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平四九惨案是1948年4月9日北平警备司令部发起的一场抓捕北京大学学生的事件

北平四九惨案是1948年4月9日北平警备司令部发起的一场抓捕北京大学学生的事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810 更新时间:2024/1/16 13:14:44

北平四九惨案是1948年4月9日北平警备令部发起的一场抓捕北京大学学生的事件。事后招致师生抗议。此为1949年前在北平的最后几次中国学生运动之一。

1948年3月,北平警备司令部宣称“北平学联”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将要查禁。1948年4月初,北大、清华等大学学生抗议查禁命令,并举行总罢课。而同时又物价涨,北大、清华的讲师、助教不满待遇,也发动罢工,要求给合理待遇。4月8日深夜,北平警备司令部通知北大教务郑天挺,指名索要北大学生自治会理事柯在铄等学生十二名,限天明交出,否则入校逮捕。北大的学生得知后,来到校内民广场,把北平警备司令部要捉拿的学生围住,准备抗拒抓捕。北大校当局于是与北平警备司令部头,北平警备司令部同意改让法院传讯学生,于是在广场的学生各自散去。

4月9日清晨,两辆大卡车的四十名军警突然冲入北大师院学生宿舍,打伤并逮捕8名学生。北大师院师生得知后集会抗议国民政府,并与其他院校师生六七千人到北平行辕请愿,要求释放被捕学生、严惩凶手。南京国民政府最终释放了被捕学生。

标签: 民国北平四九惨案

更多文章

  • 中山陵哭陵事件是1947年3月19日四百多名中国国民党的军官在南京中山陵参加哭陵仪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民国,中山陵哭陵事件

    中山陵哭陵事件是1947年3月19日,四百多名中国国民党的军官在南京中山陵参加了哭陵仪式。丁德隆主祭,张际鹏陪祭,陆军中将黄鹤担任指挥,并朗读檄文,要求政府救济贫困军官。当天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的纪念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蒋介石对军队整编,一部分部队编制被撤销,无法继续带兵的军官被安置

  • 中山公园音乐堂事件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发生在中华民国北平市中山公园音乐堂的一场冲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民国,中山公园音乐堂事件

    中山公园音乐堂事件又称音乐堂事件,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发生在中华民国北平市中山公园音乐堂的一场冲突。1946年春,中共北平地下组织决定召开一次大规模的群众集会,并准备在会上邀请朝阳大学教授陈瑾昆等人讨论国大代表选举问题,借机指责国民政府包办国大代表选举。4月21日下午,中共北平学委通过“北平市国大代

  • 四三会议是1946年4月3日在热河省承德举行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和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代表联席会议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民国,四三会议

    四三会议,即“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是1946年4月3日在热河省承德举行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和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代表联席会议。会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主要决议》(即“四三协定”),使得中共领导的主要在察哈尔省、绥东、热河省的卓索图盟的主张各民族平等自治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统一了内蒙

  • 贞元之盟是唐朝和回纥在贞元三年为联合力量夹攻吐蕃而签订的合作盟约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朝,贞元之盟

    贞元之盟是唐朝和回纥在贞元三年(787年)为了联合力量夹攻吐蕃而签订的合作盟约。公元787年,唐朝为应付吐蕃的不测之举,采纳李泌的提议:先和回纥,则吐蕃不敢轻犯边塞;其次招抚南诏蕃王,则切断吐蕃右臂;大食(阿拔斯王朝)在西域最强,它与天竺(印度)诸国都仰慕大唐王朝,其世代与吐蕃为仇,故唐也可将其招抚

  • 《条议制澳十则》是明朝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颁布为澳门的外国人而制定的法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条议制澳十则

    《条议制澳十则》(或称《制澳十则》),是指明朝为澳门的外国人而制定的法律,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颁布。沿革在蔡善继上任香山县知县后,因见澳门居住的葡萄牙人的不法行为,故利用法令严厉整治。蔡善继拟定《制澳十则》管治在澳门居住的葡萄牙人,后受到两广总督张鸣岗的采纳。内容《制澳十则》的内容共十条,

  • 《澳夷善后事宜条议》是指清政府于1749年为澳门的外国人而制定的一部法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澳夷善后事宜条议

    《澳夷善后事宜条议》(或称《张汝霖制夷十二条》),是指清政府为澳门的外国人而制定的一部法例,内容共十二款,于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颁布。导致要制定《澳夷善后事宜条议》的事件,发生于1748年。当时有葡萄牙士兵在大炮台拘捕了华人李廷富和简亚二,最后将他们毒打致死。但当时的葡萄牙派驻澳门总督梅内泽斯

  • 《钦定回疆则例》是嘉庆十六年由清政府理藩院徕远清吏司开始编纂的针对回疆等地区所制定的法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清朝,钦定回疆则例

    《钦定回疆则例》(简称《回疆则例》)是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由清政府理藩院徕远清吏司开始编纂的针对回疆等地区所制定的法规,是对回疆等地政治制度、经济、宗教、司法等方面问题做出的详细规定。并于道光年间进行过一次大型调整。道光年版《回疆则例》共8卷,134条。背景清政府确立了在新疆的统治地位后,设

  • 《喇嘛说》是清朝乾隆五十七年乾隆帝撰写的一篇阐述针对喇嘛教政策的文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清朝,喇嘛说

    《喇嘛说》是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帝撰写的一篇阐述针对喇嘛教(即藏传佛教)政策的文章。该文刊刻于北京雍和宫内的石碑上。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帝在派军队击退侵入后藏的廓尔喀军、大将福康安依照谕旨“酌定凯旋事宜”,随后汇总颁布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之后,撰写了《喇嘛说》一文

  • 后燕由鲜卑人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所建立的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五胡十六国,后燕

    后燕(384年-407年或409年)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慕容氏诸燕之一,由鲜卑人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所建立的政权。后燕建国之初定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后迁往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全盛时统治范围“南至琅琊,东讫辽海,西届河汾,北暨燕代”(《读史方舆纪要》),即今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辽宁

  • 前燕是十六国时代由鲜卑人首领慕容皝所建立的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五胡十六国,前燕

    前燕(337年 - 370年)是十六国时代由鲜卑人首领慕容皝所建立的政权,至慕容儁正式称帝建国,其国号为“燕”。其统治地区曾包括冀州、兖州、青州、并州、豫州、徐州、幽州等部分,全盛时控制12个州,157个郡,1579个县,人口近千万。以其所在地为战国时燕国旧地,故国号为“燕”。《十六国春秋》始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