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雍正登基后,邬思道为何非死不可?

雍正登基后,邬思道为何非死不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26 更新时间:2024/1/19 1:36:00

雍正登基后,邬思道为何非死不可?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历史上并无邬思道此人,其人其事都在《雍正朝》这部电视剧中,因此说到这个问题时,我们单从电视剧的角度去分析。

邬思道为雍正继位出谋划策,殚精竭虑,可谓是忠心不易,其中最关键的三次谋划都是兵行险招却收到奇效。第一次是要雍正推举废太子胤礽;第二次是劝雍正举荐十四阿哥出任大将军王;第三次是在康熙晏驾当晚协助雍正登基。

在这三次谋划中,他都是和雍正的想法相左,但经过他鞭辟入里的解读,都让雍正接受并照做,最终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邬思道虽然入幕雍王府,却并不是想投靠雍正升官发财,而是实现毕生所愿,救万民于水火,保天下太平。而剧中的李卫却无此胸怀,也无此谋略,他本是乞丐出身,蒙雍正搭救后投身效力,一心为主,此人虽少不读书,但胜在聪明绝顶,剑走偏锋,为雍正做了许多大事,是雍正家奴里的佼佼者。

然而雍正登基后,欲对助他夺位的邬思道痛下杀手,这是为什么呢?李卫从一个家奴,却从一个县令渐渐升至封疆大吏,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不外乎有四个原因:

第一,邬思道与李卫背景不同。

邬思道原本是个生员,要学问有学问,要知识有知识,最关键的是,他有济世情怀。李卫呢?一个叫花子的出身,斗大的字不识一筐,幸运地遇到了雍正成为他的家奴,这才有了飞黄腾达的机会。

这两个人一个是知识分子或者叫士绅阶层的代表,一个是底层人民的代表,在封建王朝的大背景下,若无意外,肯定是邬思道的人生更加精彩。然而就是因为两个人的背景不同,在康熙晚年这个时期决定了他们有不同的际遇。邬思道再得雍正信任,也不过是幕僚之情,而李卫与雍正却是主仆之情,相比而言,李卫与雍正是一家人,生死荣辱绑在一起,单凭这一点,李卫就有更多平步青云的机会。

第二,两人的作用不同。

邬思道的作用是幕后,李卫的作用是台前,这就决定了两人一个不能骤然提拔,一个却可以增加曝光度。邬思道在康熙年间犯了罪,雍正做了皇帝就将其提拔做官,既违背了康熙旨意,又难堵悠悠众口,这是他不能做官的最根本原因。

李卫就不同了,他站在台前,更多的时候是代表雍正,百官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所以没有谁不会给他面子,因此办起事来得心应手,成绩来得更容易一些,提拔的理由更充分一些。

第三,两人对雍正的了解程度不同。

邬思道是典型的文人才子,给人做幕僚绝不是他最喜欢干的,尤其是给一个王爷策划夺位这样的大事,更不是他一开始就想做的。邬思道更多的是被现实逼迫的,身有残疾、戴罪之身、感情事业都受挫,此时的邬思道身上有孙膑的影子,不想悄无声息地死去,就要轰轰烈烈地活着,而将天下作为棋盘,将王侯将相作为棋子,指挥若定,操控自然,取得大胜,这才是最高境界。

而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少有阳谋,多为阴谋,雍正未登基前,这些阴谋不显,可一旦登基,阴谋便成了帝王的心病。皇帝既不想旁边有个人知道他是阴谋夺位,也不想让谋略过人的邬思道再有帮助别人来夺自己位的可能。那么,邬思道就非死不可。

只不过邬思道毕竟是学究天人,怎会不明白雍正的冷酷无情呢?所以他一早就想出了全身而退的“半隐”之法,让雍正既能找到他,又可脱离伴君如伴虎的尴尬局面。

李卫看起来青云直上,备受皇帝信任和宠爱,可背负了这样的担子,就再也无法放得下来,除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外别无他法。

结语

邬思道其实是雍正的另一个化身,是躲在影子里的那个自己,雍正登基后,行的是光明正大之事,走的是阳谋为上的治国大道,影子里的那个人已经无法再用,只得挥手告别。李卫作为马前卒,是雍正进行革新的重要帮手,这行的就是光明正道,自然要大力褒扬,青云直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在古代子立母死制是种什么样的制度?有多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古代皇位的继替大致有同姓相继和异姓相代。以上问题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公元386年,拓跋珪在母亲献明皇后和舅舅的共同帮助下,在牛川重新建立了代国,并改国号为魏,在他在临死之前,居然确立了一项十分残忍的皇位继承制度——子立母死制。顾名思义,这项制度要求一旦有皇子被立为了皇太子,其母亲就必须被

  • 三国历史上,有哪些大将是出身黄巾军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黄巾军,东汉,历史解密

    张闿初为黄巾军将领,后来被陶谦击败,勉强投降陶谦,在陶谦的账下当都尉。公元194年,曹嵩和少子曹德去投奔兖州的曹操,徐州刺史陶谦希望通过曹嵩结纳曹操。曹嵩经过徐州,陶谦特意派张闿带五百人护送曹嵩。在路途中,大雨骤至,众人跑到寺院躲雨,曹嵩等人在屋内躲雨,而众将士则在屋外,不一会众将士的衣服都打湿了,

  • 梁太后与皇帝是婚外恋,实际掌控西夏政权18年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梁太后,西夏,历史解密

    梁太后是西夏毅宗皇帝李谅祚的皇后,是个汉人之女,原名梁落瑶。梁太后自幼在西夏长大,是一个难得一见的美人,后来西夏权臣没藏讹庞的儿子看中,十二岁便嫁入了这个西夏赫赫有名的豪门。这让梁太后非常之自豪。可是好景不长,刚开始她还为自己嫁入豪门而沾沾自喜,后来没过多久发现自己的丈夫整天无所事事,风流成性,实际

  • 同样是篡位,为何赵匡胤的评价却很好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篡位者篡位的力量根基,来自前朝的给予,而不是自己的白手起家。比较典型的,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前是后周臣子,官位殿前都点检,兵变后带着原来后周的兵来逼迫官员。不过宋朝比较仁慈,对后周皇室还算不错,没有赶尽杀绝。而且宋朝皇室对自己篡位是承认的,比如秦桧可以对赵构说“太祖龙兴之前,也是个忠臣”这种话。

  • 杨贵妃是出了名的美女,她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杨贵妃是出了名的美女,关于杨贵妃的死在历史上也有多种说法。有的人说她是被活埋的,然后被闷死了。有的人说她是上吊的。也有人认为她是被乱军杀死的,还有人认为她是吞金而死。查询历史资料,在我看来,她死于上吊这个更准确一些。这个是在《旧唐书·杨贵妃传》《资治通鉴·唐纪》或者说我们学过的《长恨歌》中都侧重的说

  • 李隆基三个儿子的死和杨玉环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李隆基三个儿子的死和杨玉环有什么关系?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一、怒斥金吾大将军公元692年,武则天举行祭祀仪式。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显然这次祭祀活动规格非常高。金吾大将军——通俗来言就是掌管京城守卫军,负责保护皇上、大臣等安全的指挥官,是武则天的侄子,名叫武懿宗。在这种重大活动中,

  • 古代公主远嫁和亲之后 她们为什么很少能生下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公主和亲,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为啥古代公主和亲,下嫁匈奴后很少有子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古代女性地位低,但是仍有非常多的女性成为女中豪杰,走进人们的视野里。花木兰替父从军,妇好走上战场,卓文君敢于追爱。她们谱写出属于自己的绚烂乐章,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 三国里有很多投降的名将,为何于禁结局那么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分三国,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三国时期因为是乱世,所以是人才辈出的一个时间段,也是那些有志之才建功立业,一展宏图的大好时机。早在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给刘备的军营送军饷的时候,两人就分别对这个时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曹操认为生在乱世是幸福的,不然自己的宏图大志就不能得到发挥,要是生在和平的年

  • 田丰是袁绍的重要谋士,为何袁绍要杀了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国,袁绍,历史解密

    田丰是袁绍手下的重要谋士之一,此人博学多识,能力出众。在汉朝末年,他曾经担任过朝廷的御史,因看到朝廷的混乱,弃官归家。后来他应袁绍的征召,担任了袁绍的別驾。他为袁绍的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袁绍正是用了他的计谋,才讨平了公孙瓒,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一、官渡之战前田丰的建议。在官渡之战前

  • 连中三元的状元杨寘,为何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寘,宋朝,历史解密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取得第一名的人,称为“三元及第”。如果三个第一都是一次性取得,中途没有落榜过,那这种情形就是“连中三元”。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可想而知,古代要考状元已经实属不易了,更何况想要连中三元。这时候,就不仅只靠实力,还要靠运气。就好比今天的主人公,他能够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