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的一个小县城里,出了许多红军的将军,原叫黄安县,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红安县,这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例以“红”命名褒奖的县。而在这样英豪辈出的县内,有一位常胜将军很特别,他从来没打过败仗,还被毛泽东破格提升为了开国上将,功劳可见一斑,他就是韩先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位韩上将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心里最牵挂的还是百姓和乡亲,时刻都在为民着想、为民谋福利。
韩先楚1913年生于湖北红安县,家中条件贫苦,自幼就给别人放牛,还去地主家做过短工,一直受人剥削。后来16岁的他毅然决然地参加了革命运动,先是参加了当地的农民协会,成为了苏维埃土地委员,1930年10月成功加入了孝感的地方游击队,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道路上一直向前奔跑着。
[var1]
虽然韩先楚作为一名战功卓越的将领,战场的厮杀对他来说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在作战时,他心中都还装着人民,力图最大程度上减少炮火给百姓带来的影响,不想因为战争而让百姓都流离失所,解放战争中就有这么一仗体现了他的爱民情怀。
1946年,韩先楚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南满第4纵队的副司令员,次年就发挥了他优秀的军事才能,在东北夏季攻势中,以五个团的兵力歼灭了敌人的第184师,为东北民主联军的南北联系扫清了障碍,可谓是大功一件,因此他的指挥得到了众将士的肯定,大家也相信他的指挥。后来韩先楚在1948年的辽沈战役中的表现,则是最让大家佩服的。
[var1]
当时韩先楚接到命令要攻下有着锦州大门之称的义县,而这个义县确实是一个军事要地,国民党的官兵们都死守严防,唯一的办法就只有用炮火轰开义县这个大门。为了攻下义县,我军使用了解放战争中绝无仅有的强大炮兵阵营,除了本身就担任了主攻任务的三个主力师所配备的炮兵之外,还特别调来了东北野战炮兵纵队的19个155榴炮连并且由该炮兵纵队的司令员朱瑞将军亲自指挥作战,这次的炮火真是十分强劲。
而在开战之前,韩先楚得到消息说要使用如此大量的炮兵,他表现出来的不是兴奋而是面露担忧,因为他知道义县的规模并不大,城内的居民也多集中在一起,如此大量的炮兵轰炸,即使上面已经指示了要做到尽量的精准射击,也肯定会造成无辜百姓的伤亡,所以韩先楚主动提出来进城之后的重点是要做好抢救群众。不过令人惊喜的是,我军的炮弹像真的长了眼睛一样,竟然在这样密集的炮火下没有造成群众的伤亡。
[var1]
当时上级领导接到报告时,对此多有怀疑,而经过了全体战士的摸排之后,确认了这一报告的准确性,在摸排时百姓们都夸解放军的炮打得准,很是厉害。其实这样零伤亡的成绩背后都是韩先楚在作战之前的大会上再三和炮兵同志们强调的结果,他的心里始终装着人民,最放不下的也是人民群众。
因此在会上对各种口径的大炮都进行了详细的分工部署,特别是对于大口径火力猛的大炮,千叮咛万嘱咐他们要发发都落在城墙上,不要落在了城郊和城内的居民楼顶上,压制城内敌军火力的炮兵更加是不能伤着人民群众。后来在总攻开始前,还亲赴炮兵阵地检查是否都按要求落实了,这样的成绩,让义县的百姓都对解放军的作战十分肯定与认同,这样专打国民党却不伤老百姓的炮弹,也成为了流传在义县的一大佳话。
[var1]
国内外战争结束之后,韩先楚最牵挂的就是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他虽功成名就但在回乡之时却还是那颗质朴的心,从未在乡亲们面前扬威耀武,也没有官架子。第一次回乡是1949年,他阔别家乡已经14年之久,这次回来他很是感慨,也未曾忘记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自己的好兄弟,特意对他表达了感谢。
1975年韩先楚第二次回乡,村民们都热情招待他,而他也时刻牢记着要建设家乡,让父老乡亲都能过上更好的生活。1978年在中央研究经济政策的会议上他就提出了要让全国百姓们过上好日子,提议要对老(根据地)、边(边疆地区)、少(少数民族地区)、贫(特别贫困)地区,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作为人民公仆,会上大家都很赞许这样的提议,第二年中央就做出了相关扶贫政策。
[var1]
1981年第二次回乡时,却让韩先楚沉默了良久,因为在下车后一位故人喊着他的小名,他一时没想起来,走近了才反应出是自己的发小陈尊友。陈尊友调侃他说官大了,不认人了。韩先楚仔细地看了下儿时的好友,便说道:“你这是咋搞的,几十年了怎么还是这个老样子?”陈尊友直言:“你这个官是咋当的?几十年了,让我还是这个样子!”听罢韩先楚一日无言。后来离乡时还和父老乡亲们说自己对不起他们,解放了30年还让乡亲们过着苦日子。回到北京之后,韩先楚便联系有关部门,为家乡的发展再助力。
结语
1986年,已经身患重病的韩将军仍然挂念着家乡,植树节快到了,他嘱咐秘书送些树苗过去,美化家乡的环境,还要秘书替自己向父老乡亲们问好。同年10月,韩先楚在北京病逝,享年74岁,家人按他的嘱托将骨灰送回了他最牵挂的红安县。如今的红安县也逐渐发展兴旺起来,老将军九泉之下应该很满足了。
参考资料:《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