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关于“三国”的历史话题,无论是正史还是小说演义,都被世人所津津乐道。《三国演义》中开篇的那句:“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更是蕴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说这个《三国演义》,也确实比正史《三国志》火的多,数百年来也一直被后人所“评判”。这个演义带给人们的感觉并不客观,让人感觉刘备的蜀汉就是正派,曹魏则是大反派,就是所谓的“尊刘贬曹”,而东吴则纯属打酱油。
但话又说回来,这样的的描写也正是其魅力的所在。东汉末年,汉王朝气数已尽,风起云涌,各路豪杰百出。
在那个人命不值钱的乱世中,每一个有兵马的人,都会为自己的利益而争雄,客观来讲,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这也应证了那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说到这里,一些朋友会这样说,不管怎样,至少刘备刘皇叔是仁慈的,那个曹操曹阿瞒就是个又狠又奸诈的人。这个观点,小编也是认同的,不管刘备的“仁慈”是否是真的仁慈,但是,说到狠,曹操的“狠”完全不如他的儿子曹丕。
曹操独揽大权后,就开始考虑继位的问题了,毕竟在咱们中华文化中这一点可是非常有讲究的。
到底自己应该将自己的位子交给哪个儿子呢?这到成了一个问题。要说才华与文艺,曹操自然最喜欢三公子曹植了,曹植自幼聪颖,才华出众。可是,他那个风流成性,放荡不羁的性格并不适合做皇帝。
最后,曹操还是将自己的位子传给了二公子曹丕,虽说曹丕在才华方面远不如曹植,但是其非常会运用手段,在治国方面也很有一套,能将全国大小事务都能治理的有条不紊。可是,曹丕这个人有一个缺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比较“小心眼”。
曹丕与曹植,那可是同胞兄弟,但在曹丕将汉献帝陛逼下皇位,自己取而代之后,就开始对曹植产生各种疑心,认为他对自己的皇位有所企图,于是就设计将他叫到大殿上,准备干掉他。
曹丕上来直接步入正题,问道,听说子建颇有才华,命你在7步之内,完成一首诗,否则,就已欺君之罪论处。
最后,就有了那首被纳入中学教材中的“七步诗”了,也正是如此,曹丕被触及到了背心,也就没杀曹植,让他下野走了。
试想,倘若曹植能够留下来,凭借着自身的才华来辅佐曹丕当政,发展社稷,一定能为曹魏做出很大的贡献,况且,此时的曹植早已被吓破了胆,不敢再窥视皇位了。
在曹操还没有过世的时候,身边有一位猛将,此人叫做夏侯尚,武艺不错,少年英才,而且,还是曹操的侄子。
曹丕与这个夏侯尚的感情也是很不错的,曹操单方面认为日后夏侯尚定能好好的辅佐曹丕当政。可是,后来这个夏侯尚只因为娶了曹丕的姐姐,然后又纳了小妾,曹丕不干了,于是就找了个由子直接把夏侯尚给杀了。
此外,还有一个人曹洪,按辈分来算,应该是曹丕的叔伯,此人也是早年追随曹操一起打天下的功臣,而且还多次救过曹操的命。
如此大恩大德,还有血缘亲戚关系,但曹丕并不这样认为,只要你敢惹我不开心,不顺我的心,那我就要找机会办了你。
后来,曹丕果然等到了机会,本想直接杀掉曹洪,但禁不住皇后与一众大臣们的求情,最后,只能罢免其官职,让他下野了。
试想,曹操在生前留给曹丕的这三个人,都是很有能力的人。倘若曹丕这个人不那么“小心眼”,而是重用他们,用他们的才来给自己办事,岂会有后来的“吵架打天下,司马坐天下”的说法?
本文参考资料:《三国演义》,《三国志·魏志·文帝传》,《知网相关文献——曹丕是如何夺取权力的等相关论文》,《百度百科相关词条——三国志,三国演义,曹操,曹丕,曹植七步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