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十万大军到底能有多恐怖?

三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十万大军到底能有多恐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255 更新时间:2024/2/12 21:32:49

序言

在三国时期,曾爆发过数场精彩的战役......

——其中有著名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有夷陵之战。这些战役都集中了超过10万人的战斗,而且都影响着历史的走向,就连他们的文艺创作作品也一直延续到现在。

但话又说回来,若我们结合同时代的背景,无论是东边的罗马帝国,还是西边的日本,他们的战争规模似乎都没有达到这一级别。

不说六、七十万人的大战,就说万人以上的战斗规模都似乎很欠缺,以至于我们调侃日本的战斗水平就是村级战斗,西方也不过是几千人的方阵就可以纵横天下。

那么问题来了,在三国时期,真正的10万人规模的战斗到底存不存在?真正的10万人的军队又是什么样子呢?

一、历史上军队规模大的隐患

在聊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首先聊一聊军队对于国家的负担......

记得早些年有一部电视剧叫做《大秦帝国》,该剧中展现了经典的长平之战的一些细节。

——例如,秦赵两国对峙于长平,三年时间,赵国亏空了所有的粮草,而秦国也是出现了大面积饿死百姓的现象。

对此我们不由疑问,10万人在家里吃饭是吃,在前线吃饭也是吃,为何会出现没粮的现象呢?这里面就涉及到了两个重要内容,一个是军队的脱产,另一个则是军队的后勤。

一般而言,中国古代一般不喜欢维持高量的脱产军队,多数军队都是“兵农结合”。

——原因很简单,因为军队都是壮劳动力,如果要长期维持脱产状况,那么必然导致农田无人耕种,进而导致粮食的严重匮乏。

以秦律为例,即使号称军国主义国家,秦国也明确规定,百姓家若有两个男丁,则必须留下一人种地,而且当兵一年后,就得返乡务农,不可耽误农时。

由此可见,即使是秦国也非常注重军队脱产问题,始终留有底线。

历史上的长平之战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出现了三年的脱产士兵,其数量也是达到了几十万的标准,因此才会出现两国大规模饥荒现象。

再然后就是后勤,应该说,多数历史爱好者,或者普通人从不关注军事后勤,总是想当然的认为10万大军可以顷刻之间凑出来。

但其实,在诸多历史记载中,拥有10万大军容易,但是想要调动10万大军却是难上加难。

二、十万大军是个什么概念?

为何这么说呢?

——在明朝有关于萨尔浒之战的记载,马车运输的损耗达到一半以上,人力运输的损耗达到了百分百,以至于出现了运输粮草的人需要运输两辆车,一辆自己吃一辆运送。

请注意,这还是在明朝后期。

那么在明朝以前,运输的损耗到底有多大?进行一个保守的估计,那也应当在10倍左右。也就是说,想要供应10万大军的补给,就得花销多出10倍的粮食。

在三国时期,邓艾建议于两淮屯田时说:“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

根据《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记载:“汉一两为15.6g,一斤即249.6g,一石一百二十斤29952g约合29.95kg。”因此,汉代一石约为59.9斤。

所以,按照“屯田专家”邓艾的说法,我们再进行简单的换算一下,10万之众一年的粮食消耗就高达上亿斤,再加上运输的十倍消耗,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而且请注意,那还是在古代,可没有杂交水稻,也没有廉价的粮食进口渠道。以当时的亩产水平,以当时的耕地面积,这绝对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是能够吃穷一个国家的。

当然,以上的内容还不是特别具体,那么我们就具体的来查看古代社会的养兵状况,古代到底多少个老百姓来养一个兵?

在历史上,秦朝和汉朝号称武德最充沛,尤其是秦朝几乎被称之为军国主义国家。

但有意思的是,根据《岳麓秦简》: “凡三乡,其一乡卒千人,一乡七百人,一乡五百人。”也就是三个乡镇动员2200名士兵参战。

——而根据《续后汉书》记载:“三个乡级行政单位大概为5000户左右,4个乡级行政单位为1000户。”

虽然秦汉的制度略有区别,但大体不差,我们就取个5000户为例。

而每一户的平均人口我们按5个来算,那三个乡镇大概是25000人。也就是说,25,000人提供2200名士兵,比例大概是11:1

毫无疑问,这个比例已经是十分夸张了,因为导致国家破产的极限就是10:1,而秦朝也最终因为过重的兵役制度最终导致崩溃,倒也符合这一逻辑。

当然秦朝是极端情况,那么汉朝呢?

根据统计:汉武帝时期,人口增长到3600万,其常备军人数最多达到70万。这一时期汉武帝全面开战,又要打匈奴,又要开疆拓土,所以军队人数达到了一个巅峰。

但相比较于秦朝而言,汉朝的人口总数上来了,经济发展也好很多,所以比例达到了50:1,但即使如此,汉朝也依旧被认为是古代武德充沛的王朝之一。

三、三国时期真有十万大军?

1、三国时期军队难超过十万之众

那么到了三国时期状况又如何呢?

关于三国的军队人数,我们无法进行严格的统计,但关于三国的人口历史有过官方的记载。

——东汉时期的人口,最低分大概是5000万。

而随着后来的数次战争,尤其是三国时期的瘟疫,农民起义以及军阀乱战,导致大量人口死亡以及大量黑户口诞生,所以三国统一的时候,官方数据人口不足9000万。

这还是三国进行各自发育的结果......

若以这个标准来看,北方的魏国政权不足400万人口,东吴政权不过200来万,蜀汉政权更是只有100万左右,他们所能拥有的军队绝对不会太多。

尤其是蜀汉政权,那更是很难拥有超过10万人的军队。

正如前文所说,按照秦朝最极端的兵役法,10个人里抽一个兵出来,蜀汉政权也只拥有10万军队。

请注意,10:1的比例看起来还不错,但是人口比例中还包括老人和小孩,而且为了考虑农业的生产,必须要留一个男性劳动力在家,在这种情况下,10:1的军队比例简直大到让人瞠目结舌。

因此,想要维持蜀汉政权的正常运转,就决不能这般操作,从理论上来说,蜀汉政权就不应该拥有超过10万人的军队。

但历史也有特例,刘备政权曾经有过接近10万人的老兵,诸葛亮的军队整合起来似乎也有将近10万人,那么这又是为何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蜀汉政权暂时的把用于农耕的劳动力也充入其中,再加上早些年从荆州过来的外来军队,勉强也能凑齐这10万人。

但这并不是人口比例下诞生的正常军队,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军队规模。

因此,诸葛亮六出祁山次次失败,而且多次为粮草所困,始终小心经营自己的军队,不敢有丝毫冒险,以至于错过了子午谷奇谋。

至于其他两个国家,因为人口基数在那,而且两国也较为稳定,因此他们的军队人数也不会超过二三十万人,除非打灭国级战争,他们的军队人数调动也不会超过10万人。

而且,前文已经提到了一个内容,那就是恐怖的军队后勤......

——当时需要上亿的粮草才能维持10万人军队一年的开销,但三国时期到处都在打仗,农田大面积荒芜,就算实力最强的魏国,也不得不通过“屯田制”来缓和。

除此之外,曹操历史上被称之为“盗墓专家”,其实多数情况也是因为军队急需粮草,才不得已的手段。

由此可见,就算是最富裕的魏国政权,要长时间供应10万大军也很艰难,除非继续干老本行去盗墓。

2、三国时期具体军队数据

结合这些内容,我们再来回头看上文提到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夷陵之战......

虽然《三国演义》中把这些战斗的人数吹到了70万,但很明显这是一个夸张的数字,远远超过了他们地盘上的人口数额,除非是老弱妇孺全部上战场去。

《三国志》关于这两场大战的人口统计不一。

不过后世学者分析:官渡之战,袁绍的军队人数应该在10万左右,毕竟当时他的地盘人口凋敝,农业受到严重破坏,而曹操的军队人数应该在3万左右。

但即使如此少的数量,袁绍和曹操都依旧为粮草供给而苦恼,曹操不得不杀军需官来维持人心,而袁绍也因为被烧了一次粮草全军崩溃,因为他的军队也是紧巴巴的。

至于夷陵之战这场灭国级的战斗,刘备全力而出也不过接近10万人,那也是远没我们想象中的700里连营那么夸张。

总结

结合上述内容可以得知,并没有真正的10万人大军。

但值得一提的是,却有不少5000人到1万人的真正的精锐——例如历史上的西凉大军,曹操集团的虎豹骑,还有东吴集团的长江水师。

这些精锐部队都是真正的脱产军队,他们是职业军人,而且有着充足的补给。当然这些补给要么是纯靠抢,要么就是国家供给。

但总而言之,他们可以全身心投入战斗中,没有后顾之忧,所以他们非常彪悍。

但他们的强悍就在于他们的人少,无论是装备粮草还是后勤才能跟得上,若要扩大到10万,那也是一帮软脚虾,毫无战斗力。

因此,我们不要被电视剧给骗了......

标签:

更多文章

  • 战国七雄中有5国曾频繁迁都,为何这2国那么稳,鲜有迁都之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战国七雄的首都现状,战国七雄为什么不向外扩张,战国七雄各个国家的国都

    自古以来,迁都都不是一件小事。一个国家的首都,是全国的中心所在,迁都之举关系重大,甚至可以决定国家的兴衰。而在战乱频发的春秋战国,迁都却是一件屡见不鲜的事情,战国七雄中有6国都曾频繁迁都,这些诸侯国难道不知道迁都的影响吗?当然知道,但是他们频繁迁都是有原因,有些诸侯的迁都是有所图谋,而有些诸侯的迁都

  • 司马懿:平定辽东,夺权曹魏,杀伐果断,可谓后三国时代第一强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曹魏司马懿简介,司马懿为什么能夺曹魏天下,司马懿为何夺曹魏江山

    他在后三国时期,与蜀汉的丞相诸葛亮相爱相杀,与诸葛亮生前一直斗法斗到了诸葛亮逝去,诸葛亮逝去之后,司马懿就成为了后三国时期的首席军政界的第一强人。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司马懿是个什么样的人,笔者将结合历史来阐述分析这个问题。司马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第一,司马懿是一个擅于用兵的将帅之才。司马懿在平定

  • 此人打仗比李世民还猛,若不是他暴病而亡,唐朝早就被他给灭掉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

    薛举出身高贵,家业殷实。薛家非常富有,凭借着雄厚的财力在北方称雄。薛举强壮健硕,在射箭方面非常有天赋。薛家对隋朝十分忠诚,在大业年间担任金城校尉一职,隋朝势力变弱,无法镇压泛滥的流寇,且金城政府腐败无能。薛举被任命为将领,他假意配合县令,在金城起兵,扣押县令等人,在金城建国成为西秦霸王。隋朝末期建立

  • 包拯去世时为什么用21口棺材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其实包拯的家人这么做也实属无奈,因为包拯在世时得罪过很多的达官贵人,以及有权有势的人,他在世时没有可以奈何的了他,而他过世了,这些人肯定不会放过他的,用这21口棺材的目的是为了混淆那些打算破坏包拯墓的人的。包拯的家人也是效仿三国时期的曹操的72疑冢,所以提前准备这多口棺材,在出殡当天先后从合肥的七个

  • 杨广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竟然不是为了享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花费巨大的资金,征调不计其数的民夫,开凿这么长的运河,历朝历代的朝廷其实首要考虑的便是军队运输的需求。其次是加强地区间的交通,更好的促进经济交流,维护国家的统一。所谓隋炀帝劳民伤财开挖京杭大运河只为了自己享受生活,这样的评价可能并不公允。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古代的贡献有多大?从历史来看,中国集中开凿运河

  • 武则天为什么喜欢“和尚”?原因其实很简单,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武则天和和尚怎么相遇,武则天秘史和尚要吃酒肉,武则天为什么会出家当尼姑

    武则天在得势后,也开起了一段“逆后宫”感情史,她的第一个男宠就是和尚。那么有人就会问,武则天为什么那么喜欢“和尚”?原因其实很简单,武则天喜欢“和尚”,不过是她掩人耳目的一种方式罢了。武则天是为了把这个男宠光明正大留在宫里,特意让男宠假扮和尚入宫的。这个和尚原本是一个叫冯小宝的街头混混,后来被太平公

  • 朱元璋临终反复念叨4个字,朱允炆装作没听见,太祖最后气绝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的反应,朱元璋几个儿子死在朱允炆手里,朱元璋是不是被朱允炆害死的

    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皇位一直都是让无数人向往的存在,它不仅仅象征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奢华生活,更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为了能够坐上那个宝座,许多人呕心沥血、倾尽所有,甚至不惜兄弟、父子之间刀兵相向。初唐时期的“玄武门之变”、清朝时期的“九子夺嫡”,不外如是,更不要说史上一些叔侄之间,为争夺皇位,大打

  • 忽必烈庶子无资格即位,且长孙很少与忽必烈会面故铁穆耳得承大统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这么一来蒙古人的习俗就这么被破坏了,大家越来越不重视忽里台大会,反而对中原地区的嫡子继承制很感兴趣。此后不光中原人看重嫡子继承制度,在蒙古也是一样,只有嫡子才有资格承袭老爹的所有家产。这也是为啥明朝取代元朝后,坚定不移地执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因。成吉思汗就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例子,据《元史》宗室世系表等史

  • 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最优秀的三位名将是谁?他们改变了历史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东汉末年以后,西晋初年以前,这一段时间,我们习惯称之为三国时期。三国时期名人辈出,这是一个乱世,所以英雄也就跟着多了起来。响当当的人物自然是少不了,比如说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三国的领袖,自然是最重要的核心人物。此外还有诸葛亮鲁肃司马懿,这些足以问鼎天下的谋士。三国时期的名将那就更多了,如果非要在三国历

  • 花云被陈友谅所俘后力战而死,朱元璋极为照顾其子,正德时为之立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现在好不容易大获全胜,君臣上下正在沉浸在喜悦之中时,一个蓬头垢面的女子,带着一个尚在蹒跚学步的幼儿来到了朱元璋面前。当得知这是花云之子后,连一向铁石心肠的朱元璋也不禁动容,将他抱在自己怀中哽咽不已。《明太祖实录》记载:“上闻花云儿也,即呼入见。孙氏抱儿拜且泣,上亦泣,置儿膝上曰:‘此花云子,将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