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上说,曹髦确实自乱阵脚,没有好好谋划消灭司马昭这件事。
头脑一热,凭借心里的一股愤怒和不满就轻率的要召集宫中禁军前去讨伐司马昭,然而却没有理智的分析敌我实力,没有调查,没有计划,没有分析,可以说这曹髦讨伐司马昭失败的最大原因。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康熙扳倒鳌拜这件事中得到启发,为什么人家康熙能够在势力完全不如鳌拜的情况下,却能把鳌拜这个权臣给拿下。这肯定不是运气问题,而是康熙事先在经过周密的计划、调查和布局之后,最终赢得了这场胜利。
所以大家都很疑惑,鳌拜这么一个牛掰的权臣,可以说是权倾朝野。当时他蛮横到什么程度呢?为了打击苏克萨哈,鳌拜杀掉了费扬古一家,后来又罗列苏克萨哈二十四条罪状,试图置苏克萨哈于死地。
康熙此时虽然年幼,但他难道看不出来鳌拜在做什么吗?他知道苏克萨哈一死,鳌拜在朝廷中就再也没有能够掣肘他的大臣了。此时索尼已经死了,遏必隆又依附于鳌拜,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康熙知道必须压制鳌拜,所以就大着胆子驳回了鳌拜的奏章。
那鳌拜是怎么个强硬法呢?史书记载他当时气势凌人的姿态说“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最后干脆直接矫旨杀死了苏克萨哈。“矫旨”是个很危险的信号,康熙作为领导人的威信以及命令都不管用了,已经没法控制鳌拜,也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了。
所以当时康熙的处境是很危险的,一点也不亚于曹髦的处境。因为谁也不知道鳌拜什么时候就会造反,
鳌拜那样一种咄咄逼人的表现也不能不让人怀疑他有异心。换句话来说,没有臣子是像鳌拜那样当的,直接违背和更改大领导的命令。
这哪怕是家里的孩子不听大人的话都会被打屁股,又何况是在朝廷那种复杂、敏感的政治环境里。当时鳌拜为了打击苏克萨哈,要求把自己的镶黄旗地界和苏克萨哈的正白旗地界进行交换,这当时在朝廷上无疑是一个超级炸弹。
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反对鳌拜的做法,结果还不是被鳌拜矫诏杀死,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康熙完全就是一个傀儡,已经插不上话了,即便说了鳌拜也不听。那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康熙是怎么做的呢?
叫做养精蓄锐,暂避锋芒。
他从满蒙贵族里挑选了一些贵族子弟进宫,每天让他们联系布库(摔跤),营造出一幅不问政事,沉迷玩乐的假象。可实际上康熙有自己的打算,这群贵族子弟最后都练出来了,成了布库高手,就像磨得铮铮发亮的大砍刀一样,是什么派上用场了。
康熙八年(1669)五月的偶然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召见鳌拜。而鳌拜经常进入皇宫,所以也就没有多想,这也得益于康熙消息封锁的很好,没有走漏消息。当时康熙已经警惕到一个大臣都不信任的地步。
因为他知道这些人都是鳌拜的党羽,没法信任,反而会害了自己。所以他挑选了那些和自己年纪差不多的贵族子弟,鳌拜一看都是一群毛小子,警惕自然就放松了。毕竟这时候的鳌拜连京师的卫戍权都掌握了,满京城都是他的人。
换句话来说,他把九门一关,把康熙杀了谁都不知道。
鳌拜想着孤家寡人一个的康熙不敢对自己下手,所以就一个人去和康熙见面,结果一进宫就被康熙来了一出“瓮中捉鳖”。这时候即便鳌拜拥有再多的军队也不管用了,而朝廷中那些大臣本身就是见风使舵的家伙。
一看大头目都被抓,自己也翻不起什么风浪了,康熙就这么把权力从鳌拜手中夺了回来。可见正是经过周密、谨慎的布局,康熙才赢得了这场夺权的胜利。
那曹髦与之比起来就差的远了,他当时面临着和康熙一模一样的处境,司马昭也是权倾朝野,大臣们都是他的亲信。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曹髦是任何人都不能相信的,即便大臣中有人支持他,他也不能选择相信这些人。
因为风险太大了,可是曹髦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些,这是他眼光的短浅,也是对处境的洞察力不够。所以他当时找到哪些人来帮助自己呢?就是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这三个人,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家伙太过分了,爱卿们随我去讨伐司马昭。”
可这三个人也不傻,你一个光杆司令能翻起什么风浪,不仅事办不成,搞不好命都得丢。而当时尚书王经的头脑就很清醒,连忙劝说曹髦:
“我的陛下啊,司马昭掌权这么久,到处都是他的亲信耳目,咱们这么做无疑是以卵击石,搞不好连命都得丢,还是好好计划一下吧。”
但曹髦气昏了头。估计是被司马昭压制的太久,心态已经乱了,他不听王经的,觉得自己好歹是皇帝,他司马昭还不敢杀皇帝吧。曹髦很不稳重,还是一个血气方刚的精神小伙,非要和司马昭鱼死网破。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一看皇帝这么没有城府和谋略,跟着他干还不得掉脑袋。
于是脚底一抹油就跑到司马昭那里邀功去了,司马昭确实不敢亲自杀皇帝,但是他可以命令自己的手下啊。他授意自己的部下贾充,让他指挥军队和曹髦对抗,起初那些士兵看到皇帝亲自上阵,都不敢动。
关键时刻贾充大喊:“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就是你们发光发热的时候了。”
有了上级领导的鼓励,太子舍人成济宝刀一抽,曹髦就做了刀下冤魂。但其实话说回来,曹髦还是聪明的,至少他意识到了司马昭专权的现实,以及想要夺取权力。早年司马师去世的时候,曹髦就曾经打算夺权,当时司马师在许昌病逝前把司马昭传到许昌去,要他接管自己的大将军职位。
曹髦一看司马昭离开了洛阳,就准备发动宫廷政变。他一面命令司马昭留守许昌,一面命令尚书傅嘏带着军队回洛阳。其实就是想把司马昭的兵权剥夺,但可惜的是当时钟会和傅嘏认为朝廷这是在剥夺司马昭的权力。
因此建议司马昭和他们一起回去掌控朝政,就这样曹髦试图夺权的计划就被粉碎了。
天子命帝镇许昌,尚书傅嘏帅六军还京师。帝用嘏及钟会策,自帅军而还。至洛阳,进位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政,剑履上殿——《晋书》
实际上曹髦并不笨,他还是很聪明的。但是缺少了一丝政治家需要的理智、冷静和克制,虽然早年他夺权失败了,但是还可以密谋。事无绝对,没有谁是绝对的赢家,就像当初司马懿在曹爽咄咄逼人的姿态下也不得不暂避锋芒,假装疯了、生病了来瞒过曹爽的针对。
当然,曹髦面临的处境远比司马懿要糟糕,因为曹爽到了后期变得沉迷安乐,放松了对司马懿的防范。但司马昭显然比起当时的曹爽来说更加难以对付,因此对曹髦来说,想要扳倒司马昭是一件非常漫长的事情,需要多年的经营和计划。
即便康熙也是在继位八年以后才扳倒鳌拜,可见越是面临这种处境,越是要小心谨慎。但曹髦显然无法忍受下去了,干脆和司马昭来一个鱼死网破,虽然说是人之常情,毕竟换做是谁被这样压制心里都会愤怒,但客观来说,曹髦的举动确实不够理智。
而据说当时曹髦被成济用长矛贯穿身体时,鲜血顺着长矛流到地上,变成了几个大字:都看到这里,还不点赞关注?
关注【围炉言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