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奶奶是慈禧,溥仪是他哥哥,光绪是大伯,他却低调教书活到2015年

奶奶是慈禧,溥仪是他哥哥,光绪是大伯,他却低调教书活到2015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736 更新时间:2024/2/18 14:41:25

而他们的另一位弟弟溥任,则要低调很多,很多人只觉得他是一名普通的老师,却不知道他背后皇弟的身份。

事实上溥任的一生同样精彩,他也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胡同里的任四爷

在北京的一座老宅子里,住着一位老人。

他年轻时,在西板桥小学以及厂桥小学教书,他在讲坛上默默耕耘了一辈子,一直到1988年才退休。

在40多年的教学生涯里,他桃李满天下,他教出的学生们都很爱戴这位“金老师”。

而在胡同里,街坊邻居们更愿意叫他“任四爷”。

但事实上,这位看起来再平凡不过的老人,既不姓金也不姓任,他的本名是爱新觉罗·溥任。

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末代皇帝溥仪,同父异母的弟弟。

而他在担任老师之后,就没有对外再使用过这个名字,而是使用金友之这个名字。

在退休之后,溥任俨然就是一位普通的北京老人,他的生活和其他街坊邻居,没有任何的区别。

加上他为人随和,是邻居眼中的老实人,因此虽然邻居们都知道他是曾经的皇族,可是却从来没有用特别的眼光看待他。

溥任在平时的生活中有两个奇怪的习惯。

第一个就是每次他出门,都要到书店去转一圈,而且一定要买过书之后才回家,不然在他看来这就算不上出门。

另外就是他在外出的时候,一定会低着头,只要看到路上有石头,就会捡起来在手中把玩,而且还会把这些石头带回家。

久而久之,溥任家的小院子里,摆放了大大小小的石头,甚至连他的书架上也放着一些小石头。

他的这个做法也让身边的人感到不解,他们觉得溥任出身皇家,肯定见过无数的宝贝,怎么会喜欢平平无奇的石头。

邻居们没有猜错,溥任的确曾经见过很多的宝贝,不过他并没有像对待那些石头那样,珍藏在家中。

而是将这些珍贵的文物都上交给了国家,前后他捐献的文物总数量,超过了一千件。

这里面不仅有钦定殿本《清实录》、《大清会典》等古籍善本,此外还有康熙御题古砚,以及慈禧太后手书等珍宝。

这些文物如今都价值连城,可是生活清贫的溥任,却毅然将它们都上交给了国家,晚年时他更是将自己的传家宝——醇亲王金印上交给了国家历史博物馆。

溥任之所以主动上交这些珍贵的文物,和他从小接受的教育,以及早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晚年的他从来不主动提起自己特殊的身份,也不愿意讲起自己的过去,但他早年的经历其实也堪称传奇。

从王爷到百姓

溥任出生在醇亲王府,虽然他生于亲王府中,不过他这一家却并不一般,在醇亲王府中,已经走出了两位皇帝,分别是他的二伯父载湉,也就是光绪皇帝。

还有一位就是他的大哥溥仪了。

另外他的祖母,则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

因为这个原因,溥任的祖父奕譞,在自己的孩子载湉登基之后,成为了朝廷中的实权派,拥有极高的地位。

到了溥任父亲载沣这里,他早年的人生经历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光绪帝驾崩之后,因为没有留下子嗣,最终由溥仪继承大统。

作为溥仪的父亲,载沣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摄政王。

彼时的他虽然大权在握,可是清王朝的覆灭,已经是大势所趋,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载沣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事实上如果不是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为载沣的四子,溥任也很可能成为又一任掌握实权的摄政王。

因为溥仪一生都没有留下后代,而溥杰的妻子,又是一名日本人,他的后人不可能继承皇位。

如果清王朝可以延续下去,那么有很大的可能性是由溥任的孩子登上皇位,这也可以看出溥任的家世有多么的不同凡响。

可是在辛亥革命之后,载沣变成了前朝的王爷,曾经的权势如同过眼云烟。

面对这一切载沣却非常淡然,因为他性格淡泊,并不留恋权势,加上他已经看清了时势,所以在革命爆发之后,他很快就卸去了摄政王的职务回到了家中。

他不仅没有感到失落,反而觉得很开心,他和自己的夫人说从此就好了,自己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曾经的摄政王安于普通百姓的身份,希望可以过安稳的日子,可是身边的人却无比希望他可以再次出山。

当初张勋复辟时,就有很多清朝的皇亲国戚登门拜访,希望他可以出面,集合满清遗老的力量,不过这些请求都被他拒绝了。

这不仅是因为他本身就很厌恶政治斗争,更是因为他已经看穿大清的灭亡是必然的,他其实也是支持革命的。

在1925年1月的时候,载沣更是在家中招待了孙中山

在交谈的过程中,他表示担心因为自己同意让宣统皇帝退位,所以会被满清遗老指责是自己丢掉了大清的江山。

不过孙中山告诉他,他在辛亥革命之后,主动辞去摄政王的职务,是一种爱国的表现,同时这种行为也是很有政治远见的。

与此同时孙中山也表扬了他在重大事件前的政治定力,表示载沣在这种时候,可以把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放到自己家族利益的前头,这是非常可贵的做法。

而孙中山的话都被一旁的溥任听了进去,当时他只有7岁,但这件事却被他记在了心里,这对他之后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逃离满洲国

在辛亥革命之后,溥任就和父亲一直在北京的醇亲王府中生活,他们也很享受这种与世无争的感觉。

可是很快因为溥仪的缘故,他们再也不能安然地生活下去了。

1932年,溥仪出任伪满洲国“执政”,1934年他成为了满洲帝国皇帝,不过实际权力都掌握在日本人的手里,溥仪不过是一个傀儡。

在这个时候载沣也带着溥任从北京移居到了天津,虽然他不问世事,可是却心系天下,一直都在关注着事态的变化。

作为一名父亲,他自然很挂念不在身边的溥仪和溥杰,虽然知道伪满洲国在日本人的统治之下,但是他还是决定带着溥任,前去探望自己的两个孩子。

这次他的出行完全是以一个父亲的身份,也不带有任何的政治色彩。

在看到溥仪之后,载沣发现他的生活状态,和自己想象的有很大的差别,他发现溥仪生活中的一切都被日本人所控制,完全没有皇帝应该有的威严。

看到这幅场景,他偷偷和身边的溥任说,这样做日本的儿皇帝有什么好?连石敬瑭都不如,溥任也很认可父亲的这个观点。

尽管溥仪的日子并不如意,不过在看到溥仪的安全有保障之后,载沣想要带着溥任离开。

就在这个时候他们遇到了麻烦。

日本人很看重载沣的影响力,他们也希望他们父子二人可以留在长春。

载沣很清楚留在长春可谓危险重重,但是迫于日本人的压力,想要直接离开长春是不可能的,于是两人开始思索逃回天津的办法。

没过几天,原本身体状态很好的载沣突然卧床不起,连续很多天不吃不喝,看起来病得很重。

不过他并非每天都不吃东西,溥任每天都会偷偷给他一些饼干去吃,可是当时载沣在日本人严密的监控之下,做这件事难度非常大。

当时溥任只有十三四岁,但是他非常机警,没有露出任何的破绽。

在日本人看来,载沣的确得了重病,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放行,就这样父子俩顺利回到了天津,逃离了日本人的控制。

在这次事件中,溥任展现了自己的沉着冷静。同时,他也没有被日本人提供的虚假权势蒙蔽双眼。

回到天津一段时间之后,载沣和溥任又回到了北京的醇亲王府生活,两个人也一直都没有分开。

这段时间里,无论外界的情况如何变化,他们都过着自己的日子,尽量不和外界有瓜葛。

可是醇亲王府却被日本人,以及后来的国民党盯上了,两个人为了保住王府,他们决定用王府里闲置的房子来办学堂,因为在当时办学的地方是不会被强行没收的。

老师生涯

就这样在1947年,溥任出面筹办了竞业小学,由载沣担任董事长,溥任则担任校长,他的妹妹也在学校担任老师。

一开始学校里没有学生上课用的桌椅,他们就用王府中的旧物改造,虽然有很多困难,不过最终这所小学还是顺利建了起来。

学校建成之后,招收的主要是一些贫苦人家的孩子,所以当时很多学生,学校都是免收学费的。

尽管如此,最开始竞业小学也只有20多名学生。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孩子来到这里学习,学生的总数也达到了200多名。

这样一来,仅仅依靠溥任和妹妹来教学,就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他们聘请了一些老师来授课。

因为学校老师数量吃紧,作为校长的溥任经常要自己代课,这个时候他就使用了金友之这个化名。

他主要代的是语文课,在上课的时候他非常的用心,他自己也很享受教学的过程,不过这也导致溥任在讲课的时候,时不时会咽炎发作,但是他却乐在其中。

在众人的努力之下,这所原本只是为了保全醇亲王府的小学,被办得有声有色,这所小学也开到了新中国成立。

溥任回忆起那段时光,总是感叹那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期。

当时载沣年事已高,身患重病的他只能依靠轮椅行动,他也失去两位哥哥的消息,不知道他们在战争中是生是死。

家里的所有事务都落到了他的肩上,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受到国民党驻军的骚扰。

在这种情况下,溥任顶住了压力,沉稳应对,不仅护住了一家人的周全,醇亲王府也得以保全。

而在1949年1月30日,北平和平解放之后,溥任听到了一个好消息,他们得知醇亲王府作为载沣的私人财产,政府将会出钱收购。

在当年的10月,溥任把王府卖给了高级工业学校,随后一家人搬到了东城魏家胡同的一个大宅子里。

这个时候溥任已经不需要继续教学了,可是他却很喜欢这份工作,于是他们在搬家之后依旧坚持办学,他们也把教室搬到了家庙里。

他们这次办学持续了8年,直到1957年,他根据国家统一办学的政策要求,他把竞业小学和房产一并交给了国家。

可是他的教师生涯仍然在延续,他之后一直教书育人,直到1988年才退休。

在溥任看来,做小学教师的时光是最幸福的,他表示那时候虽然只赚4、50块钱,可是没有人觉得累,工作也非常来劲,生活的很充实。

告别讲台之后,溥任醉心于晚清历史的研究,因为特殊的家世,他了解很多不为人知的秘辛。

他整理了父亲写下的《使德日记》,后来又在一些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自己对晚清生活的回忆,这些都是研究那段历史的重要资料。

此外因为家庭的熏陶,溥任在书法以及绘画上也很有造诣,现在北京很多地方都有他的墨宝。

他的书画作品也多次在海外展出,很受海外华侨的欢迎。

晚年时溥任用自己拍卖书画作品的钱建立了“友之奖学金”,用于资助少数民族学校的贫困学生。

溥任对待生活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家训的影响,如今祖父奕譞亲手写的治家格言,还被镶嵌在一个木框玻璃镜子中。

这条家训朗朗上口:

“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借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儿孙祸也小。借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2015年4月10日,溥任病逝,享年97岁。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人生中,他历经了世事的变迁,而在大风大浪之中,他一直保持着平和的心态。

他的一生虽然平凡,但他也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那种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精神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标签:

更多文章

  • 清朝时期,为何列强都争抢着“帮”我国修建铁路?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朝一共修几条铁路,西方列强为什么在中国修建铁路,清朝龙椅被列强抢走

    客观地说,西方列强带给我国的伤痛实在是太大,已经成为了我们不可遗忘的过去。在那段屈辱岁月里,西方国家似乎也表现过伪善的一面。这些国家居然主动地“帮”我国修建铁路,甚至为了“帮”我国修建铁路,还抢着贷款给清政府。如此怪异的举动让人们好奇,一般以“吸血鬼”之称的资本家,为何突然变得这么好了。其实背后大有

  • 清朝最幸运的皇子,康熙62岁生的最小儿子,被三代帝王捧在手心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对于帝王家来说,妻妾成群、子孙满堂才是好现象,毕竟家里有皇位要继承,人多的才能更好地选择,总比那些一两个没得选择要强得多,不过这也是有弊端的,人多的就容易起纷争。这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在位时期的“九子夺嫡”,争夺王位的结果是让人痛心的,亲如手足的兄弟互相残杀,很多人都没有好下场,唯有那些置身事外的人

  • 顺治临死前,孝庄紧急召一个人进宫,康熙才能稳坐江山60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为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奠定了太平盛世发展基础的康熙帝,是为满清政权定都北京后即位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帝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余年堪称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的康熙帝是整个清朝乃至整个封建帝国时期的一位传奇皇帝。然而世人皆知教养一代贤君的孝庄太后,急召进宫保康熙帝位的臣子却鲜为人知。六岁

  • 乾隆早期对那拉氏有多宠?有几项创清史唯一,如懿传有些并非乱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那拉荣臻,乾隆继后那拉氏为何断发,那拉皇后容貌复原图

    她并非出自大家,然而一入府便成为乾隆的侧福晋。她并非乾隆的白月光,却在富察皇后仍在世的时候,占据了乾隆的恩宠。在她做皇后之前一直未有子嗣,然而做了皇后之后,却接连产子,四年生了两男一女。她便是我今天想说的乾隆的继后那拉氏。说起这位那拉皇后,她的一生对很多人来说都是说不完的谜。断发之后,乾隆便将一切有

  • 大清腐朽没落慈禧百口莫辩,找寻根源,上推100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慈禧与清朝的命运联系,清朝慈禧的社会状况,清朝的灭亡能怪慈禧吗

    慈禧太后清王朝衰败,特别是闭关锁国、科技的落后,后期的慈禧政府已成强弩之末、积重难返之势了。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是号称“康乾盛世”的乾隆皇帝,因为他是最早看到并接触外国新事物、新科技的人,却因自己的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将原本可以“拿来主义”的东西给吞噬了。说他是耽搁、阻止中国科技进步的罪魁祸首才算一点不

  • 努尔哈赤算是清朝的皇帝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12位皇帝一览表,清十二帝顺口溜,努尔哈赤是皇帝吗

    这些说法之中最流行的是十帝说、一十帝说、十二帝说,至于十三帝、十七帝的说法则属于小众说法。所谓“十二帝”乃是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算起直到1912年宣统帝退位为止。这种说法将清朝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入关之后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都算作是皇帝。

  • 太平天国的宝藏,丢了156年,至今下落不明,它到底去哪儿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太平天国福建宝藏,太平天国的天国宝藏是真的吗,太平天国的宝藏消失了吗

    这也让西方列强对这块东方的肥肉虎视眈眈,同时这不仅仅是国外在觊觎就连清政府内部都存在分歧。这种内忧外患的处境让清朝摇摇欲坠。也就是这时,西方不少文化传教也开始流入中国,他们企图通过改变人们的思想文化来达到改变清朝统治。但是当时的人们所接受的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因此这种做法无疑是困难的。但是,这种在

  • 清朝皇帝不仅是皇帝,还是蒙古人大汗,怪不得蒙古这么效忠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蒙古是在皇太极在位的时候被满族人彻底征服的,满族人征服蒙古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开始让蒙古人承认自己是蒙古人的大汗。所以从皇太极开始,每个清朝皇帝都有蒙古大汗的称号。皇太极蒙古大汗的称号是博格达彻辰汗。顺治皇帝的称号是额耶尔札萨克汗。康熙的称号是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

  • 纪晓岚“智斗”和珅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纪晓岚智斗和珅第二集,和珅纪晓岚赈灾,有声小说纪晓岚智斗和珅

    影视剧照据史书上记载,纪晓岚本名纪均,字晓岚,生性幽默,为人直爽豁达,思维敏捷,博学多才。而和珅号称“满清第一美男子”,身长九尺,老爹是福建副都统,标准的高富帅。影视剧照传闻纪昀与和珅结怨颇多,事实上,纪昀与和珅的关系就像是忘年之交,没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年轻的和珅处世外向泼辣办事能力强,年老处世

  • 此人是汪精卫的接班者,手握重兵却迫害同胞,死后墓地被炸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汪精卫抗日,梁宏达评汪精卫,梅州大埔汪精卫老宅

    1962年,蒋介石开始北伐,陈公博抛弃了汪精卫,转投到蒋介石的门下。时人都说他是背信弃义的人,但是他丝毫不引以为耻,甚至认为很光荣。从小他就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需要什么,他的父亲都能够满足他,于是陈公博从小就娇生惯养,成年以后,他回忆说:“我小时候看《品花宝鉴》,被父亲发现了,父亲假装有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