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变法不是秦国“专利”,为何山东诸侯不效仿秦国政策进行变法?

变法不是秦国“专利”,为何山东诸侯不效仿秦国政策进行变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974 更新时间:2024/2/12 0:26:27

当魏之方明立辟,从宪令(行)之时,有攻者必赏,有罪者必诛,强匡天下,威行四邻。——《韩非子·饰邪》

战国大势,变法则强,不变则灭。

奴隶制土崩瓦解的大势之下,诸侯国原本以井田制为基础的上层建筑也开始动摇,为能够生存乃至强大,诸侯国君主皆思强国之道。

各个君主面对时局的把握不同,也会采纳不同的治国策略,这就导致了诸侯国虽然相继变法,但具体变法的内容也会有截然不同的差别。

[var1]

那么战国时诸侯国的变法活动已成“潮流”,为何最后只有秦国成功了?

变法也并不是秦国“专利”,为何山东诸侯看到了强大的起来的秦国而不效仿秦国的变法措施进行变法呢?

本篇飞鱼就从各个诸侯国的变法说起,进而来解释这个问题。

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魏国)。

魏国之所以能称霸战国初期百余年,李悝变法是基础,此外李悝的变法不止强大了魏国,也成为了后世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的蓝本。

[var1]

他提出的“食有劳而禄有功”,就是主张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这点也是后面诸侯国变法的核心,以新兴地主阶级取代旧贵族,这亦是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必然趋势。

不过李悝的变法只维持了两代半,到了魏惠王统治的中后期,魏国变法失败,值得一提的是,李悝还做到了很多变法者无法做到的事情,那就是李悝得到了善终。

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吴起(楚国)。

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典型的职业官僚,一生经历三个国家,辅佐了四位君主,并且在每个诸侯国都留下了自己存在的印记,这是在历史上是相当罕见的,吴起被称为天才也不为过。

[var1]

而吴起的变法是在楚国进行的,他在楚国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吴起也知恩图报,为了强大楚国,直接向旧贵族开战,并且是没有余地的开战,结果楚国强极一时,随着楚悼王和吴起的身死,楚国变法失败。

明尊卑爵秩等级,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秦国)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是最为有名的变法,没有之一,以至于说到变法,大家就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商鞅,不过这也在情理之中,谁让经他变法后的秦国最终攻灭了六国呢。

[var1]

尤其商鞅开创的连坐之法,堪称无人能及,他设置的军功制,也把秦国士兵训练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机器,不过战争年代需要的也就是这种“战时主义”,所以商鞅变法成功。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申不害(韩国)。

说起申不害,相比不少人比较陌生,其实此人也是一天降大才,战国时期法家著名的代表,他为君主量身打造的“术”,是法家思想一个重要分支。

此外,小小的韩国,能在各大诸侯国中夹缝生存几百年,申不害也有不世之功,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而随着韩昭侯和申不害的死,韩国变法也走向了末路,韩国变法失败。

谨修法律而督奸吏——邹忌(齐国)。

说到邹忌,大家可能会想到那个和徐公比美的美男子,没错,此人就是他,他以布衣之身而被齐王封侯拜相,可以说是齐国历史上不得不说的“名相”。

[var1]

他在齐国的改革,使得齐国继管仲和晏婴为相后实现了第三次中兴,并且还以自身经历劝谏齐王要广开言路,使得“齐国战胜于朝廷”,不过邹忌的改革不能称之为变法,亦没有相关法律来维护变法的成果,最后邹忌也成为了旧贵族中的代表,齐国改革失败。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据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燕昭王(燕国)(引李白诗)

燕国在战国七雄中,一直是存在感最为弱的诸侯,但这并不能燕国没有强大过,燕昭王时期的燕国,就曾强极一时,乐毅带着燕军,连克齐国70余城,差点灭了齐国。

而燕国的强大则是因为燕昭王求贤纳士,改革时弊的变革,其高筑黄金台,为燕国招来了乐毅、苏秦、剧辛,邹衍等大才人物,但是燕昭王的改革,也并未触及到政治体制上的变革,当燕昭王死后,这些大才相继出逃或者死亡,强极一时的燕国也迅速衰落了,燕国改革失败。

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赵武灵王(赵国)。

战国中期,除了秦国的变法,其余国家的变法均以失败告终,而此时赵国出了一个不世明主,赵武灵王,他推行的“胡服骑射”,使得赵国成为了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大的诸侯国。

[var1]

不过赵武灵王的改革,亦不能称之为变法,因为他只是在军事、民俗上做了改革,而没有对政治制度进行革新,所以赵武灵王死后,赵国就成衰落趋势,后来的“将相和”也只是赵武灵王变革后的余威罢了,赵国变法失败。

飞鱼说:

说完了这些诸侯国的变法,我们接着说说为何诸侯国不效仿秦国,首先魏国和楚国的变法,都要早于秦国,谈不上需要效仿秦国,而韩国的变法和齐国的改革几乎是和秦国变法处在统一时间段,也谈不上需要效仿秦国。

而后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又因为地理位置和秦国截然不同,亦不能效仿秦国,况且当时的诸侯国谁也不知道哪种变法会强大国家,他们同样不知道商鞅的变法最后是胜利者,正所谓:当时者迷,后来人清。

那么秦国变法强大后,诸侯国为何不效仿秦国的重新变法呢?首先,变法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秦国强大后就立即东出,山东诸侯就失去了变法最需要的时间保障。

[var1]

其次,山东诸侯国旧贵族强大势力的阻挠,由于前面的变法,不可能再对变法妥协,他们面对既得利益的丢失,会竭力反扑。

最后,变法需要变法人才,而上述这些人才去世之后,山东诸侯再无变法之才,无人实施变法,又谈何效仿“秦法”呢?

对于山东诸侯的为何不效仿秦国变法,其实也是不能效仿的,这个问题其实就好比,一个穷人,为何不能像首富那样进行投资理财来增加财富一样。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等。

(本文系飞鱼原创作品,抄袭必究,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更多文章

  • 曹雪芹给她最好的容貌和品德,她却到死不知错,活成最惨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薛宝钗是最令人心疼的红楼人物之一,她努力无效,她自律却委屈,着实可怜。她常被黛玉嘲笑被宝玉怼到下不来台,却仍然要大度要淡定要谈笑风生。关于薛宝钗,细想她也不过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对她都有些苛刻了。现实要求宝钗完美,相比黛玉、妙玉、湘云、探春等都能展示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实地活着,宝姐

  • 六国人才为何都跑去了秦国?如果六国设置关卡,能否防止人才流失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其次就是限制人身自由吗?这种事情,只有现代某些国家才干得出来,我们战国时期的各路诸侯是做不出这样的事情的。大家都是周天子的子民,还没到全盘翻脸的时候。再者为什么从秦孝公开始,六代秦王都能够吸引大量人才入秦?这是否才是六国需要反思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问题,就想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事情不能都这么办吧?最后

  • 日本人眼中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海外新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德川幕府对于这场发生在中国的战争十分关注,认为“今清国大乱,难保何时波及日本”,颇有唇亡齿寒之感。同时,鸦片战争的消息在民间也不胫而走,也出现了许多以中国鸦片战争为主题的书籍。其中,由岭田隽所写的《海外新话》很受欢迎。岭田隽,名右五郎,字子德,号枫江,在出版的《海外新话》上署名“枫江钓人”。他是丹后

  • 蒋介石手下有9位一级上将,他们是谁,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一、冯玉祥冯玉祥,西北军阀首领,蒋介石的结拜兄弟。冯玉祥有“倒戈将军”之称,一生至少参与过8次倒戈背叛之事。1912年,冯玉祥参与滦州起义,背叛了清廷。1915年,袁世凯称帝之后,唐继尧、蔡锷等人发动护国运动,起兵讨伐袁世凯。袁世凯派冯玉祥率兵去镇压蔡锷等人,但冯玉祥却私下和他们议和,通电反对袁世凯

  • 叮!“天命·努尔哈赤”邀请你进入群聊!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书名:《历史太好玩了!古代帝王群聊(清朝篇①②)》

  • 为什么郑经不投降大清?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郑经个人简介,郑经哭,郑经为什么喜欢陈昭娘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郑经不投降大清?郑经投降大清,国安民乐仍不失封侯之位,他们怎么想不明白这个问题去抵抗大清呢?”经过查询资料,郑经不投降大清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郑经是郑成功的长子,继承了他父亲的抗清志向和延平郡王的爵位。郑成功曾经多次参与郑成功的战事,亲眼目睹了清军的暴行和南明的衰落。郑

  • 从晋商第一商号大盛魁一次会议看清朝商业势力划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蒙古草原赊账买卖随着大盛魁的发家,已经成为了涉足草原商号的标配,作为八大皇商之首的孙家,孙文举自然不甘居于大盛魁之后。在历经楚古拉大会、茶叶霸盘等争斗之后,终于通过卖铺子给大盛魁三掌柜钱宽子使得大盛魁陷入内斗,从而让大盛魁丢失了部分草原买卖。孙家在孙文举的带领下又一次拔得了草原买卖的头筹。正当孙文举

  • 他是蒋介石的心腹,杜聿明临死前还在问他:你当年究竟是不是共产党?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其实早在淮海战争打响前夕,杜聿明就来到老蒋办公厅,严厉的指责郭汝瑰是共产党卧底。老蒋要他说出原因,杜聿明就指出郭汝瑰为人十分清廉,从不捞油水,就连自己家里的沙发都补着补丁。老蒋听罢,气怒的反怼杜聿明说:“按你这话,难倒我国民党上上下下都是蠹,唯有共产党人才算清廉吗?”经过这事后,杜聿明便不敢再提起这

  • 文艺阅读季丨大家谈《河图》:如果我们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夜的1911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那时的李希霍芬有没有在自家饭馆歇脚休息,常芳不确定,但李希霍芬在那片土地上留下的脚印是实实在在的。后来,李希霍芬撰写了《中国》一书,这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国地质基础和自然地理特征的重要著作。“面对波澜壮阔的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渺小的。但是需要庆幸的是,我们没有与这个世界擦肩而过,没有与这个波澜壮阔的

  • 48张珍贵老照片看辛亥革命真实场景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

    1911年正在渡江的国民革命军军队。1911年湖北,国民革命军部队准备出发前往战场。1911年汉口的国民革命军准备参战。1911年汉口,火炮坠入民居引发大火的场景。1911年汉口国民革命军战士运送火炮的场景。1911年汉口国民革命军战士用火炮射击的场景。1911年国民革命军占领上海后大量外国势力派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