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四三会议是1946年4月3日在热河省承德举行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和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代表联席会议

四三会议是1946年4月3日在热河省承德举行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和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代表联席会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034 更新时间:2024/1/25 5:37:44

四三会议,即“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是1946年4月3日在热河省承德举行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代表联席会议。会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主要决议》(即“四三协定”),使得中共领导的主要在察哈尔省、绥东、热河省的卓索图盟的主各民族平等自治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统一了内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的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四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内蒙古东、西部地区长期分裂、隔绝的状态。

1946年3月30日至4月2日,在承德召开了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的5次预备会议,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和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双方各派出7位代表与会。以博彦满都、哈丰阿为代表的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与以乌兰夫、刘春为代表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就会议就统一蒙古族自治运动达成共识,并在行政、机构、人事以及同各解放区(晋察冀中央局的冀察区委、冀热辽分局的热北地委与热辽地委、东北局西满分局)的关系等方面也达成基本一致。

1946年4月3日,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即四三会议)在承德举行。云泽在致词中说:“东西两部蒙古同志们在这里能谈自己的自治和民族如解放的问题,从内蒙古解放运动的历史来说是很有意义的。此次东蒙古代表同志为蒙古的事各处奔走,为的是解放蒙古,对这个我们是很钦佩的……内蒙古的解放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去争取奋斗的一点上,意见是一致的,不约而同。只要站在为内蒙古民族有利益的一个立场去争取、努力,那么,任何问题都不难解决的。”会议一致通过了《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主要决议》:

……内蒙古民族运动的方针是平等自治,不是独立自治,并且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帮助下才能得到解放。在目前的形势下,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为内蒙古自治区运动统一领导机关,东西各盟旗均组织其分会、支会,实现其纲领。……联合会统一领导内蒙古军队武装。

会议决定“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成立时曾申明内蒙古自治运动有统一机构后即撤废,现东西蒙已统一于联合会,决定东蒙古代表回去就召开代表会议,施行解散,今后在东蒙古设联合会总分会领导工作。”

此次会议决定解散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成立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古总分会和西蒙古总分会,分别领导内蒙古东部和西部的自治运动。卓索图盟、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察哈尔盟受联合会的直接领导。会议选举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执委由25人增选至63人,候补执委由2人增选至12人,并由执委中推选出委26人,云泽(乌兰夫)为执行委员会主席兼常委会主席,博彦满都为副主席,刘春为秘书长,哈丰阿为副秘书长,联合会下设8部1处。同时还决定在蒙汉杂居区实行“蒙汉分治”,盟管旗,专署管县,“蒙人优势区”或者“深入蒙人区之汉人区”实行民主自治,接受各盟民主政府领导,盟、旗政府依照具体情况应当设有汉族委员;民国20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没有设县的地方不再设县;废除设治局,而且废除之后不改设为县。

会议期间,经党中央批准,接受哈丰阿、特木尔巴根加入中共。

会议作出了《关于昭乌达盟行政军事及蒙汉关系诸问题的决定》,妥善解决了冀热辽分局与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关于热河省东北部16个旗归属、建政、军队指挥的矛盾。[4]热河省政府拨给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3万银元,救济爷庙机关工作人员和贫苦蒙民。1946年4月8日,中共热北地委、热北专署与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所属昭乌达省政府代表在林西谈判成功,达成《昭乌达行政问题蒙汉关系解决办法》,昭乌达省政府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北专署与昭乌达盟政府合并为昭乌达盟行政委员会;东蒙古自治军骑兵第四师(由昭乌达盟各旗蒙族部队组成)接受热北军分区的领导指挥;同时,中国共产党派人接管巴林右旗。昭乌达省辖有开鲁、林西,经棚三县、林东汉民自治区和克什克腾、巴林左、巴林右、阿鲁科尔沁、扎鲁特五旗。 1946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昭乌达盟分会在林东成立,主任乌力吉那仁,副主任那苏图

1946年4月5日中共西满分局在王爷庙成立中共东蒙古工作委员会,张策任书记;1946年6月中共东蒙工作委员会改称中共兴安省工作委员会,张策任书记。

1946年4月上旬,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卓索图盟分会成立。

1946年5月16日嫩江军区派王化一旅长率领第一旅部分部队乘火车和平进驻海拉尔,但滨洲铁路西段沿途的社情敌情非常复杂,大批地方警察为潜赴的地下军、先遣军、光复军。1946年5月下旬,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分支机构——“呼伦贝尔化促进会”在海拉尔成立。1946年5月呼伦贝尔治安总队改编为东蒙古人民自治军骑兵第六师,师长贡格尔扎布,师政委王化一(嫩江军区旅长)。1946年6月下旬改称内蒙古人民自卫军骑兵第六师。1946年8月改称呼伦贝尔地方自卫军,司令员登登泰(伪满少校军官),下设2个团,共325人,其中军官46人大都为民族干部。

1946年5月26日至28日,东蒙古人民第二次临时代表会议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举行。会议通过并发布《东蒙古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宣言》[2],提出:为全内蒙古自治运动的统一,执行“四三”会议决议,取消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撤销各省建制,成立兴安省政府,建立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总分会,哈丰阿为主任。会议决定兴安省政府受东北行政委员会和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双重领导。大会选举特木尔巴根为兴安省政府主席,张策为副主席。会议宣布撤销东蒙古人民自治军,所属各部队统一编制,改称内蒙古人民自卫军[5];成立兴安军区,由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副司令员阿思根兼任兴安军区司令员,哈丰阿任政委。成立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兴安盟分会,乌云达赉任主任(后由特布信接任)。

1946年6月1日,哲里木省建制撤销,哲里木盟民主政府、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哲里木盟分会在通辽成立。6月5日,昭乌达省建制撤销,昭乌达盟行政委员会成立。6月7日,纳文慕仁省建制撤销,改组为纳文慕仁盟行政委员会。

至此,中共领导的内蒙古地区实际分为四部分:

东蒙的兴安省(包括兴安盟、哲里木盟、纳文慕仁盟、呼伦贝尔盟):受东北局西满分局领导;

中部的昭乌达盟、卓索图盟:分别受晋察冀中央局冀热辽分局(1947年3月30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冀热辽中央分局由晋察冀中央局划出归东北局领导,改称冀察热辽中央分局)的热北地委、热东地委领导;

西蒙的察哈尔之察哈尔盟、锡林郭勒盟及绥远之乌兰察布盟及巴彦塔拉盟,在晋察冀中央局之下成立内蒙古党委。下设锡察工委及巴乌工委。

伊克昭盟部分地区,受西北局领导。

内蒙古东、西部的党政军真正统一,还需要到1947年五一大会。

标签: 民国四三会议

更多文章

  • 贞元之盟是唐朝和回纥在贞元三年为联合力量夹攻吐蕃而签订的合作盟约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朝,贞元之盟

    贞元之盟是唐朝和回纥在贞元三年(787年)为了联合力量夹攻吐蕃而签订的合作盟约。公元787年,唐朝为应付吐蕃的不测之举,采纳李泌的提议:先和回纥,则吐蕃不敢轻犯边塞;其次招抚南诏蕃王,则切断吐蕃右臂;大食(阿拔斯王朝)在西域最强,它与天竺(印度)诸国都仰慕大唐王朝,其世代与吐蕃为仇,故唐也可将其招抚

  • 《条议制澳十则》是明朝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颁布为澳门的外国人而制定的法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条议制澳十则

    《条议制澳十则》(或称《制澳十则》),是指明朝为澳门的外国人而制定的法律,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颁布。沿革在蔡善继上任香山县知县后,因见澳门居住的葡萄牙人的不法行为,故利用法令严厉整治。蔡善继拟定《制澳十则》管治在澳门居住的葡萄牙人,后受到两广总督张鸣岗的采纳。内容《制澳十则》的内容共十条,

  • 《澳夷善后事宜条议》是指清政府于1749年为澳门的外国人而制定的一部法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澳夷善后事宜条议

    《澳夷善后事宜条议》(或称《张汝霖制夷十二条》),是指清政府为澳门的外国人而制定的一部法例,内容共十二款,于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颁布。导致要制定《澳夷善后事宜条议》的事件,发生于1748年。当时有葡萄牙士兵在大炮台拘捕了华人李廷富和简亚二,最后将他们毒打致死。但当时的葡萄牙派驻澳门总督梅内泽斯

  • 《钦定回疆则例》是嘉庆十六年由清政府理藩院徕远清吏司开始编纂的针对回疆等地区所制定的法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清朝,钦定回疆则例

    《钦定回疆则例》(简称《回疆则例》)是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由清政府理藩院徕远清吏司开始编纂的针对回疆等地区所制定的法规,是对回疆等地政治制度、经济、宗教、司法等方面问题做出的详细规定。并于道光年间进行过一次大型调整。道光年版《回疆则例》共8卷,134条。背景清政府确立了在新疆的统治地位后,设

  • 《喇嘛说》是清朝乾隆五十七年乾隆帝撰写的一篇阐述针对喇嘛教政策的文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清朝,喇嘛说

    《喇嘛说》是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帝撰写的一篇阐述针对喇嘛教(即藏传佛教)政策的文章。该文刊刻于北京雍和宫内的石碑上。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帝在派军队击退侵入后藏的廓尔喀军、大将福康安依照谕旨“酌定凯旋事宜”,随后汇总颁布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之后,撰写了《喇嘛说》一文

  • 后燕由鲜卑人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所建立的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五胡十六国,后燕

    后燕(384年-407年或409年)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慕容氏诸燕之一,由鲜卑人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所建立的政权。后燕建国之初定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后迁往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全盛时统治范围“南至琅琊,东讫辽海,西届河汾,北暨燕代”(《读史方舆纪要》),即今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辽宁

  • 前燕是十六国时代由鲜卑人首领慕容皝所建立的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五胡十六国,前燕

    前燕(337年 - 370年)是十六国时代由鲜卑人首领慕容皝所建立的政权,至慕容儁正式称帝建国,其国号为“燕”。其统治地区曾包括冀州、兖州、青州、并州、豫州、徐州、幽州等部分,全盛时控制12个州,157个郡,1579个县,人口近千万。以其所在地为战国时燕国旧地,故国号为“燕”。《十六国春秋》始用“前

  • 明代墓碑佐证“永乐大移民”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探索

    本报石家庄5月15日电日前,一块明朝嘉靖年间的墓碑在河北省赵县东部梨区完整出土,关于赵州“永乐大移民,迁来山西人”之说又多了一个佐证。该石碑深埋于梨区大夫庄村的一块农田里,是当地农民起土时发现的。该碑长186厘米,宽77厘米,厚20厘米,重约500公斤。碑的阴面书有&ldqu

  • 辽宁发现珍贵档案文物:国内唯一完整的清代廷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探索

    辽宁省档案馆近日在筹建特藏室工作中,意外地发现一件完整的清代廷寄。国家档案局档案司司长杨继波说,这件档案文物在档案界是极为珍贵的,是国内唯一完整的廷寄。据辽宁省档案馆副馆长赵云鹏介绍,廷寄是清朝皇帝写给大臣们的密信,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后,廷寄又成为一种文书制度。凡内容涉及告诫重臣、指授方略等机密事项,

  • 江西发掘东周大墓 一坑葬有40多具楠木古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探索

    经过考古人员3个多月的细致发掘,一座有着约2500年历史的东周大墓,正在江西靖安县被逐步揭开面纱。在这个约200平方米的东周墓中,葬有至少40多具名贵的楠木古棺。专家认为,这种一坑多棺的葬俗极其罕见,并存在一系列的待解谜团。鉴于古墓发掘价值重大,国家文物局将专门派人来赣参与并指导进一步的发掘工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