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 建立了宋朝,才算安稳些。
在当时,与北宋并存的还有辽、西夏、大理和吐蕃。
赵普这个人没文化,据说一共就读过半本《论语》,其他的全是无师自通,但是赵匡胤喜欢。
赵匡胤问赵普:“自唐季以来,帝王凡易八姓,甚放何也?”
赵普告诉他:“此非它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意思就是说,没有别的原因,就是藩镇权利太大的缘故。
赵匡胤能当上皇帝也是太水到渠成了,后周世宗驾崩,柴荣英年早逝,儿子柴宗训即位,年仅七岁,赵匡胤看人家孤儿寡母,自己本就是禁军大将,所以篡位篡得也顺风顺水。
所以他对赵普的话非常赞同。
赵匡胤也是个行动派,他从三个方面入手:兵、权、钱,直接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
一个没权、没钱还没兵的藩镇,还能翻出什么浪花?
公元961年7月,赵匡胤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禁军将领约来喝酒,毕竟酒过三巡好办事儿嘛。
这些人都是和赵匡胤一块儿打天下的好哥们儿,都知道赵匡胤是高干子弟,接受过素质教育,明理重德,所以他也不能随随便便就把这些手握重权的大将做掉,只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了。
他说:“我能坐上皇帝的宝座,你们功不可没,我非常感激你们,但我这个皇帝做得很辛苦,还不如做节度使开心呢。”
这帮人听后非常惊讶,忙问为何?
赵匡胤继续说:“因为当时你们贪图富贵,就把黄袍披我身上,所以当上皇帝,那如果你们手底下的人也贪图富贵,也把黄袍加你们身上可怎么是好?”
赵匡胤这一些话,软中带硬,把石守信等人吓够呛。
赵匡胤又说:“不如这样吧,我给你们钱财和不动产,你们就回去日日笙歌,饮酒作乐可好?”
石守信等人听赵匡胤这样说,也稍稍喘了口气,既然不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那一切都好说,听皇上的就是了。
次日,石守信等人全都称病告假说自己柔弱不能自理,纷纷要求解除兵权。
赵匡胤乐了,这不挺好,去掉军职,去做大镇的节度使,隐患就解除了,排险成功,后来这帮大将都悠闲在家,全得善终。
所以宋朝的节度使只是个虚衔,并没有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