相较于东汉末年发生了变化,使得许多寒门甚至平民出身的人才登上历史舞台。

这些人做起事来不拘小格,思维天马行空,在乱世中一切以实用为主,给后世的人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

到了三国中后期,魏蜀吴三权分立,全国局势趋于稳定,各个国家政权组织恢复运作,此前非正式人才选拔机制又转变为正式人才选拔机制。

譬如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裹挟汉献帝退位,以正统政权代替,与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为法定人才选拔机制。

吴国与蜀国在三国中后期的人才选拔机制上,虽没有新的开创,却沿用东汉的察举制和征辟制。

这样一来,魏国依托强大的综合实力,选拔出一批工作能力突出,经验却不是丰富的人才。

蜀国与东吴地处南方,东汉遗留的基层组织机构较为完整,吸收了许多地方人才,为己效力。

因此,三国早期与后期人才选拔制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三国早期,曹操、孙权、刘备阵营草创之初,随时会面临生死存亡的艰难处境。对于各国领导而言,他们最急需的人才是精通武艺、军事指挥,能身兼数职的复合型人才。

曹操、刘备、孙权都是世所罕见的复合型领导人才,能文能武,还有过人的眼光。

包括诸葛亮、周瑜以及三国后期的陆逊,都属于这类复合型领导人才,既可作为领导副手,承担部分领导职能,还能领军作战,制定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巩固大后方。

在三国前期,这些复合型人才不能说多如牛毛,起码也被后人耳熟能详。

到了三国后期,各国已经不太需要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因为三国鼎立,势力相差无几,谁也吃不下谁,索性都不打了,带人缩回家里,再憋着等时机。

所以,三国前期与后期人才匮乏的局面是由多个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主要原因就是人才选拔机制的不断变化,与各个政协前期后期对人才需求的不同造成的结果。

优秀的人才往往是时代的产物,这是社会发展规律。越乱越复杂的时代与社会环境,人才的作用往往更加突出。到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无论是龙是虎,都得盘着卧着。

当然,也与作者罗贯中有关,他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三国前期,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到了三国后期,人才比较匮乏。

参考文献:

[1]易明.三国后期人才匮乏原因探析[J].中国领导科学,2022(03):122-128.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张士诚背叛元朝,不忠不义,理应出兵消灭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1366年,朱元璋以徐达为主帅,出兵20万东征江浙。出征前,朱元璋列举了张士诚的“8条大罪”,只有2条跟自己有关,其余6条都是张士诚“叛元”,对君王不忠诚。罪状一:张士诚贩卖私盐,违抗圣旨,起兵造反。罪状二:假装投降元朝,又再次叛变,还杀了官员。罪状三:攻占浙西,自称“周王”,僭越纲常。罪状四:挑起

  • 曹操一生致命的 3个错误,放走2个该杀之人,杀了1个该放之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曹操一生最怕的三人,曹操一生不该犯三个致命错误,曹操一生之中错杀五人

    褒贬不一的曹操对于曹操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不喜欢曹操的人,觉得曹操乃是一介奸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严重威胁到了汉室的天下,如果不是他,也许汉献帝能够再度中兴汉室。而喜欢曹操的人,则觉得曹操这个人雄才大略,正是因为他的存在,才使得东汉天下没有彻底的分崩离析,天下也没有彻底大乱,大部分人都得以保全。若

  • 与辽、宋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的西夏,为何被蒙古国所灭?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时间到了1206年,蒙古国由成吉思汗建立,这个能征善战的国家一早统一了漠北大草原,开始对旁边的西夏和金国虎视眈眈,不出二十年,两个国家都被蒙古国侵占和兼并,就此灭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生命力本应该顽强的西夏,轻而易举被蒙古所灭呢?一、西夏与蒙古国家内部发展1、两国政治文化的发展西夏和蒙古

  • 明朝贤臣张居正,入阁以后加强北方边务的措施,有哪些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嘉靖以来,内阁互相倾轧,柄臣贪冒,边军军纪涣散,士气低落,将士离心,守边将领畏虏如虎,“惬怯不敢战”,甚至发生以“重贿赂俺答,令移寇他塞,勿犯大同”的情况。明朝北边的防御让张居正非常忧虑,其在入阁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北边军事防御的措施。(一)用兵之道在将得其人要巩固边防,将领的选用是重中之重。张居正主

  • #逍遥荐书##朝贡、战争与贸易:大航海时代的明朝# 转评赞抽一本马伯庸、杜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转评赞抽一本马伯庸、杜君立、谌旭彬 力荐审视人类历史上早期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与世界朝贡天下与全球贸易发生激烈碰撞对明帝国“王者无外”天下观的巨大冲击★分析明代朝贡体系建立的前因后果,指出朱元璋的天命观和他所建立的朝贡制度是影响明清两代国家战略与历史发展的重大因素。★讲述明代民间海外贸易的历史,指出明

  • 曹操带了五大谋士上阵,为啥在赤壁之战一点忙没帮上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带了五大谋士上阵,为啥在赤壁之战一点忙没帮上呢?曹操赤壁之战大败,这在我们很多人看来根本不敢想,毕竟曹操本身实力太强,本人又是打仗好手,手下更是有五大谋士(郭嘉、贾诩、荀彧、荀攸、程昱),可谓兵力碾压,智力碾压,要啥有啥,就这都还输了!是不是五大谋士徒有虚名啊!答案当然不是,五大谋士有多强,无需

  • 朝鲜本是明朝属国,且忠心耿耿,为何后来会叛明降清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从这时候起,朝鲜就成为明朝的属国,凡是在隆重的场合,朝鲜都会冠上全称“有明朝鲜国”。之后,明朝与朝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而朝鲜对明朝也是忠心耿耿。万历年间,日本出兵攻打朝鲜,明朝便出兵增援,最后成功击退日军,使得朝鲜对明朝更为臣服。万历四十七年,明朝与后金的“萨尔浒之战”打响,这次朝鲜也毫不犹豫,

  • 靖康耻究竟有多“耻”?皇后行“牵羊礼”后,羞愤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靖康之耻发生在公元1126年,当时金军攻破了南京,俘虏了宋徽宗以及宋钦宗,并且大量的赵氏皇族都被挟持北上,京城中的所有财物都被洗劫一空!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来自于宋徽宗。熟知历史的同学应该知道,开国皇帝赵匡胤是通过起义谋反,才夺得一片天下。在赵匡胤登基之后,自然会对武官严加看管,于是便产生了历史上著名

  • 话说北宋时期,有一个超级吝啬的张员外,一毛不拔,人送外号“禁魂张”。“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有一天,一个乞丐从“禁魂张”的当铺门口经过,希望他可以施舍点钱。后来,“禁魂张”将乞丐赶跑,而且还将乞丐在别处要的钱给倒了出来。这被一个小老头看见了,就给了乞丐二两银子,让乞丐当本钱去干些营生。这个小老头就是江湖上喜欢劫富济贫的神偷,江湖人称“宋四公”。到了晚上,宋四公去夜市上买了两只“酸馅儿”,拌

  • 西汉开国“十八功侯”都是谁,他们因何封侯,最终结局又是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1.酂侯萧何。萧何乃沛县丰邑人,早年曾任沛县主吏掾,与刘邦为同乡旧识,秦末时随刘邦于沛县起义。从起义之初开始,萧何便始终负责坐镇后方,为前线大军筹备粮草补给。刘邦入关灭秦后,他接受了秦丞相和御史府所藏的所有律令图书,从刘邦还定三秦开始,萧何便始终坐镇关中,帮助刘邦稳固关中统治,并不断向前线输送士卒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