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纵观三国时期的那段真实历史,文学综合成就最高的,当属曹操的三儿子曹植,就是史上被誉为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位至陈王,谥思,后人又称陈思王,是中华文学历史上跨凡升仙的三个人之一。
其实,曹氏父子皆擅文名,文学水平也都很高。曹操本人诗文皆著,首开建安风骨先河;曹丕创出第一首七言诗,《典论》是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子建踔厉风发,豪气干云,更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诗赋皆丰。东晋大诗人谢灵运尤重曹子建的才思文风,评价说
“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
史上称他们三人为“建安三曹”,是建安文学的主力军。曹操更是建安风骨的肇起和发端,由他兴起的建安文学后来誉满天下,被后世备加推崇,迄今也是相当有影响力的文学流派,以骨力沉雄、慷慨悲凉著称。
曹操的文学作品主要以四言诗为主,慷慨激昂,壮阔雄浑,具有纵横捭阖的气势和老愈弥坚的风骨,引领了当时的文学风尚,建安文学就此风靡天下。
曹操一生南征北战,为平定天下而鏖兵苦战,殚精竭虑,却于部伍行军之余,留给我们很多著名的篇什,比如脍炙人口的《龟虽寿》、《观沧海》、《短歌行》等等,都是曹孟德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崇高的历史地位。
而我个人更欣赏他另一篇直抒胸臆的文字《让县自明本志令》,读起来一无所羁,荡气回肠,同样对后世的文学作品有着很深的影响力。
就整个中国历史的文学影响力来说,建安三曹和北宋三苏都是中华文学史上的翘楚,后人一时仰望,万世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