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为何却名垂青史?只因他解决了四个天大难题

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为何却名垂青史?只因他解决了四个天大难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781 更新时间:2024/1/16 9:58:59

众所周知,朱高炽在位的时间非常短暂,仅仅十个月,这在皇帝的历史长河中显得尤为特殊。但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他却创下了许多惊世之举,使得后世对他评价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朱高炽能够继位完全依靠了他的儿子,这使得他的皇帝地位受到了质疑。但也有人对他赞誉有加,认为他虽然在位时间短暂,却为大明朝的稳固立下了赫赫战功。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朱高炽在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呢?这或许要归功于他一生中的四件大事。这四件事不仅彰显了他的英明和才智,还展示了他对国家和子民深厚的情感和责任感。

当我们重新审视朱高炽的一生,或许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他的贡献和成就,而不是纠结于他是如何登上皇位的。毕竟,历史的丰碑是由那些为国家付出过汗水和泪水的英勇之士所铸就的。

朱高炽继位

朱棣作为皇帝,他对自己的两个儿子朱高炽和朱高煦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尽管朱高炽是大儿子,但他的性格和为人处事之道却让朱棣觉得他缺乏皇位继承者所需的锐气和果断。他的弟弟朱高煦,反倒是更加接近朱棣的性格和气质,因此深受朱棣的宠爱。

朱高炽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人,他崇尚仁爱为民,重视礼教和道义。这使得他在见习监国和理政的过程中,赢得了许多大臣的赞誉和尊重。而朱高煦则完全相反,但这种性格反而导致他在朱棣心中的地位逐渐下滑。

尽管朱高炽并未获得朱棣的宠爱,但他在储位上已经积累了多年的政治经验,为朝政作出了许多贡献。而他的儿子朱瞻基在各方面表现出色,深得朱棣的喜爱。有人曾劝朱棣,让朱高炽继位,也是为了将来朱瞻基能顺利登基为皇。

在种种劝说和现实压力下,朱棣最终决定让朱高炽成为继位者。他开始意识到,尽管朱高炽的性格和气质与自己有所不同,但他的仁爱为民和政治智慧却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朱高炽在朱棣的支持下,踏上了继位的道路,展开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整顿官场

在朱高炽登基成为皇帝之前,他始终以储君的身份忠实地跟随在朱棣的身边。作为皇帝的得力助手,朱高炽积极参与朝政决策,时刻关注国家大事。然而,在心中,他有很多想法和主张一直未能付诸实践。那些话,他翘首以盼地想说出口;那些事,他渴望着去做。但是,面对当时还在位的朱棣,他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将这些念头深埋心底。

终于,朱高炽有朝一日登上皇位,他如释重负地决心要一一实现心中的设想。首先,他要大刀阔斧地整顿官场。朱棣在位期间,明朝繁荣昌盛,朝中官员都是精英之中的精英。然而,朱高炽深知人都有衰老之时,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不断有新人加入官场。

因此,朱高炽果断下令,凡是年满七十岁的官员都应该退隐,为年轻有为的新人让出位置。这样一来,官场上就能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形成一股充满活力的新风气。当然,这样的政策也使得其他官员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对朝政和国家更加敬业和忠诚。

官场上,人情世故往往是关键,但皇帝朱高炽却有着独特的见解。他相信品德、才能、胆识和担当才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在他的朝堂上,那些实干家、敢为人先的大臣更能得到他的赏识,而那些油腔滑调的人则无法让他满意。

然而,仅有这些人才还远远不够。朱高炽深知身为皇帝的他需要依赖大臣们的力量,但是若有人企图蒙蔽皇帝耳目,那将是对国家的巨大危害。在这种时刻,朱高炽期待有人能够挺身而出,揭示事实真相,让朝堂光明正大。

然而,为官之人来善于讨好皇帝,他们不愿为了逆耳的忠言冒险。因此,朱高炽制定了一项特殊的银令,意在鼓励大臣们敢于直言进谏,给他们提供了勇敢说出真相的机会。

这些谏言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琐碎的市场价格,也包括皇亲国戚的罪恶行径。只要属实,大臣们都可以毫无顾忌地向皇帝陈述。

修改科举

在明朝时期,百姓们都梦想着成就一番事业,而成为官员无疑是最令人羡慕的途径。士、农、工、商虽然也有发展空间,但地位和权力都无法与做官相比。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明朝采用了科举制度,以期找到社会上最有才能的一群人。

科举制度类似于现代的高考,竞争激烈,众多的考生争夺有限的名额。朱高炽为了让科举的效果更加显著,实现各地学子的公平竞争,便想出了比例化录取制度。他观察到,南方地区由于化底蕴深厚,科举中的表现常常抢尽风头,而北方地区的学子则相对黯然失色。为了弥补这一差距,朱高炽制定了南六十、北四十的比例录取制度,以求让全国各地的学子在科举中都能大展拳脚。

这一制度的实施,让南北各地的学子都能感受到公平和机会,也为明朝选拔到更多优秀的官员。这个规矩一直沿用到了大清朝,足见其深远影响力。

调整赋税

在朱高炽治理的年代,他深知赋税政策对民生的影响。为了让赋税更加合理化,他着手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以田税为例,朱高炽关注到农民在丰收和灾年之间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他认识到,在丰收年份,农民通过辛勤劳作获得的收成足以支撑他们的生活,田税在这种情况下是合理的。然而,当灾年降临,农民们的处境截然不同。

在那些饱受天灾折磨的年份里,农田的产量锐减,许多农民为了养家糊口而四处奔波。饥饿和贫困困扰着这些人民,而过高的税收更是雪上加霜。于是,朱高炽英明地下令,在灾年时减轻或免除田税,使受灾农民能够度过难关。这一政策不仅为民减负,还稳定了民心,使那些因交不起税而流亡他乡的人得以重返故里。

为了确保税收政策能够更好地体现民意,朱高炽还特意派出了一批调查员,深入各地了解民情。这些调查员不仅负责监督税收的执行情况,还要实地了解民生疾苦,以便将真实情况反馈给朱高炽。有了这些第一手资料,朱高炽便能够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加合理、更有利于民众的税收政策。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更多文章

  • 熙宁开边无愧为大宋第一军功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及神宗继统,材雄气英,以幽、蓟、云、朔沦于契丹,灵武、河西专于拓跋,交趾、日南制于李氏,不得悉张置官吏,收籍赋役,比于汉、唐之境,犹有未全,深用为耻,遂慨然有征伐、开拓之志。 ——司马光《传家集》“尽复唐之故疆”宋神宗即位时,大宋开国已历百年。但他继位的第三天,三司使韩绛就奏报:自仁宗朝宋夏战争以来

  • 为什么辽金和两宋之间没有和亲记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金宋和辽宋的关系,廊坊文安县辽金古遗址,辽金古墓一般多深

    那么,为什么两宋和辽金没有和亲记录?1、两宋与辽金契丹的立国要比北宋早五十多年。早在唐朝灭亡以后,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就建立了契丹国。甚至契丹国在五代后唐后期还一度干涉了中原事务(包括赞助石敬瑭灭掉后唐,以及灭掉石重贵的后晋)。而北宋则是在唐朝灭亡的半个世纪后才建立的。北宋从宋太祖陈桥兵变算起,到靖康

  • 汉献帝为何不能找机会,直接一剑杀了曹操?我们想的太天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序言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妥妥的奸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对汉献帝百般折磨和凌辱,甚至还有电视剧中,他当着皇帝的面杀死了怀孕的董贵人。总而言之,曹操的行为极度恶劣,他把一国之皇帝当成傀儡,而汉献帝只能在恐惧绝望之中苟活。当然,汉献帝也想过要反抗,例如董承和他一起发动的衣带诏事件。但最终换来的

  • 朱元璋称帝后,为何不像赵匡胤那样杯酒释兵权,反而杀光了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处事方式不同 朱洪武也不是杀光功臣,而是把功臣和官吏同等处理。老朱这个人穷苦百姓出身,未发达时,自家深受贪腐官吏欺压,爹娘死时连个棺材都没,后来打下天下依靠的也是农民军,所以取得天下后对于治下官员要求很是严格,经常性的法外施刑,弄得官不聊生而赵匡胤不同,他是士族,大宋一朝实行的都

  • 秦时明月:总有刁民想害朕,罗网图谋不轨,嬴政反应神速,安排!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罗网是秦国的利器,一直以来都效力于秦国,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作为秦国最强组织的罗网却一直和自己家的秦王嬴政过不去,从嬴政还未正式掌权的时候就开始对他进行了各种暗杀计划,屡次派出刺客暗杀嬴政。直到现在嬴政统一了六国,成为了始皇帝,号令天下,罗网依然没有放过他,在春日大祭上,罗网还是派出杀手企图刺杀嬴政。

  • 北宋.太卿沈义伦祖地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黄龙戏珠沈太卿祖地手绘图历史简述沈义伦,因避太宗光义名讳而单名伦,字顺宜,开封太康(今属河南)人。北宋的开国功臣之一,在太祖和太宗两朝执掌财政大权,曾任宰相。沈义伦少习《三礼》,以讲学授徒为生。与赵普同时投入赵匡胤幕府,沈义伦任从事,掌管财政。形峦评析沈太卿祖地,黄龙戏珠形,下爪穴,以取前面有珠类应

  • 赵构和秦桧,谁才是岳飞被害的主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实际上主张赵构为主谋的论调基本一致,无非就是赵构是皇帝,秦桧只是办事员,赵构如果不想杀岳飞,那么秦桧也动不了岳飞,秦桧是给赵构背锅的!赵构和秦桧剧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论调,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淮下书生前面讲的7大谣言。诸如岳飞不忠、岳飞劝皇帝立嗣、岳飞主张“迎回二圣”、岳飞打着“岳家军”旗号功高震主等等。

  • 从“冷兵器”到“佛郎机炮”:为何明代海军火器,达到了高峰?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海军有没有速射炮,佛郎机是哪个国家,明朝火炮的原理

    俞大猷转过身,下令返航后便回到了指挥室内,对副将说道:“新式武器很好用,让武备库和军械所加大投入,继续改善,尽快装备给各艘战船。”而俞大猷所说的新式武器,便是在战船上使用的各种火器,如红夷大炮和佛郎机炮,以及水雷等,它们都在明代抗倭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多少火器的倭寇海盗船,面对船坚炮利的明军基

  • 传秦朝名将蒙恬发明毛笔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南充蒙氏从何地、何时迁来已无从考证,但有证据显示,南充蒙氏很可能是秦朝大将蒙恬的后裔。“蒙氏最早在秦末汉初就入川了,另有一部分蒙氏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注: 个人简介 康熙帝,满族,全名爱新觉罗·玄烨,庙号清圣祖,“康熙”为其年号,清朝习惯以年号称呼皇帝。康熙系满清入关后第一皇帝顺治皇帝的第三子,]‘湖

  • 她是明朝首位太后,被赞“女中人杰”,多活7年不会有土木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听到张太后这样说,宫中的女官们立刻手执利刃一拥而上,当即就要将王振正法。大太监王振被吓得瑟瑟发抖,多亏明英宗朱祁镇及在场的大臣杨士奇等人求情,王振才免去一死,却还是被张太后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这是明英宗朱祁镇即位不久,王振因为一直服侍朱祁镇,所以朱祁镇对他十分信赖,即位后立刻提拔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