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起因
公元前630年,晋文公以郑国对晋国不够忠诚、对晋君不够礼节为由,邀请秦穆公一起入侵郑国,包围了郑国都城。
郑国派出使者烛之武去说服秦国退兵,陈述利弊,使秦穆公明白:自己多年以来与晋国交好,多次帮助他出兵打仗,到头来只是在帮助晋国称霸,而自己东进的道路却被堵死。如今如果帮助晋国灭郑,晋国领土增加了而自己却又再次给他人做了嫁衣。于是留下杞子等三名大夫帮助郑国戍守,并与郑国结了盟后撤兵回国。晋文公见秦军撤退,也与郑国罢兵言和。
公元前628年,郑文公、晋文公相继去世,留在郑国的杞子派人给秦穆公送去了一封信,上面写着:自己已掌握郑都城北门控制权,速派兵来攻,一举称霸。秦穆公顿时燃起心中称霸的一团火,顾不得朝中大臣蹇叔的劝阻,执意调兵遣将,准备进攻偷袭郑国。
秦军东攻郑国
[var1]
秦穆公集结兵车300乘,委任百里奚之子孟明视为主将,蹇叔之子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向800里开外的郑国发起进攻。秦军越过崤山,经过周国洛邑到达滑国地界。在这里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郑国商人弦高恰好在滑国经商,见秦军大军东进,于是假冒使者前去拜见秦军,同时派人回国报告。秦军以为偷袭计划已被知晓,大军长途跋涉,不适合长期作战,于是决定放弃攻打郑国,但为了给秦穆公一个交代,秦军趁机灭了滑国,劫掠了滑国的财宝器物之后,班师西归。
晋国这边收到秦军攻郑、灭滑的消息后,大受震惊,君臣商议后,得出结论秦国是想挑战自己的霸权,“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非常无礼,为后世子孙打算,必须给秦国点教训,。
晋国于是联系姜戎一起出兵,委任先轸为主将,率大军在崤山设伏截击归国的秦军。晋军主力多占高地,姜戎则埋伏在隘道沟谷,以逸待劳。
[var1]
秦军对晋军的动向一无所知,毫无警惕。四月二十日,秦军进入伏击圈,随即鼓声大作,四面八方的晋军冲杀而出,秦军被一举全歼,孟明视等三人皆被俘虏。晋军取得完全胜利。
战后,由于晋襄公母亲是秦国人,在她的协助下孟明视三人才得以返回秦国。
评价
崤之战的战败,使秦国东出争霸的努力失败,晋国保住了霸主地位。但秦、晋两国世代友好,相互联姻的局面也因此次战争而发生了彻底的扭转,秦、晋从此成为世仇,开始长期交战。正所谓“既无永久的敌人,也无永久的朋友,有的只是永久不变的利益”,为了争霸,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发生激烈的冲突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