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规定革除“胡元故俗“,为何社会上层却“带头“穿戴元人服饰?

明朝规定革除“胡元故俗“,为何社会上层却“带头“穿戴元人服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329 更新时间:2023/12/13 13:31:43

例如宋代的服饰改革保留了汉民族的服饰风格,一改唐朝雍容华贵的服装特点,服装造型变得更加封闭、颜色更加严肃淡雅、色调逐渐趋于单一。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连乞丐的服饰都有所规定,可见服饰改革的重要性。

所以,明朝自然也会进行服饰改革,为了消除蒙古也就是元朝的异族影响,仍然是汉唐民族的传统服装为主,进行一些改良,但是元亡明兴,为何明朝规定革除“胡元故俗”后,社会上层尤其是皇族却没有摒弃元人服饰呢?

一、元朝是一个大一统的朝,其王朝的影响力和发展力非常强大

(一)元朝疆域极其广大,明朝的统治疆域在元朝疆域范围之内

元朝的统治疆域也就是领土面积约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统治疆域最大的国家,主要是得益于多民族的融合发展交流,疆域扩展如此之大。元朝灭亡后,明朝的统治区域几乎就在元朝的统治区域内部,除了南方有些地域。因此,元朝留下的许多物质遗留,在发生不知不觉的影响。

元朝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完善是明朝后来发展的部分基础。水利工程主要表现在对大运河的开凿和对黄河的治理两个工程上,尤其是当时由贾鲁主持的治河工程。

欧阳玄的《河防记》详细记录了在一场堵塞决河的决定性战役,结果可想而知,这项水利工程造福了千千万万的北方百姓,让数千万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得以耕种,有饭吃,有地耕,这影响力不是说改变服装就可以消除的了的。

众所周知,朱元璋幼时贫穷,给地主放过牛,从平民变成的皇帝,就更清楚一块可以耕作的土地对于农民是多么的重要,是一家人的命根。

从前不像现在,那时候大部分的人都是以农业为主,只能靠天吃饭,靠地吃饭,因此一个治理后的黄河对于百姓,又或者对朱元璋产生了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说要革除元朝的影响,但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二)元朝统治时期,是多民族生活和交流空前繁荣的时期

元朝统治时期的少数民族主要有以东胡诸族构成的蒙古族以及突厥,化系统也是东胡和突厥两大文化系统。

随着蒙古族的西迁,忽必烈建立大蒙古国,统治区的人民自然就有各个少数民族,尤其是西迁后,民族大融合的潮流在慢慢形成,最后在元朝建立时逐渐形成公认的交流,成为那个时期最明显的特征。

在元朝建国后,又进行了对外扩张,把金、西夏、西辽也逐渐纳入了统治区域,人民自然而然的进行交流和融合。另外,元朝对外交流做的非常好。例如逼波斯人、阿拉伯人的迁入和定居,给元朝的文化和民族都增添了多样性。

元亡明兴后,统治的人民自然不是全都是北方民族的人民。经过元朝多年的民族交流融合以及通婚,有些人根本就说不清楚,自己是哪个部族的人。由于疆域的广大,不少人会选择迁移,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汉族人民到达边疆,少数民族人民到达中原,社会上层的人都说不定是多民族的混血儿。

因此,在下达革除“胡元故俗”的命令后,有些贵族觉得自己的民族文化不应该被这样革除,依然是阳奉阴违,选择在服饰上留下一些本民族的服饰文化元素,也是情有可原的,另外由于朱元璋是平民做起的皇帝,封的各种亲戚突然有了巨大的权力,想要小小的挑战一下皇权,也未尝不可。

二、朱元璋作为统治者,受元朝文化影响很深

(一)朱元璋是出生在平民家的孩子,受胡风文化影响深重

朱元璋出生的时候,是元朝后期,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小孩子接受的文化熏染是从父母亲那里带来的,而朱元璋的父母就是他对元朝文化的接受传递者。小时候的耳濡目染,大了想一下子改变也是很难的。就像小时候养成的坏习惯比大了养成的坏习惯还难改,这是社会公认的常识。

因此,在朱元璋登基称帝以后,选择进行革除“胡元故俗”的措施,但在服饰改革上仍然是会不自觉的保留一些胡风文化,就例如朱元璋的遗物中有一顶极具胡风文化的的直檐大帽。

另外,同样的原因也可以说明朱元璋的子孙对胡服文化的不舍得,明朝中期的时候,大帽成为赏赐之物,这说明,胡风文化还是可以在明朝存在的,还是赏赐,地位不低。

还有,《明实录武宗实录》中有记载说道,武宗也会穿着胡服上朝。皇帝都穿着胡服,虽然太祖朱元璋说了革除胡风,但是他的儿子孙子都没有遵守,甚至还穿着胡服到了朝堂之上,那大臣、贵族打破禁忌,在朝堂上穿胡服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了。

(二)建国之前,朱元璋亲自带兵去跟元朝打仗

在建国之前的几次战役中,都是朱元璋带兵深入敌营。例如北伐中原、攻占大都。

我们都知道战争不是一朝一夕就会结束的,就算再快,也会需要一年两年的,更何况明元之间的朝代更替呢,战争一场接着一场,朱元璋在打仗的过程中也会不自觉的受到胡风文化的影响。例如,打仗时穿的服装就是胡服,胡服相对比较轻便,在战争中比较有优势。

另外,攻打下大都之后,朱元璋还没定下国都,肯定会在大都休整一段时间,而大都又是元文化的聚集之处,人的适应性是极强的,各种各样的元文化都会在默默的影响着这位未来的大明君主。所以,即使为了王朝统治,必须要颁布革除胡风文化的律令,朱元璋本人也未必会遵守他所签发的服饰条例。

所以开国皇帝在被胡风文化影响不知不觉的表现出来,臣子们虽然嘴上不说,但一定会为了拍皇帝马屁,而悄悄的穿上元人服饰,家眷看着自家老爷都以前朝代的服饰了,自己有什么理由不穿呢?久而久之,革除胡风文化在服饰上算是有些失败了,大家都在悄悄地穿起来元人服饰了。

三、学习跨朝代的文化比学习邻近朝代的文化要更有难度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后,颁布革除“胡人故俗”后,对元人服饰进行改革,公开决定学习的是汉唐朝代的服饰。明朝和唐朝之间差的可不是一个朝代那么简单,是整整隔了两个朝代——宋元。

一个朝代存留的历史文化是难以计数了,更何况还是被更改后的汉唐文化,说不定有些明朝学习的汉唐文化就是元人或者宋人更改后的文化,服饰本就是布帛什么的,不容易被保存下来,以他们的科学技术更是难以还原汉唐时期的服饰,汉唐服饰的不可考性大大增加,学习难度可想而知。

明朝要想学习汉唐服饰文化,就必须先把元代的服饰文化完全剔除,这难度好比登天了,服饰文化在朝代更替发展中不断发展,不断覆盖,要想知道原貌,是不可能的,即使放在现在也是特别不容易的。

而明朝知道的仅是元朝修改后的服饰,所以在服饰改革中大多还是以元人改革的服饰为主,再进行或多或少的改造,成为明朝的正统服饰。

服饰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因此它在历史传承性方面,服饰文化也是一样具有深远的历史承继性。隔一个朝代的承继是不可能的,所以本质上,明朝还是在元朝承继后的服饰上进行改革,所以胡风文化在服饰上是革除不掉的。

明朝还是一个高度集权的朝代,大臣的话语权是非常弱的,提意见者还需要揣摩帝王心思,服饰改革基本是按照深受胡风文化影响下的朱元璋主导改革的,结果就是胡风文化在服饰上保留了很大部分。

四、结语

明朝在进行服饰改革的时候,以在胡风文化影响下成长的朱元璋为主导,朱元璋的子孙最先开始穿着元人服饰上朝堂,帝王的胡风文化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来,执政者的胡风传承,大臣们学而习之,家眷们也都开始穿了具有元人文化的服饰。

大一统国家的元代,在各种方面的影响都非常强大。明朝继承的是一个多民族交流后的繁荣朝代,疆域的宽广,各种经济、思想在历史文化遗留仍在明朝发挥着作用,因此在元亡明兴,规定革除“胡风故俗”后,依然会有那么多的社会上层人士穿着具有元人元素的服饰。

参考文献:

《元史》

《明实录》

《明朝简史》

标签:

更多文章

  • 李自成被杀后,他的妻子高桂英下场如何?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

    然而,除了这些人尽所知的女影响之外,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人,这其中就有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子,她就是高桂英,此人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李自成的妻子”。话说,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后,李自成顺利入主紫禁城。可惜好景不长,由于李自成和手下将领的一时松懈和混乱统治,刚建立不久的大顺国岌岌可危,不仅让野心勃勃、蓄势待

  • 明朝藩王为何那么喜欢守灵,难道真是为尽孝?专家:其中大有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守灵,本是一种民间习俗。意指人逝世以后,其亲人子女在灵堂内守候、陪伴与于灵柩之旁,等候亡灵回家探望。《礼记·问丧》写到守灵的礼制:“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是故圣人为之决断,以三日为之礼制也”。不过,从古到今,守灵的形式和规模经历了很多演变。直到如今已经简化了很多。在封建社会,帝王将相非常重视守灵

  • 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太师也先俘虏了一年,在那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祁镇在瓦剌生的孩子,朱祁镇娶了瓦剌女人回来吗,明英宗朱祁镇损失多少军队

    1449年,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也想学他的太爷爷朱棣那样北伐,御驾亲征。只不过朱棣那时候打的是瓦剌的对手鞑靼,而这次朱祁镇要打的是瓦刺。瓦剌和鞑靼是蒙古分裂后的两个部落。后来,不地道的瓦剌依靠明朝的实力打击鞑靼,令鞑靼一蹶不振之后,又不断地来骚扰明朝边境。当时,二十岁出头的毛头小子朱祁镇为何

  • 每年给好多钱,为何大宋还热衷签协议?一条“开市贸易”就赚回来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贸易知乎,宋朝怎么解决钱荒,宋朝为什么会闹钱荒

    但如果我们将自己放到当时宋朝所处的政治环境中,我们却可以发现,其实签订各种条款对宋朝本身来说并不能算多大的坏事。赔款付出的代价远远低于战乱无论是在任何时期,战争永远都是破坏国家稳定、社会和谐、人民生计的最恶劣手段,宋朝自然不能例外。宋朝建立之初其实只是众多中原割据势力的其中之一,其后又经过数年的南征

  • 高拱找张居正密谋干掉政敌,张转身就去告密:权力斗争中没有友情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我们注意下这三位顾命大臣的名字的顺序,高拱、张居正、高仪,这实际上就是他们在当时权力体系中的排名,高拱是内阁首辅,相当于实际意义上的宰相;张居正是内阁次辅,位于高拱之下,其他人之上;高仪是内阁群辅,地位更低。今天讲的事情和他关系不大,高仪这个群辅可以理解为群众演员,所以我们先简单介绍下主角高拱和张居

  • 面对自己的救命恩人“徐滨”,朱祁镇:随便打,留个活口就行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祁镇和徐滨最后对话,穿越成朱祁镇的小说叫什么,张艺兴演的朱祁镇

    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因为朱瞻基去世得较早,朱祁镇九岁就登基了。不过,也正是因为朱祁镇登基时年纪过小,所以当时掌握朝政大权的是他的奶奶张氏。张氏绝对算得上是一位很开明的掌权者,她在世时,一不重用自己的外戚,给将来皇帝掌权找麻烦,二没有要压制自己孙子的野心,自己霸占朝政。所以,当时明朝朝堂上下

  • 明熹宗非但没有惩治阉党,反而持续打压东林党,到底出于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没有人劝诫明熹宗吗,阉党是什么意思,朝内阉党

    蔡东藩曾说"魏忠贤恶贯满盈,中外切齿,但伪恭不及王莽,善诈不及曹操,无拳无勇"。这个明朝第一太监,竟然能够被称之为"九千九百岁",离万岁只差一步。各地的百姓,还都纷纷为他建立生祠。甚至有人都大胆到说"只知有魏公公,而不知有皇帝"。他比秦朝指鹿为马的赵高,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兴起是在明熹宗朱由校执政期

  • 永乐年间一书生状告准岳父“逐婿嫁女”,明仁宗:无罪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永乐二十二年(1424),真定府府衙(今河北正定)收到廪生赵龙的一纸状书:一、状告他的准岳父,财主隋育宝私自悔婚;二、状告正四品指挥官张忠不守律法,强娶已婚女。因涉及武官,此案被移交到明仁宗朱高炽的手中,后来仁宗做出了以下批示:隋育宝仗七十,张忠不予追责。永乐年间,真定府有一商人,名叫隋育宝,家中开

  • 欧阳修为避嫌将苏轼取为第二名,导致苏轼错失状元?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公元1057年,时逢加冠之年的苏轼,迎来了他人生中的辉煌时刻。人说人有四大喜事,谓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而这一年,苏轼就“好事成双”,占尽后两条,一是他与王弗新婚,两人情意绵绵、深情款款;二是参加科举,一举高中。可谓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不过在科举高中的背后,还有一件

  • 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后,如何对待朱祁钰的5位娇妻?汪皇后逃过一劫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祁钰死后汪皇后怎样了,明朝皇帝朱祁镇朱祁钰关系,朱祁镇和朱祁钰皇位交替

    朱祁钰的后宫妃嫔其实并不多,因为他个人的身体不怎么好,再加上国事繁忙,没什么时间给自己找乐子。因此有史记载的妃嫔,也就2位皇后3位妃子。其中2位皇后分别是汪皇后、杭皇后,3位妃子分别是唐皇贵妃、李贤妃、李惜儿。朱祁钰只做了8年皇帝,就在夺门之变中,被哥哥朱祁镇给赶下了台。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以后,是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