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欧阳修为避嫌将苏轼取为第二名,导致苏轼错失状元?

欧阳修为避嫌将苏轼取为第二名,导致苏轼错失状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76 更新时间:2024/1/25 6:02:57

公元1057年,时逢加冠之年的苏轼,迎来了他人生中的辉煌时刻。人说人有四大喜事,谓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而这一年,苏轼就“好事成双”,占尽后两条,一是他与王弗新婚,两人情意绵绵、深情款款;二是参加科举,一举高中。可谓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不过在科举高中的背后,还有一件比较出名的事件,就是流传较广的苏轼被“降级”一事。大致是说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在阅卷时,看到苏轼的文章妙笔生花。

但由于试卷看不到名字,他就误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他将此卷定为第二。却不想此作的真正主人却是苏轼。

如此一来,这广为流传的说法,似乎让大众都为苏轼的作品没能位居榜首而惋惜感慨,与此同时也让大家对苏轼生出由衷地赞叹。

照这种说法,苏轼成为了“榜眼”,在大众眼里,若是没有这场“乌龙”,那他就应该是理所当然的“状元”。也就是说,是欧阳修为“避嫌”,让苏轼错失了状元。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由来已久。因为要从这一制度中选拔出人才来充当官吏,所以它的层级体系严密。

首先,它在发展成熟后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一般在县或府里参加,考取者便被称为“生员”,之后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乡试考中后称“举人”;之后是会试,会试录取后称“贡士”,而第一名则被称为“会元”;最后则是殿试,殿试最后由皇帝亲自主持,最后取得功名者,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而当时苏轼参与的那场由欧阳修主持的考试,显然属于会试的范畴。也就是说,哪怕当时苏轼确为第一名,那也是“会元”,而不是所谓的“错失了状元”。所以当时与苏轼“擦肩而过”的,其实是“会元”的称号。

只有在殿试过程里被皇帝钦点的第一名,才能是所谓的“状元”。而关于“状元”、“榜眼”、“探花”,其实也有很多讲究。

“榜”,就是张贴出来的文告或名单,之所以有“金榜题名”一说,就是因为科举考试最后张贴出来的“榜”是金黄色,所以就称它为“黄榜”或“金榜”。

而“元”自然就是第一名的意思了。所以乡试第一名叫做“解元”,会试第一名是“会元”,殿试第一名则是“状元”。若是谁能同时拿下这三个殊荣,就是“连中三元”,这也会成为至高无上的荣耀。

“探花”,也就是在殿试考试中位列第三的人。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在当时并作为殿试第三名来讲。按当时的传统,进士及第后要有一场“探花宴”,选择进士中两位最为俊美者采花赋诗,并迎接状元。

而到了北宋,殿试制度正式确立。这个时候,能够进入殿试的进士们在经过礼部的考核后,还需要得到皇帝的亲自排名。而“探花”这个词,直至北宋末年才正式被作为科举考试第三名而存在。

那么“榜眼”也就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二名了。这个词在宋代以前并未出现,到了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才开始沿用。一开始,榜眼指的是第二名和第三名,后来出现探花后,才最终被区别开。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苏轼当时与“会元”“擦肩而过”,那么这届科举过了殿试阶段后,状元、榜眼以及探花分别是何许人也呢?苏轼最终又排名如何?

后续发展

其实这届科举考试可谓是“卧虎藏龙”、人才济济。据记载,这次苏轼虽然赫然在榜,但他并没有能够“位列三甲”。苏轼最终位列“乙科”,而当时的状元、榜眼以及探花分别是章衡、窦卞和罗恺。

也许最终的结果会让众人大跌眼镜——一代文豪苏轼,在当年的科举考试里不仅没有成为状元,还没有位列三甲,只是得到了乙科。这样的结果的确是有些不尽人意。

不过大家也都已经知道,欧阳修在看到苏轼的文章后,就已经对他赞不绝口。苏轼这篇文章深得他意,他一度以为这是出于自己的亲传弟子曾巩之手。所以在得知这篇文章乃是苏轼所作后,他就对这位青年才俊十分上心。

这是莫大的殊荣。要知道,欧阳修在当时文坛的权威很高,在朝廷中更是几乎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哪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要是能得到欧阳修的提携,那甚至比“高中状元”还有用。

再加上欧阳修本就对自己有意拉低了苏轼的排名而后悔不已,所以他更是要竭尽心力来“补偿”苏轼。而在当时也流行科举考试之后拜师收徒的风气,于是欧阳修干脆直接把苏轼“收入门下”,成为他的弟子。

欧阳修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告诉苏轼他本该是会试第一的事实,而是直接开始问起苏轼文章中让他好奇地关于“皋陶”的典故来。当得知这是苏轼依照前人的推断而进行的自行效仿后,欧阳修更是赞叹于苏轼过人的才气。

在那之后,欧阳修也没少在仕途上举荐苏轼。他给梅臣写信夸奖苏轼的文章,这也使得苏轼一时间声名大振。不仅如此,欧阳修还时常把对苏轼文章的绝口称赞挂在嘴上,苏轼的名声更高,这也为他后来独步文坛作了铺垫。

在这样的情况下,欧阳修和苏轼二人交情日笃。师生间在学术和政治方面都互相探讨交流,情谊深厚。哪怕后来因为贬谪之事,二人见面的机会不多,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交情。欧阳和苏家在后来甚至还接亲,更是让这关系更上一层楼。这也传为文坛佳话。

总结

欧阳修为避嫌将苏轼取为第二名,导致苏轼错失状元?一直以来大众似乎都是这么理解的,但事实上我们忽略了,当时苏轼错失的不是“状元”,而是“会元”。

与其说欧阳修致使苏轼错失机会,不如说欧阳修为提携苏轼做出了诸多努力。所以苏轼的成功,与欧阳修的赏识也不无关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苏轼 科举制度 状元 榜眼 探花

标签:

更多文章

  • 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后,如何对待朱祁钰的5位娇妻?汪皇后逃过一劫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祁钰死后汪皇后怎样了,明朝皇帝朱祁镇朱祁钰关系,朱祁镇和朱祁钰皇位交替

    朱祁钰的后宫妃嫔其实并不多,因为他个人的身体不怎么好,再加上国事繁忙,没什么时间给自己找乐子。因此有史记载的妃嫔,也就2位皇后3位妃子。其中2位皇后分别是汪皇后、杭皇后,3位妃子分别是唐皇贵妃、李贤妃、李惜儿。朱祁钰只做了8年皇帝,就在夺门之变中,被哥哥朱祁镇给赶下了台。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以后,是怎么

  • 明朝第一个异姓王,明太祖表面对他很好,实际收拾了他的所有后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两个异姓兄弟下场,明朝第二个异姓王,大宋异姓王爷

    ◆原创作品,洗稿、抄袭必究明朝的藩王很多,大多是朱元璋的子嗣,但也有例外,比如黔宁王沐英、延平王郑成功等,这些就是异姓的藩王。其实明朝还有一位异姓王,而且二百多年享受祭祀、香火从未中断,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岳父郭子兴。要说郭子兴是朱元璋的引路人一点都不夸张,朱元璋完全是靠着郭子兴才掘得“第一桶金”的

  • 李自成向崇祯提了三个条件,答应就投降,后崇祯拒绝,明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自成攻破京城后救了崇祯的小说,李自成江苏版08崇祯借饷,崇祯和李自成年纪

    尤其是声势浩大的闯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此时已经兵临北京城下,虎视眈眈。落寞的崇祯皇帝站在高处,看着城外的农民起义军,再看看四周惶惶不可终日的太监、宫女,无奈地叹了一口气,他知道此时的大明帝国真正是大势去矣,无力回天。事实上,在很多年以前,崇祯皇帝就已经意识到积重难返的大明王朝前途堪忧。为了不让祖宗

  • 大宋宫词:赵祯大婚,郭清悟为皇后,曹汝为皇贵妃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大宋宫词赵祯接曹汝霖当贵妃,刘涛演大宋宫词赵祯,大宋宫词里的皇帝赵祯

    由刘涛、周渝民等主演的《大宋宫词》即将大结局,赵祯怀疑刘娥也是知道了所有的真相,还向刘娥道歉,也是多亏了在李婉儿的棺材里发现了赵恒的遗诏,否则刘娥和赵祯的心结也是很难解开的,赵祯也答应自己的婚事全部由大娘娘做主,只是有一件事情希望大娘娘答应,就是娶曹汝为皇贵妃。刘娥当然答应了,刘娥还告诉赵祯娶郭清悟

  • 元朝灭亡180多年后,成吉思汗17世孙卷土重来差点攻入明朝京城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元朝灭亡后成吉思汗会先抽谁,成吉思汗对元朝灭亡的影响,元朝为什么被成吉思汗打下来

    项羽虽然没能卷土重来,但卷土重来的战例在历史上却真真切切发生过一次。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一代枭雄朱元璋乘势而起,血战数十年,终于扫灭众多竞争对手,并在1368年,派遣大将徐达常遇春发起北伐之战,一举攻克元大都,元顺帝仓皇北逃,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就此土崩瓦解,不复存在。以元顺帝为首的残余势力,逃回漠北草原

  • 柳永此词通篇犯了大忌,晏殊当面批评,在民间却很受欢迎流传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晏殊怎么看待柳永,柳永最受赞赏的一首词,晏殊为什么要害柳永

    多数情况下,晏殊对柳永词的评价都挺高,但有一首词却让他看不下去了,这就是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定风波·自春来》。这是柳永平生独具匠心之作,当时他写完颇为得意,拿给晏殊看。晏殊读完却很瞧不起他,当面批评他:“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意思是:我晏殊虽不才,也写了不少曲词,但却从来没写过

  • 明英宗复辟,于谦明明有能力阻止,为何却坐视不管?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为什么于谦不肯归降明英宗,于谦南宫复辟完整视频,于谦朱祁镇复辟

    英宗复辟就此成功。明英宗复辟时,于谦明明有能力阻止,但他又为何坐视不管?一、明英宗复辟势力1、复辟集团人员分析《明史纪事本末》则记载徐有贞与石亨、曹吉祥、张軏、王骥、杨善、陈汝言,进行复辟活动的。《明史纪事本末》多出了王骥、陈汝言两人。那这两人有没有参加夺门事件?王骥是没有参加夺门的。王骥上奏章的时

  • 杨士奇是如何逆袭成为内阁首辅的?为什么能够历经五朝不倒?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杨士奇受敬重的原因,杨士奇文言文阅读答案,演员张浩杨士奇

    但就是这样一个命运多舛的人,经过自己的奋斗,三十八岁进入内阁,从此一直担任内阁辅臣四十余年,更有二十一年担任首辅,并成为明朝为数不多的五朝老臣,那么他是如何实现逆袭的呢?▲杨士奇历史画像纵观杨士奇的一生,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第一次发生在建文初年,朱允炆要编《太祖实录》,杨士奇以精通史学得到大才子

  • 李善长被朱元璋赐死,临终前掏出免死铁券,朱:看清楚最后五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善长为什么死得最惨,开平王与李善长,定远李善长

    朱元璋称帝后,曾高度评价李善长,将他和汉初萧何相比,说道: “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李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

  • 大一统王朝的皇帝都叫帝,而宋朝都叫宗,这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朝为什么皇帝叫宗,宋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宋朝能不能算大一统王朝

    不仅仅是宋朝皇帝称“宗”,唐朝皇帝也是这么称谓的,比如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唐肃宗等等,原因只有一个。那是因为,唐朝以前的皇帝都称呼的是“谥号”比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宣帝,隋文帝、隋炀帝,其中“文”、“景”、“武”等都是“谥号。”唐朝到明朝由于皇帝的“谥号”太长,都称呼的是“庙号”也就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