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总督
最后一任湖广总督是
博尔济吉特·瑞澂
,看姓氏便知此公是蒙古人,可实际上他的旗籍是满洲正黄旗,与孝庄文皇后同根同族。
可以说武昌起义的爆发与瑞澂有着直接的关系,然而这样一个看似忠诚的封疆大吏,骨子里却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
武昌起义爆发之后,革命军的实力其实远不如清军。瑞澂若是不逃跑而是采取雷霆手段,不至于酿成大祸。
后来孙中山先生评价瑞澂说:
“按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
临阵退缩、丢失城池按《大清律》以死罪论,瑞澂逃亡上海以后,被清廷革职。民国以后他的家产也被没收,到了最后可谓是名利双失。
两江总督
最后一任两江总督是张人骏,此公是近代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若非生不逢时必有一番作为。
光绪三十三年,日本侵占东沙群岛,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人骏建议收回东沙群岛,并派出提督、副将亲赴国西沙群岛勘定15座岛屿,并在永岛升起了大清的国旗,捍卫了南海诸岛的领土完整。直到现在,南海诸岛中还有一个以“人骏滩”命名的岛礁。
武昌起义爆发后,迅速蔓延至两江三省,张人骏独木难支,他与江宁将军铁良逃往上海。
两广总督
最后一任两广总督是张鸣岐,此公乃举人出身,在老师岑春煊的推荐下,不数年越居高位,历任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
张鸣岐后来逃至日本,民国时改换门庭为袁世凯称帝出力献策。但张鸣岐最让人不齿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他居然甘心为汉奸,作了日本人的特务。抗张胜利后,在一片喊打声中,张鸣岐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闽浙总督
最后一任闽浙总督是满洲正白旗人松寿,姓佟佳氏。作为与大清相始终的满洲八大姓之一,佟佳氏家族从太祖时期开始名人辈出。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松寿没有道理背叛大清,武昌起义爆发后,松寿坚决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调集全省军队予以镇压。
只不过,此时的大清大势已去,绝非松寿所能挽救。兵败之后,松寿在府中吞金自尽,也算是为大清尽了忠。后来清廷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忠节”。
云贵总督
最后一任云贵总督是李鸿章的侄儿李经羲,李经羲不是顽固的保守派,但也非不忠不孝之人,他骨子里对大清是怀有感恩之心的。
革命取得胜利后,以蔡锷为首的将领们很尊重这位总督,或许也是靠着李鸿章的福佑,蔡锷等人没有为难李经羲,而是将他秘密送出云贵。
四川总督
要说赵尔丰也非一无是处,他担任四川总督时,为维护西藏的安定还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
陕甘总督
长庚任职期间,陕甘仍牢牢掌握在清廷的手中。遗憾的是,大清终究还是灭亡了,长庚有心无力。当他接到宣统逊位诏书的时候,唯一的选择便是交出总督关防,如此也算是全身而退了。
长庚后来没有参与民国的政务,内心中始终奉宣统为皇帝,几年后长庚在悲痛的情绪下郁郁而终。
直隶总督
最后一任直隶总督是陈夔龙(实际上是张镇芳,仅担任了十天故而不计),此公是一个老官僚,历任督抚十余年,他态度守旧,坚定维护祖宗成法。别说是改朝换代,就是戊戌变法、改革官职、废除科举,他也是一门心思反对的。
陈夔龙所处的直隶乃天子脚下,清末时直隶乃是袁世凯的地盘,陈夔龙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而且直隶这个地方有实力强悍的北洋六镇,并没有受到武昌起义的波及,故而陈夔龙不需要在大是大非上做出抉择。
东三省总督
最后一任东三省总督是赵尔巽,此公名气很大,是时任四川总督赵尔丰的哥哥《清史稿》就是在他的主持下撰修的。
老赵家同样也是世受皇恩,赵尔巽翰林出身,历任布政使、巡抚、总督。这样的经历就注定了赵尔巽不会轻易背叛清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