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人才的力量:魏国重视人才、成战国首霸,打压人才、走向灭亡

人才的力量:魏国重视人才、成战国首霸,打压人才、走向灭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09 更新时间:2024/1/27 15:56:02

得人才者得天下,在战国时期得争霸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var1]

最初做到重视人才、选贤举能的魏国得以称霸七雄,然而由于后来的统治者不善用人,国内的能人志士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甚至遭到打压,无奈之下纷纷逃往其它国家。

没有了人才支持的魏国,几乎寸步难行,接连跳下别国准备的陷阱,一步步走向灭亡。

魏文侯任用贤臣尽得人才,魏国繁荣兴盛称霸中原

虽然结束战国时期的分裂,统一天下的是秦国,但是在战国之初,最先拔得头筹富强起来的国家却是魏国。

在战国短短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中,魏国的称霸时间长达百年,这都得益于魏文侯在位时的一系列举措,尤其是在人才任用方面,可以说魏国当时能够崛起,源于人尽其才。

三家分晋时,魏国曾获得了一些土地,但是由于比较分散,因此无法形成集中的战略防守地,再加上地处六国之中,被环环包围,易攻难守,一旦开战保不齐会被打成筛子。

[var1]

如此不利的地理位置令魏文侯感到深深的担忧,他意识到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唯一的办法就是使国家变得更强。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经过春秋时期的争霸,天下格局已定。能够生存下来的诸侯国,实力基本相差无几,想要在接下来的较量中获得胜利,关键在于稳中求进,增强实力才有扩张的资本。

魏文侯决定在国内实行变法,以达成富国强兵的目的。改革是国家的转折点,事成则已,如果失败肯定会产生恶劣的后果,因此需要慎重考虑。

魏文侯最大的优点就是独具慧眼、知人善任,他在人才济济的魏国挑中了李悝,来制定改革计划。单从选人方面看,这场改革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李悝师从“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学习治国之道,随后任魏国丞相。

在中国的变法历史上,李逵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他的变法没有先例可循,只能根据自己判断和国情来制定相关内容。

[var1]

李悝变法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经济。他实行依法治国,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世卿世禄制,奖励为国立功的人,使贵族阶级不再享有特权;兴修水利,鼓励农民积极劳作,增加粮食产量,国家干预平衡粮食价格。

虽然变法看似简单,但是却给魏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才不再受到阶级限制,得到魏文侯的重用。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国库充实,军备力量得到提高。改革后的魏国,综合实力排在七国之首。

这次成功的变法还给其他国家提供了参考,此后秦国的商鞅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都从中汲取了很多经验。李悝在变法期间著的《法经》,规范了魏国的政治活动,奠定了封建社会的法制基础。

[var1]

魏文侯是出了名的爱惜人才,也从不考虑他们的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能为己所用,都会受到优厚的待遇。

魏国的另一位丞相翟璜,恰好满足了魏文侯的求贤若渴,向他推荐了很多不可多得的人才。

就连李悝也是翟璜举荐的,此外吴起、乐羊西门豹等人也都是经他介绍才得到重用。

吴起通晓兵法,多次大败秦军,占领秦国的河西地区,建立吴城并担任郡守,抵御秦国。

河西地区的丢失,使得秦国在长达八十年的时间内,都一直处于魏国的威胁之下。

在翟璜的极力支持下,乐羊被派去讨伐儿子乐舒任将领中山国,面对魏文侯的猜疑,他不惜吃下儿子的肉来表决心,最后在敌方占据上风的情况下获得胜利。

[var1]

西门豹任邺城县令,此地萧条荒凉,他到任后惩治恶霸、禁止巫蛊之术,推行法律,并且带领百姓挖了多条水渠,农田得以旱涝保收。

原本贫困的邺城在他的治理下富足起来,成为魏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战略之地。

魏文侯的开明,赢得了众多人才的鼎立相助,使国家焕然一新、国富兵强。

他重视、推崇儒家思想,才能够笼络知识分子的心,这样的政治理念,受到此后两千多年历代帝王的青睐。

如果魏国此后的任何一位国君,选择辅佐人才的能力赶得上魏文侯的一小半,恐怕后来的魏国也不会跌落的如此之惨。

武侯继位战四方再创辉煌,选贤唯亲无能小人当道

魏文侯在去世之前,替魏国开创了最好的时代。然而万事万物都逃不开盛极必衰的规律,当他的儿子魏武侯即位后,魏国的实力达到顶峰,却也在悄无声息地走向衰落。

[var1]

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魏武侯在接替父亲之位时,魏国的实力已经位列七国之首,他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保持这种优势,并将其进转化为绝对优势,将其它国家永远踩在脚下。

李悝在魏武侯继位一年后便不幸去世了,关于治理国家方面,他几乎没有任何改变,完全沿用父亲及李悝制定的国策,不过在对外战略上,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扩张政策。

魏武侯之所以敢主动向别国发动战争,除了基于魏国的强大,还因为手下有一员大将——吴起。

他任用吴起进行军事改革,进一步提升国家的实力,即位三年后同时攻打郑国和秦国,并且均大获全胜。

随后魏国、韩国、赵国联手攻打楚国,并占领了楚国在中原地区的部分土地,秦国却从中阻拦。

魏武侯亲自到兵营振奋军心,吴起领兵与秦军周旋,在他的指挥下,魏军士兵个个如猛虎一般冲锋陷阵,很快将秦军击溃,由此打开了进攻关中平原的道路,深入秦国腹地。

吴起在攻打秦国时接连获得胜利,就在他准备乘胜追击时,魏武侯却中了离间计,怀疑起了他。吴起见此情景,逃到了楚国。

[var1]

虽然吴起的离开并没有使魏国立刻出现问题,但是却让魏武侯认为父亲遗留的人才选拔方法根本不合理,他认为王室贵族之外的人都不可信。

于是魏武侯抛弃了一贯的选贤举能之策,选择任用那些贵族之后,并且提拔田文担任丞相一职。

田文是一个极其迂腐保守的人,出生于贵族世家,魏武侯单纯地认为,这样一个有着显赫背景的人,才能号召天下,然而他却大错特错了。

虽然魏武侯有着非常厉害的指挥作战能力,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人才的重视远远不及父亲。

如果说魏文侯的惜才如命促成了魏国的强盛,那么魏武侯反其道而行之则毁掉了这一切。

人才流失致国力日渐衰弱,无力抵抗大国最终灭亡

自吴起离开魏国后,魏武侯选择采用旧制选拔人才,极大地挫伤了那些有能力却地位低微的知识分子,他们纷纷逃离魏国,并在之后成为其他国家对付魏国的重要武器。

[var1]

逃往楚国的吴起,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他在楚国实施大刀阔斧的变法,虽然触及了贵族的利益,但是变法的确使楚国强大了起来。

当赵国遭到魏国围攻无力还手之时,楚国“围魏救赵”,并与赵国联手大败魏国,一雪前耻。

魏国此次的失败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是被迫放弃了攻打赵国,于是转变策略进攻秦国,暂时获得成功保住了霸主之位。

魏国还错失了商鞅这个人才,当年公叔座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却没有得到重视。后来商鞅去了秦国,推行变法,使秦国逐渐崛起,不仅重新夺取了被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还占领了魏国多座城池。

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政治谋略家范雎,原本是魏国大夫的门客,却被诬陷通敌卖国,差点死在魏国。

[var1]

后来在别人的帮助下得以脱身,逃往秦国,受到秦昭王的赏识。

秦国采取他的“远交近攻”战略,得以控制六国合纵。

秦国丞相李斯对范雎的评价非常高,他道:“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如果当年范雎能够得到魏王的赏识,相必也会有一番作为,可惜魏国自魏武侯起,就注定了留不住人才。

从魏国流失的人才远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几个,还有张仪、公孙衍、孙膑、魏章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能力的奇才,但是他们在魏国根本无法生存下去。

[var1]

魏国就像是人才的搬运工,将一个又一个有能力的人搬到了敌国,使六国越来越强大,自己却在原地踏步甚至是一步步倒退。

魏国的霸主之位早已不复存在,秦国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公元前225年,秦国将领王贲率领士兵,攻入魏国都城,魏王投降,魏国也随之灭亡。

更多文章

  • 剽悍一只猫:跟曾国藩学如何打造个人品牌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002 精进。不完美,但不断完善——他有很多毛病,好色、浮躁、虚伪等等,但是他会不断反省,不断精进。003 结果。用结果说话——如果曾国藩没有赫赫战功,后人怎会愿意奉他为楷模?004 写作。常年写东西——他写了很多日记和家书,他成功后,大家有足够的材料可以学习。005 忍受。忍得了侮辱,受得了挫折—

  •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3万人大破60万人!一战封神,奉为信平君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廉颇简介资料,廉颇长平之战战绩,廉颇打过败仗吗

    说起廉颇,大家肯定不会陌生。廉颇姓廉,名颇,字洪野,被赵孝成王封为信平君,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与白起、王翦、李牧一样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廉颇对于赵国是十分重要的,廉颇死后没多久,赵国也被秦国灭掉了。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廉颇。 勇将廉颇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廉颇有这样的点评: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名诸侯。意

  • 和珅将赈灾用的粮食换成芙糠喂给灾民,现在才看明白“良苦用心”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人在看电视剧看电影总把自己带入那些角色,或者是和大众唱反调以显示自己独树一帜。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一段灾区遭遇旱灾,百姓无粮可吃,几乎易子而食,朝廷下发赈灾款救济灾区,结果被大大小小的官员贪污,截流。甚至还把救灾所用的粮食换成喂猪用的芙糠。很多人当时在看电视剧的时候认为和珅明知道各级官员

  • 北望中原空问鼎:为何说楚国成也贵族,败也贵族?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楚国为什么没有问鼎,北望中原,楚国失去统一天下的机会共有几次

    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春秋称霸,战国争雄。他们有楚庄王问鼎中原的辉煌历史,也曾经有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样壮烈不屈的死亡绝唱。在战国中后期的时候,当时天下的有识之士都知道,将来能够有机会统一天下的不是秦国就是楚国。著名纵横家苏秦曾经说过: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也正因为如此

  • 在清朝被判极刑的罪人不仅不慌,反而要收买行刑者,这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片土地刚刚有了文明的时候,当时并没有统治者,因此在刑罚制度上并没有严格要求。可是在后来的商周,达官贵族们为了享受那种看着人死亡的乐趣发明了许多惨无人道的刑具,从火烤到水淹再到太阳晒,古代的人们用尽自己的智慧去创造更多邪恶的刑罚。在之后的几位思想大家诞生后,因为他们的思想在这片土地上广泛的传播,因

  • 清朝太监是怎么划分等级的?他们都不是最高等级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正一品太监通常由皇帝亲自选拔,通常只有三名,他们负责皇帝的个人事务,如梳洗、穿衣、进食等,并且通常拥有很高的权力和特权。从一品太监和从二品太监则分别担任皇宫中各种职务和任务。在从一品和从二品之间还有数个等级,这些等级的太监通常担任更低级的职务,如厨师、宫女、门房等。苏培盛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位从一品太

  • 李鸿章:“大清裱糊匠”的奋斗青春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鸿章裱糊匠原话,谁自称大清第一裱糊匠,清朝李鸿章的真实影像

    人们将棺柩打开,用绳子拴住尸体,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直到尸骨散尽,最终粉身碎骨。这具尸体的主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李鸿章。李鸿章这个名字似乎与耻辱、卖国联系在了一起,《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许多人对他的认识。而谁曾想,李鸿章也曾怀着一腔“策远志,出风尘”的理想,

  • 清朝灭亡后,国库内的金银还有多少?打开门后现场的人都懵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没落的清朝一贫如洗。清朝不是没有过好日子。不过是在康熙和雍正时期,这两位皇帝,前者真正将天下弄太平了,后者是严格吏治,后来的乾隆才有好日子过。据说雍正给自个的儿子,留了不少家产,高达几千万白银的家底。不过大家都知道,乾隆晚年极宠信一个人,和珅,巨贪,据说当时他将该上缴国库的钱,在5、6年的时间里贪

  • 清朝灭亡后,号称人数百万的清军去了哪里?其中一支保留到1992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次年2月12日,在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逼迫下,清朝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存在了276年的清王朝正式退出中国历史舞台。那守护清朝的那些号称百万的清军都去哪了呢?今天就来一一揭秘。 清朝军队的构成 清朝的前身叫后金,是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的以女真人为主的少数民族国家。女真人的军队叫满洲八旗

  • 清朝灭亡55年,溥仪死后被葬入八宝山,为何后来又迁至皇陵?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自古以来说起皇帝人人都能想到高高在上的君王威坐龙椅之上的场景,但是有一位皇帝却极为落魄,不光被人赶出了紫禁城还被囚禁,受尽了冷眼和讽刺,他就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他既生活在旧社会,也生活在新时代,溥仪去世的时候清朝已经灭亡了55年,按理来说应该和人民一样葬入公墓的他,最后还是被允许葬进了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