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列一下明宪宗自己和万贵妃、以及各位皇子的出生时间:
明宪宗:1447年生人;
万贵妃:1428年生人;
皇长子:万贵妃所生,1466年生人,同年夭折;
皇次子:朱祐极,贤妃柏氏所生,1469年生人,1471年封太子,1472年夭折;
皇三子:朱祐樘,宫女纪氏所生,1470年生人;
皇四子:朱祐杬,嫔妃邵氏所生,1476年生人;
皇五子:朱祐棆,嫔妃邵氏所生,1478年生人;
皇七子:朱祐楎,德妃张氏所生,1479年生人;
皇八子:朱祐枟,嫔妃邵氏所生,1481年生人;
皇九子:朱祐榰,安妃姚氏所生,1481年生人;
皇十子:无名,敬妃王氏所生,1483年生人,同年夭折;
皇十一子:朱祐梈,德妃张氏所生,1484年生人;
皇十二子:朱祐橓,恭妃杨氏所生,1485年生人;
皇十三子:朱祐枢,端妃潘氏所生,1486年生人;
皇十四子:朱祐楷,恭妃杨氏所生,1487年生人;
如果仔细看就可以看出,明宪宗的生育记录,以朱祐樘6岁(1476年)为分水岭,呈现出一个两极分化的态势:之前,明宪宗在位11年,仅有三个儿子;之后明宪宗又在位13年,则有了11个儿子。要知道,在1476年以前,明宪宗还不到30,身体机能正在顶峰,应该是生育高峰期;而1476年之后,则应该是已经进入衰退期。那么为何,身体高峰期儿子少,而进入衰退期儿子却又多了呢?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个人觉得,这恰恰证明了史书上的记载。下面我们不妨将晦涩的古文翻译成白话文,看看是否合情合理。
公元1465年,成华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即位。这一年他16岁,而他钟爱一生的万贵妃,此时是35岁了。两个人一个处在生理的上升期,一个处在盛年的末期,干柴烈火,自然就有了孩子,这便是成化二年出生的皇长子。但很可惜的是,皇长子于出生当年夭折。万贵妃可能身体受了伤害,终生未能再怀孕。
此后的两三年时间里,朱见深一直在和万贵妃努力,想再生一个孩子。而万贵妃自己,也恃宠而娇,不许别的女子怀孕。一旦发现,就命人送去打胎药,让女子流产。所以这一期间,皇宫里边没有新的婴儿诞生。
三年之后,可能因为某一剂堕胎药的药力过小,也有可能是明宪宗求子心切,在暗中加以保护,贤妃柏氏顺利生子。但是此时皇帝仍然抱有幻想,依然想让万贵妃生育,所以在未来的两年时间里,他没有给二皇子任何名分。直到成化七年,万贵妃已经40岁出头,很难再生育了。明宪宗这才立二皇子为太子。但很有可能这一举动触怒了万贵妃,所以仅仅一年之后,刚立的皇太子便告夭折。
此后的两三年,万贵妃依然不允许后宫女子怀孕,不断地使用堕胎药,所以宫中仍然没有新生婴儿。
到明宪宗30岁时,他仍然没有子嗣。在一次太监张敏给他梳头时,他说:“我已年近30,须发都已见白,但还是没有儿子”。张敏跪下答道:“皇上有孩子,如今已经五六岁了”。明宪宗听后,赶紧让张敏带他前去见孩子,这才见到了已经六岁的皇三子朱祐樘。原来,当年万贵妃的那一批堕胎药确实药效不够,不但没有伤害贤妃柏氏的儿子,还让当时怀有身孕的纪氏宫女躲过一劫。后来在太监和宫女的保护下,纪氏顺利产子,并将孩子在内廷中养到六岁,直到与明宪宗相见。
父子相见之后,明宪宗将朱祐樘带回宫去。为了安全,把他交给周太后抚养。不过,万贵妃恼恨纪氏有子,便让人下毒,把她害死了。
周太后对万贵妃的所作所为,心知肚明,却敢怒不敢言。她只能告诉孩子,让他小心点。一次万贵妃叫朱祐樘来自己宫中玩,并给予糖果点心。年幼的朱祐樘谨记祖母的话,对这些吃食不理不睬,推说自己来的时候已经吃饱了。万贵妃便说:“那你喝点水吧!”朱祐樘依然不肯。万贵妃再问原因,朱祐樘昂首说出一句惊天动地的话:“我怕你下毒!”万贵妃跌坐在地上,知道这个孩子自己是害不死了,而且双方已经结上了死仇。
于是从此之后,万贵妃改变了斗争策略,开始大力鼓励明宪宗去和别的妃子生育,想让其他的孩子来分朱祐樘的宠。为了让皇帝能有体力,还为他找来了道士李孜省调配药物。所以从此之后,后宫中的孩子如同雨后春笋般,一个一个地蹦了出来。这也就是明宪宗后期多子的原因。
我们对照一下上面的历史记载,就能发现,这和明宪宗的生育轨迹是完全吻合的。前十年的无子,不是因为明宪宗不能生,而是因为万贵妃的百般阻挠;而后十几年的能生,则同样是因为万贵妃的怂恿和刻意安排。那么这个锅万贵妃甩得出去吗?个人觉得天下自有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