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名字叫聂士成,身份是直隶提督兼任武卫前军总统。其身边是几名阵亡士兵的尸体,不远处还摆放着几门大炮。
直隶提督为清朝直隶一带军事最高长官,品秩为从一品,官级可大得很。可由于清军战败,没有人在第一时间为他收尸,竟然就这么曝尸街头。
在抵御外敌入侵时,尽管大清朝廷骨头软,可百姓们和大清炮队的将士还是铁骨铮铮!
01
聂士成是安徽合肥北乡(今长丰县岗集镇聂祠堂)人,幼年父死家境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他的母有烈女之风,七十岁时仍能练武。聂士成受其影响,自小好行侠仗义,后投身军旅,开始了四十年戎马生涯。
他先后参与剿捻、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之变,战功卓著,官至直隶提督。
这里介绍一下直隶提督,其全称直隶古北口提督,是清代武职官,品秩为从一品,也算是一个封疆大隶了。直隶提督掌管直隶辖区的清军绿营,负责拱卫京师和守备河北、天津,和山东、山西、河南、辽宁、内蒙古的一部分,权力很大。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大沽炮台失守,天津北上联军与聂士成部在天津开始交火。
02
当时清兵驻在天津的人数高峰时2.4万人,义和团的武装民众达到6万多人。驻天津的清兵人有总兵何永盛部的练军、聂士成部的武卫前军、罗光荣的淮军。
而攻打天津的联军,人数仅有两千多!
当时聂士成的军队装备优良,据联军记者描述:
“聂军所带军械均系极佳之毛瑟快枪,并有极好炮队,该兵士即将新式各炮安置于天津城内炮台上……”
可以说,如果清兵真有组织的跟他们硬碰硬的话,毫无疑问,联军极有可能全军覆没,甚至死无葬身之地。
然而,直隶总督裕禄一向看朝廷的眼色行事,在战与和之间,他是倾向于求和的。这个软骨头害怕同洋人打仗,也怕得罪慈禧老太婆,尽管形势有利,他还是不敢出战。
7月9日凌晨,侵略军集中步兵1000余人、骑兵150人、配备2个炮兵连,向跑马场、八里台等地进攻,法军炮队则提供炮火支援。5点半左右,跑马场附近的清兵顶不住侵略军的进攻,退守八里台。聂士成见状,立即亲自带部分人马赶到八里台支援。
按理说,像他这样的高官绝无亲临战场的必要,但他已抱定必死的决心,试图唤回民族的斗志和清廷抵御外侮的信念。
《清史稿》载:“联军之占津、海也,长驱而入,唯(聂)士成阻之:固知必不能敌,誓以一死报耳。”
上午8点左右,侵略军从四面包围了八里台。聂士成毫不畏惧,率部与敌奋战,杀伤敌人数十人。然而,在敌人密集的炮火中,聂士成全身7处受伤(一说为义和fh背后打黑枪),连官袍都变成了红色,可他仍然挥刀坚持战斗,并高呼“杀敌”。
见他血流如注,其营官宋占标劝他后撤暂避,聂士成却依然奋不顾身,横刀跃马挺立桥头督战。他向左右表示:“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丈夫矣!”
突然,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爆炸,他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倒在了自己坚守的阵地上。
聂士成画像
03
聂士成牺牲后不久,八里台阵地被敌人夺占。
由于聂士成曾得罪了义和团,当聂士成率部与联军交战时,义和团人则到聂家抓聂士成的母亲、妻子及女儿,聂不得不派兵追赶。而聂部下中的一个营新军有很多士兵是与义和团串通好的,大叫“聂军造反”……
这句话,也为其殉国后没有得到应有的抚恤埋下伏笔!
聂士成部誓死保卫天津城,在和联军交战过程中,他们共杀死侵略者900多人。最后,侵略者用大炮、炸药攻破了天津城墙。
7月14日,天津城落在了侵略者手中。
天津失陷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慈禧的妥协求和政策,犹豫不决,耽误了反击侵略者的时机。
其次,则是直隶总督裕禄畏敌如虎,不敢与侵略者战斗,坐失良机。
另外,清军在生死关头之际,却和义团人员产生了矛盾,双方自相残杀,严重削弱了抗击侵略者的力量。
04
聂士成阵亡之后,尸体在阵地上数日无人问津,实在令人痛心。
直到几天之后,有几位好心的百姓将其遗骸收敛。由于天气炎热,聂将军的尸体上爬满了蛆虫,让人不忍直视……
大家凑钱买了副棺木,将聂将军盛殓之后交到衙门,由其部属将灵柩护送回安徽原籍安葬。
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当时许多大臣都请求清廷对聂将军的家人赐恤,却被载漪、刚毅等阻止。后来,清廷迫于压力,勉强下了道诏书,称聂士成“误国丧身,实堪痛恨,姑念前功,准予恤典”。
腐败无能的清廷,如此对待这样一位战死疆场的提督,实在是寒了天下将士们的心!
想想真是可悲,如此大清国,焉能不亡?
直到聂士成战死两年后,到了1902年,北洋大臣袁世凯为聂士成请恤,朝廷才给予聂士成应有的待遇,追赠其太子少保,谥号忠节。
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后,一位随军记者记载:
“华军虽众,皆不足虑,所可畏者,聂军门所部耳!”
然而,就这样一位令八国联军都忌惮的民族英雄,死后竟然暴尸街头,实在令人唏嘘!
后记
而聂士成的力战殉国,不仅代表清军对抗八国联军的全面失败,也象征着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中,军事改革所遇到的一重大挫折。
将军驱骑刀光寒,
一跃桥头此生瞻。
聂公当年激扬处,
多少青松配雨寒。
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数千年而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有无数像聂世成一样的英雄,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民族之魂!
图 聂士成铜像
感谢您的阅读,文中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