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姬昌和次子姬发都姓姬,为何长子却叫伯邑考,难道他并非亲生?

姬昌和次子姬发都姓姬,为何长子却叫伯邑考,难道他并非亲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667 更新时间:2024/2/4 0:13:17

相信笔者打出这个题目来的时候,有许多历史爱好者们心里已经乐开了花。

根据《史记》记载,周文王和他的妻子太姒一共生下了十个儿子,他们分别是:

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卫康叔封、十子聃季载。

霍,要照这么看,好像只有周武王姬发是亲生的。

当时正好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最关键的时刻,难道除了姬发之外,其他九个人都不是亲生的吗?

当然不是!

虽然在那个生产力极度落后的年代想生十个孩子不容易,但是这十个孩子可能不全是太姒所生,但绝对都是姬昌的种儿。

以上对于这十个人的介绍中,全都是世人对他们的尊号,或者说是尊称。

就好像姜太公他老人家一样,姜太公叫“吕尚”,或者“姜尚”,“太公”是他的官职。

世人为了尊敬他,所以称他为“姜太公”。

西周时期,盛行分封制,许多王子皇孙被分封出去之后,就以自己的封地作为“尊号”。

这也是非常常见的一件事情。

比如说战国时期最有名的变法强者——商鞅

商鞅他老人家原本出身于卫国,是个没落贵族,据说还是国君的孩子,只不过因为母亲身份低微,所以商鞅也不怎么受待见。

这里,大家具体参考现在的一些“私生子”们。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对商鞅很是同情,还特地称呼他为“公孙鞅”。

PS:按照礼乐制度规定,国君之子(妻子、妾室所生)称为“公子”,正妻所生的嫡长子被称为“太子”。

除了这些人之外,只要是国君的后代,就可以称为“公孙”。

春秋时期,随着各国宗室繁衍出来的后来越来越多,大家基本上都已经区分不出来了。

只要是沾亲带故,甚至是自称“沾亲带故”的人,都可以被叫做“公孙”。

后来公孙鞅被封到了商地,这才有了“商鞅”的称呼。

姬昌的十个儿子也是如此,他们真正的名字是:

长子姬考,次子姬发,三子姬鲜,四子姬旦,五子姬度,六子姬振铎,七子姬武,八子姬处,九子姬封,十子姬载。

虽然他们的名字看起来都挺奇怪的,但背后可都是有学问的。

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存在的,并不是融合在一起的。

正所谓“姓别婚姻,氏别贵贱”。

“姓”表示母系社会的血脉,也就是你的母亲是谁;“氏”则是父系社会的产物,表明你的父亲。

由于周礼的规定,分封制社会形成了严格的“长幼尊卑”顺序。

长子一脉,次子一脉,以及三子一脉都是要区分开的。

其中如果有人混的比较好,还可以获得专属于自己的“氏”。

当然,那些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们也可以在家“啃老”,选择“有名无氏”。

现代人最大的误区就是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是嬴姓赵氏,名叫政,相比于嬴政,他老人家肯定更希望别人叫他赵政。

因为赵氏代表他自己也是个有“氏”的人,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要是当时有人叫他嬴政,估计他都想拿出刀来砍了那个人。

ps:现在电视剧中许多人称呼他为“嬴政”,简直就是个笑话。

还有后来著名的兵家鼻祖——孙膑

其实他老人家叫孙伯灵,“膑”是膝盖骨的意思。

叫他“孙膑”和叫他“孙断腿”也没啥区别。

说完这些之后,我们再来聊一聊“伯邑考”。

“伯”是“老大”的意思,一般是在家中排行第一的人;“邑”是城池、城邑的意思,代表“封地”。

“考”是对死去父亲的尊称,也可以代指逝去的长辈。

解释完这三个字之后,大家应该明白了“伯邑考”绝对不是对一个“正常人”的称呼。

“姬考”去世比较早,但道德威望很高,而且他的旁系后人都很敬仰他,所以把他称为“考”也是情有可原。

但大家注意“伯邑考”这个名称是他死后,大家称呼他时的代称,可不是他生前的名字。

现在许多拍电视剧的导演们只为收视率,而不关心历史真相,所以闹出了许多笑话。

那些朝廷亲亲大臣们谈论什么太宗皇帝、汉武帝怎么怎么样,都是“未卜先知”的说法。

哪怕近代非常优秀的电视剧《康熙王朝》也不能免俗。

电视剧里孝庄太后自称“我孝庄……”,简直就让人没眼看。

要知道“孝庄”可是她死后,朝廷给她的追封,是一个尊号。

孝庄的名字是“大玉儿”,她本人还活着的时候,是绝对不可能出现孝庄这个称呼的。

而电视剧《封神传奇》中,周文王称呼自己还在世的儿子为“伯邑考”也让人有些贻笑大方。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标签:

更多文章

  • 上古史之谜:周文王到底是怎么死的?真知堂:文王之死极不正常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武王伐纣灭商的事情,最完整的记载这件中国上古史大事的是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 殷本纪》。但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史记记录的历史,并不一定对。周文王在伐纣的时候已经死了。但周文王怎么死的,史记只有一句话“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周文王死亡原因,时间,地点

  • 魅力胶东:烟台王懿荣和甲骨文之父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烟台故事丨甲骨文之父 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王懿荣(1845年—1900年),字正儒、廉生,号养潜居士、直庐花衣,山东福山县(今福山区)古现人,清末著名金石学家、爱国志士。王懿荣幼承家学,1880年进士,授翰林编修,曾三任国子监祭酒(古代朝廷官职之一——清朝国子监系朝廷更高学府,总管全国各类官学祭

  • 商纣王形象探析:才华横溢、智略超群却又荒淫无道的商朝末代君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

    有关费翔出演《封神三部曲》商纣王的消息,在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其1.9米的身高、俊朗的外形以及粗犷激情的气质,无不吸引万众观众,几乎以一己之力,再度掀起了国人对商纣王的关注与讨论。那么,商纣王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商纣王 (约公元前 1046 年-- 约公元前 771 年) 是商朝末代

  • 竹联帮第二代帮主黄少岑,江湖人称“幺幺”,陈启礼钦点接班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竹联八大长老,吕代豪谈陈启礼,陈启礼采访视频完整版

    他从一个籍籍无名的马仔,经历无数次大小战役,对帮派忠心耿耿,被“天下第一帮”的老大钦点为接班人,甚至在杂志上高调报道;他上位后,位置还没坐稳,就遭到通缉开启9年的逃亡之路,帮派差点分崩离析;他在海外的儿子,年仅15岁就带枪到学校与人打架,情节严重,被判处75年有期徒刑!他就是竹联帮的第二任帮主,“幺

  • 姚启圣如何幸免于难,未被康熙杀害?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学习交流,关注公众号:稀饭资料库。我们是知识搬运工,我们会一如既往的推出优质视频课程。知识进阶,各类学习课程应有尽有! 1682年,姚启圣收复台湾,忐忑进京面见康熙。他知道此次前去必死无疑,但一直痛恨他的康熙却并未杀他,这是为何?清顺治十八年,即1661年,郑成功率军东渡台湾海峡,翌年便打败了

  • 盘庚迁都到安阳殷墟:争议中的历史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先来看一下盘庚的历史背景。盘庚是中国五帝之一,他是黄帝的孙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治家之一。据《史记》记载,盘庚在位时,曾经进行过多次迁都。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将都城从蒲阪迁至平阳,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都城迁移。但是,对于盘庚是否曾经将都城迁移到安阳殷墟,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支持盘庚迁都到安阳殷墟

  • 封神战死后,均先魂上封神台,闻仲为何最特殊,去见了纣王?可惜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闻仲为什么不上封神榜,纣王怕闻仲片段,闻仲骂纣王新版本

    可作为封神大战的主力和精英弟子们,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均要求玉虚弟子和碧游弟子远离是非,潜心修行,尽量不要参与到封神大战中。“紧闭洞门,静诵黄庭三两卷;踏身西土,封神榜上有名人。”特别是通天教主将仙域真境的碧游宫绝迹红尘,还特意在碧游宫大门上,写下一处楹联,警示弟子们。然而,鸿钧老祖门下的通天教主,

  • 历史|退隐与拯救:陆征祥的下半场 ——兼评唐启华《陆征祥评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对于清末民初著名外交家陆征祥的研究,虽然并非学界热点话题,但也并不冷僻,已先后有罗光的《陆征祥传》和石建国的《外交总长陆征祥》等数种传记出版,专题论文或学位论文也时有涉及。著名外交史专家唐启华教授所著《陆征祥评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是对这位重要外交家传记研究的最新成果,阅后令人不禁掩

  • 周穆王与西王母的千年之约: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主角是西王母和周穆王的儿子,周穆王和西王母是真的吗,穆王见西王母翻译

    一、穆王生平简介周穆王,姬姓,名满,周昭王之子,西周的第五位君主,据《史记》记载:“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而他一共在位55年,由此说明,穆王很有可能活到了105岁而亡,这给这位君主的身上更添传奇色彩。前976年,周绍王亲征荆楚,结果周军在汉江上被摧毁,周昭王也不幸死于汉水中,他的太子姬满便顺利继

  • “烽火戏诸侯”或只为掩盖‬背后‬真相,那周幽王还是昏君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地点,幽王戏诸侯文案,幽王击鼓和哪个故事最相近

    烽火戏诸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相信大家早已耳濡目染,说周幽王宠妃褒姒不爱笑,周幽王尝试过很多办法都无法逗褒姒一笑,最后不惜动用烽火台调动诸侯,褒姒看到诸侯手忙脚乱的样子,终于笑了,然而周幽王被犬戎入侵再点烽火台却再无诸侯响应,最终被攻破镐京灭亡了。“烽火戏诸侯”是真的存在吗?烽火台烽火台的最早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