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信心中仍有分封之念,与刘邦的政策大相径庭,悲惨结局已是必然

韩信心中仍有分封之念,与刘邦的政策大相径庭,悲惨结局已是必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053 更新时间:2024/2/26 5:53:40

事实上韩信被刘邦改封为楚王时就已经丧失了兵权。此后多年,直到被杀,韩信都是光杆司令。

自污也没有用。萧何可以靠自污自保,是因为他当时是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有必要通过作践自己,向刘邦证明,自己这个丞相对汉室没有威胁。也绝无二心。

而韩信被刘邦降为淮阴侯后,就丧失了人身自由。此后多年,韩信一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很少与外人有联络。

作为“笼中鸟”,韩信根本就不需要通过自污向谁表明自己对皇帝没有威胁。大家都知道他的处境。如果他自污,反而是画蛇添足之举,让别人浮想联翩。

当然,这也不是说韩信就必死无疑。如果韩信能放下身段,老老实实,安心于就只做一个侯爷,和大家打成一片,刘邦倒是真有可能考虑放他一条生路。

韩信

因为韩信不是丰沛系出身,也不是功勋系。他入圈较晚。正式加入刘邦集团,并成为核心成员时,已经是在刘邦被封汉王之后了。所以韩信从一开始,就不是刘邦嫡系。他的定位本就不是模范忠臣。

而且,韩信自己也没想过成为谁的嫡系,更没想过当谁的模范忠臣。

很多人常说,韩信忠于刘邦,可刘邦却辜负了韩信。刘邦是小人,白瞎了韩信的忠诚。

这种话有道理,但又不全对。

因为世人对韩信的评价是“国士无双”。韩信也一直以春秋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他对刘邦的忠诚,夹杂了太多东西。这其中,也许有愚忠,但占比肯定不大。也有肯定知遇之恩,但占比肯定也不大。真正让韩信能够在关键时刻不背叛,支持刘邦的原因,是韩信身为没落贵族,希望自己能从一而终,成全自己一世名节的心理在影响他的决断。

他早年在项羽军中待过一段时间,不受项羽重用。然后,他就跑路了,投奔了自认为会重用他的刘邦。

但在刘邦军中,他起初也不受重用。见自己还是混不出头,他又走了。是萧何苦头婆心才把他劝回来。

韩信

由此不难看出。从某种意义上说。韩信的人生追求就是靠自己本事,辅佐赏识自己的老板打天下。自己按劳分配,当个小王爷。然后自己称王一方,定期向领导上贡。

他当然不会背叛领导。但是他也不想成为谁的附庸。

他打心眼里就觉得,天下应该分封。认为刘邦就应该把天下分封给有功之臣。而自己作为军功第一人,在汉军之中威信仅次于刘邦的第二人,理应当王!

他自认为这个要求,并不算过分。春秋战国时代,大家不是一直就这样的吗?

而韩信的理念,刘邦清楚吗?刘邦当然知道了。他在汉中与韩信讨论天下形势时,韩信就已经清楚表达了自己想法:“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这种理想,明显与刘邦是背道而驰的。

在刘邦心里,所有人都是给自己打工的。韩信业务能力很突出,战功很大。自己可以多赏点钱。但韩信要封王,这就让刘邦感到很过分了。

刘邦

不过,虽然有理念冲突。可刘邦依然愿意用韩信,还设坛拜将,不拘一格地直接提拔韩信为大将军。

萧何曾对刘邦说过,“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刘邦记住了这句话。所以,尽管韩信的理念与自己不一样,他也愿意用韩信。并且还准许韩信分兵,独立出去,自成一派,不用受自己节制。

估计刘邦起初并没有想太多,也没有想到韩信那么快就跟自己摊牌。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汉军兵出陈仓,正式打响楚汉战争。短短三年后的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当韩信打下齐地后,立即派人找刘邦请封,表示自己想当假齐王。

这让刘邦很意外,甚至可以说是猝不及防。

在韩信自己看来,封王要求并不过分,所以他提了。而由于理念冲突,刘邦一听封王要求,当即就瞬间暴怒,差点要坏事。《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一场风波,总算被平抑。

刘邦

然而从这时候开始,刘邦和韩信原本就存在的理念冲突开始摆上了台面。两人在这个问题上,矛盾已经到了无法避免的地步。

后来刘邦在固陵被项羽击败,派人约韩信和彭越助战,两人都不来。刘邦很生气。但受形势所迫,刘邦也意识到,不封王,是不行了。不封王,手底下的悍将都不卖命。

于是在固陵被项羽打败后,刘邦狠下心来也封彭越为王,还帮英布恢复了地盘。有了这个基础,垓下之战,汉朝才终于定鼎。

天下平定之后,刘邦立即翻脸不认人。他做了皇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剥夺韩信兵权,然后改封为楚王。

他此举的意图很明显,异姓王就不该存在。

其实这本来就是刘邦一直的理念。只是当时的异姓王都没有意识到刘邦消灭异姓王的决心有多强烈。

在韩信看来,楚地远比齐地要穷。而且齐地经营已久,刘邦把他改封到楚国,他肯定很不高兴。不过,他并没有意识到刘邦的决心。当楚王,他心里也能接受,毕竟自己还是王。他也就忍了。

韩信

然而没过多久,韩信又被降为淮阴侯,此时的刘邦很满意,目的达到了。韩信则终于无法接受了。

韩信死前,曾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不甘心。而在韩信哀叹期间,彭越造反被刘邦拿下。

一些汉廷官员上书,请求刘邦处死彭越。刘邦想了想,还是赦免了彭越,只将其废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县。

这时候的刘邦应该是真心希望韩信和彭越能接受现实。不要想着当王了,就像同为汉初三杰的萧何、张良一样,安安稳稳当个侯爷,偶尔入宫,回忆峥嵘岁月,把酒言欢,一起感慨“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也挺好的。

只是韩信和彭越无法接受。

彭越在流放的路上,正好“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雒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原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雒阳。”吕后表明面答应下来,回去就骂刘邦犯傻,“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

彭越

结果,彭越最终被吕后设计,又以谋反罪名抓了起来。廷尉王恬在吕后授意下,呈报请诛灭彭越家族。刘邦批准了,于是彭越全家被杀。

彭越死后一年,韩信的埋怨被人检举揭发给吕后。然后,他就死在了吕后手上。

刘邦听说韩信死后,史料记载“且喜且怜之”。

吕后杀韩信,没有刘邦首肯,是不可能的。但听说韩信死了,刘邦心里也很不好受。

他不杀彭越,架空韩信,就是希望他们能接受现实。只是无奈,大家理念不合,被拿下的韩信、彭越不愿接受现实。刘邦再想到自己垂垂老矣,太子年幼暗弱,而韩信才三十多岁,身强体壮,还能活很久。种种现实与不确定性交织在一起。

那位兵仙,无双国士,大将军。那位游击战术创始人,梁王爷。都不能留!杀了吧,都杀了吧。

以韩信晚年的处境而言。主动交出兵权,且故意贪腐,没有任何意义。刘邦会默许吕后杀韩信,是因为韩信的存在就是威胁。

韩信

大将军不是丞相。后者如果清誉不好,是不会有人心的。而大将军不需要清誉,能打胜仗即可。将士们还在乎大将军的清誉?

而且,韩信还总是心有不甘,不愿意面对已经是事实的现实。周勃灌婴与他同列,他闷闷不乐,觉得自己被羞辱了。他去拜访樊哙,后者行跪拜礼,恭迎恭送,他却自嘲“生乃与哙等为伍!”

他不愿意自降身份,不愿意与他瞧不起的莽夫们打成一片。这就很尴尬了。这等于是向世人表态,他仍然心有不甘,心里有委屈。

刘邦不是多愁善感的人,但他也不是屠夫。后人常把刘邦和朱元璋划为一类人。这明显就冤枉了刘邦。

韩信死后,刘邦派人抓来蒯通,质问他:“若教淮阴侯反乎?”蒯通说:“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

刘邦知道后,就放了蒯通。

刘邦

这说明刘邦还是个讲道理的人。

韩信的凭恃,是他的军事才能,这是藏在他脑子深处的玩意。毁不掉。除非把他杀了。

刘邦本不想杀韩信,他希望韩信能按照自己给他的剧本活着。可韩信又不愿意,他不愿意自己就这样活着。那没办法了,刘邦只好默认吕后毁掉韩信。

标签:

更多文章

  • 韩信当楚王后对帮过他的亭长、漂母和使其受胯下之辱的人均行赏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范雎成名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仇必报。他羞辱了陷害他的须贾,追杀鞭笞他并让宾客在他身上撒尿的魏齐。而举荐曾帮助他来到秦国的王稽和郑安平。范雎可以说是恩怨分明了,那么,成名之后的韩信,又是怎么对待微时帮助他和羞辱他的人呢?下乡南昌亭亭长韩信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既没钱做不了小官吏,又没有谋生手段,做不

  • 韩信崭露锋芒后便被刘邦视为潜在威胁,其命运始终被刘邦夫妇掌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身为叱咤风云的将军,韩信创造了无数纵横捭阖的过往,最终却没有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亦或是与刘邦裂土分茅,坐镇一方诸侯,而是被一个女人(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死的没有一点儿尊严。其实韩信被以何种方式处死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有没有反抗的余地?他的亲兵为什么不来救他?这可能是一部分人都很关心的问题。因

  • 从细节看本质:宋江一人饮酒醉,酒桌上可看出宋江并非清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一、重建的浔阳楼,按照名著描绘的样子,也在楼前树了一根望竿,上书“浔阳江正库”。浔阳即长江的旧称。“库”在宋代是官方经营的酒楼,正库是浔阳地方官营酒楼的总店,与“正库”相对应的“子库”,就是分店了。酒在宋代属于官方专卖之物,在浔阳地方私人酒店,必须从浔阳楼正库去买酒,再进行销售。二、宋江一人去浔阳楼

  • 韩信在背水一战的同时设置奇兵给赵军极大心理压力故可获胜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楚汉争霸”时期,为挽回战略颓势、扭转不利局面,刘邦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战略方针,命韩信、张耳等人率兵开辟北方战场。在击败魏王魏豹、平定魏地后,韩信率兵于汉三年(前204年)“后九月,破代兵”,攻占代地。代地被攻破后,代王赵歇率残兵逃入赵地。同年十月,按照

  • 汉武帝的政绩使其虽有很多过失但仍有很高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高度注重道德,是儒家文化圈的特色之一。而所谓的德,其实可以分为私德与公德两个层面。德在私人领域的表现,就是私德;而表现在公共领域的部分,自然就是公德。按照儒家传统理论,前者属于“齐家”范围,包含帝王家族及后宫的内部事务;后者则指的是“治国、平天下”等更高级范畴,涵盖了帝王在治理国家等相关公共事务领域

  • 张献忠在四川恶行累累?一块石碑揭开谜底!专家:别抹黑张献忠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天启年间,陕西灾荒不断,不久之后便爆发了农民起义,高迎祥、王和尚、王大梁等人纷纷拥兵自立,此时李自成也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的队伍,公元1630年,张献忠崭露头角,在家乡自己拉起一支队伍,自称八大王,由于张献忠有文化又足智多谋,在军中很快就树立了威信,成为了农民起义军中的一支劲旅。从此之后张献忠率部南征北

  • 汉武帝的一系列改革为后世夯实基础,汉宣帝则将此成就进行巩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

    汉武帝跟秦始皇很像,是中国帝王圈里的“巨人”;后世王朝的兴盛、帝王的成功,都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之上。汉宣帝就是第一个受益者。从秦到汉初,中国大一统王朝的治理模式曾经长期处于摸索状态。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是因为他并六国、建立统一帝国,为后世封建王朝打造了疆域的基本轮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消除

  • 朱元璋至少开了5次历史倒车?废除宰相制,为何还要搞内阁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首先,朱元璋恢复了分封制。好家伙,分封制还是汉朝、西晋那个年代的事情,明摆着是分裂国家的行为,可老朱为了子孙享受荣华富贵,为了明朝江山永远姓朱,还是搞了分封制。老朱分封的儿子们,除了政权、财权以外,还有实实在在的兵权。后来燕王朱棣造反,就是因为他有实力和朝廷抗衡。其次,朱元璋恢复殉葬制度。这也是没谁

  • 汉武帝登基后变无为为有为,表面重儒实则儒法并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可是,在他初即位之初,他却没有能真正地执掌皇权,因为当时他的祖母窦太后还掌控着皇权,窦太后领着一帮老臣和外戚把持着朝政。直到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窦太后崩逝,汉武帝才得以掌握大权。但是,即便是汉武帝已经君临天下,但他仍然受到了两股力量的制约:一是朝中的老臣和外戚,王皇后、窦婴、田蚡等对朝政的控

  • 汉朝时期有多少人口?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

    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全国有户4279634,口21007820;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全国有户5860573,口34125021;汉章帝章和二年(88年)全国有户7456784,口43356367。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全国有户9237112,口53256229,垦田面积达7320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