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史之乱前,唐朝连南诏都打不过?李白为何作诗痛骂

安史之乱前,唐朝连南诏都打不过?李白为何作诗痛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841 更新时间:2024/2/12 9:51:13

诗是这么写的:“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千去不一还,投躯岂全身?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羽檄是朝廷缺乏兵源,就把征兵召写在木简上,上面附有羽毛,以示火速传达之意。虎符是朝廷调兵的凭证,或用青铜或用黄金,刻成老虎状,一劈两半。两半的虎符能合体,才能证明这是朝廷的命令。

李白是个讽刺高手,“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讽刺玄宗皇帝德高四海,三公大臣运筹帷幄,天下太平。可既然天下太平,为何还要如此着急地征兵?答案是要在荆楚大地上征兵,以讨伐南诏。

说到南诏,你知道段誉的大理国就行了。大理国和南诏的疆域是基本重叠的,国都在现在的云南大理,南诏称为阳苴咩城。只不过南诏在唐朝中后期,大理国在两宋。

南诏,“诏”的意思就是王,相当于不向蜀汉臣服的南王孟获。当地本有六诏,蒙舍诏在最南,故称南诏,兼并了其他五诏。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玄宗册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南诏国建立。

图-早期的六诏

南诏一开始对朝廷还是非常忠诚的,事情坏在贪财好色的云南太守张虔陀身上。按制度,南诏王要带着王后去拜见剑南节度使,路过云南时,张虔陀和南诏王后勾搭上了。张虔陀送给南诏王阁罗凤一顶绿帽子后,还向阁罗凤伸手要钱要物。阁罗凤不给,张虔陀派人去辱骂阁罗凤,还向玄宗打阁罗凤的黑报告。被激怒的阁罗凤出兵杀掉张虔陀,占领云南。

云南在哪呢?不是现在的云南全省,而是和蜀汉时的云南郡基本在同一区域。也就是云南省中北部,北至金沙江,东至昆明,南至元江(越南称红河),西至怒江这片区域。唐朝时的云南郡称为姚州,治所在现在楚雄州姚安县。姚州是四川盆地的西南门户,如果南诏攻下姚州,北上过金沙江,四川盆地危矣。四川盆地可是唐朝数一数二的钱粮袋子,是不能出问题的。唐玄宗派和杨国忠穿一条裤子的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伐南诏 。

图-南诏鼎盛时期

面对唐军两路八万大军的征讨,阁罗凤服软求饶。当然阁罗凤也威胁鲜于仲通,如果不答应他的条件,南诏就倒向对唐朝有重大威胁的吐蕃。鲜于大人不同意,阁罗凤大怒之下和唐军作战,结果把唐军打得落花流水,鲜于大人光棍一般逃掉了。

杨国忠讳败称胜,鲜于仲通什么事也没有。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杨国忠又派剑南留后(代理节度使)李宓率七万大军南下。唐军征讨南诏,路线就是李白诗中所说的“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

熟悉诸葛亮的都知道,诸葛丞相为平定南方,“(在炎热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所谓渡泸,就是大军要渡过当时称为泸水的金沙江。唐军要渡过泸江,一般会走泸津关,也就是今四川攀枝花和会理县交界处附近。李宓和鲜于仲通是一路货色,也是全军覆没,本人还被南诏活捉了。杨国忠又发兵征讨南诏,又是一路败下去,几次损兵折将二十万人。

虽然朝政日益腐-败,从军事角度讲,胜负也是兵家常事。但作为唐朝灾星的杨国忠,在李宓兵败后,又做了一件非常缺德的事情,李白也在诗中重点批判。

就唐朝来说,当时没有多少士兵愿意和南诏作战,他们宁可和突厥、吐蕃或是阿拉伯人作战。不是说南诏兵的战斗力有多强,而是南诏的气候太过潮闷,“四季多有瘴气”,唐人说“风土不宜其便”。李宓兵败,除了运粮艰难导致缺粮,就是士兵受到瘴气的袭击。老百姓一听说是征兵去打南诏,都不愿意去,他们都知道这一去就别想回来了。

杨国忠做的缺德事,是在征兵时破坏了一项旧制。旧制规定,凡之前立有战功者,可免除征役。当时唐朝四处用兵,兵源严重不足。杨国忠也不管什么旧制了,下令先抓那些勋户(立功者)的壮丁。老百姓为了能成为勋户,作战非常勇猛。可现在连勋户都免不了去南诏送死,哪还有什么战斗力。这就是李白所说的:“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杨国忠为了让百姓子弟当兵,派人到郡县监督征兵。郡县没办法,只好诈称参军有很多钱可以拿,等到贫苦百姓来了之时,立刻绑起来关在密室里,然后送上一副大枷,强行押解过去。关中、河南、河北一带的百姓一旦被抓了壮丁,全家都知道一别就是永远,父母妻子前来送行时都是哭声震天。所以李白写道:“长(哭)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这样一支毫无战斗力的军队去打南诏,在李白看来,无异于以身喂虎,自寻死路。“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千去不一还,投躯岂全身?”

李白恨透了奸臣杨国忠,对宠信奸臣的玄宗也极为失望。李白幻想玄宗能痛改前非,学习舜帝修德以招远人,舞干戚(盾和斧)而收服有苗(代指南诏),显然是不可能的。玄宗当时还沉醉在幻梦中,他对高力士说:“朕老了,朝廷的事交给宰相(杨国忠),边境的事交给诸将(安禄山等),朕还有什么忧虑的呢?”

图-安史之乱

一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再也无力管什么南诏了。南诏王阁罗凤趁唐朝大乱,攻下了很多地盘。李白只能看出问题,却无力解决问题,这是李白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

标签:

更多文章

  •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 译典(第836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

  • 颜真卿《王琳墓志》楷书精品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此碑历代皆无记载和描述,此前学者一度以为1997年偃师出土的唐《郭虚已墓志》为颜真卿最早的作品,《郭虚已墓志》书写于天宝元年,也就是公元750年,这样看来颜真卿的《王琳墓志》比《郭虚已墓志》还要早上9年的时间,是颜真卿早期楷书精品,此时的颜真卿也只有34岁。此时颜真卿的作品,整体风格比较秀美,有隋朝

  • 李世民与武则天圆房当晚,房梁为啥突然掉落?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

    然而,在她与李世民共度第一个浪漫之夜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房间内原本和谐的氛围被房梁突然坠落的声响打破,这显然给这个夜晚带来了不祥之兆。这场意外之事的发生原因其实颇为简单。武则天的命运从这一刻开始发生改变。而她展现出的才智、魄力和毅力,不仅让她在那个时代的男子主导的社会中脱颖而出,更是成

  • 为什么很多网友认为五代十国属于“武德充沛”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那么,这种看法是否有依据?1、五代十国与中晚唐局势其实五代十国的割据本质上就是中晚唐割据的延续。甚至曾有历史爱好者将周朝和唐朝相提并论。认为安史之乱相当于西周灭亡,中唐相当于春秋时期,而晚唐相当于战国时期。其中,在战国后期,周赧王驾崩,中国历史上进入了没有天子的一段时期,而这其实也可以和唐朝对应:周

  • 陕西西安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五桥并列遗址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朱雀大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0年至公元618年,当时秦代的都城咸阳就在这条街上。当时,秦代的都城咸阳位于今天的陕西西安市郊,这里曾经是秦国的政治中心之一。在这条街上,有许多宫殿、寺庙和城市中心建筑,如咸阳宫、阿房宫和长乐宫等。隋唐时期,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长安城拥有巨大的商业中心

  • 开元盛世的用人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唐朝为了防止大臣年迈昏庸和久任跋扈,对部门官员的年龄及任期都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唐初,太宗李世民较早注意到部门的老化问题。譬如,对一些德高望重的元老级人物,都配一些资历和品位并不怎么高,但精力充沛、有水平、能干事的人作为助手“参知政事”,负责具体工作,逐渐实现部门官员的知识化、年轻化。同时,唐朝也不

  • 杨贵妃喜欢吃荔枝,为何就说她是祸国殃民?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杨玉环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气的四大美人之一,她是唐玄宗的妃子,虽然最终杨玉环还是被唐玄宗舍弃了,但杨玉环进宫之后,唐玄宗独宠她也是不争的事实。只不过对于一位皇帝来说,最终还是选择了江山多过于美人。然而唐朝最终还是灭亡了,但后世人把原因几乎都归结到了杨贵妃的身上,并认为杨贵妃祸国殃民是一位妖妃。可历史

  • 唐朝历史 封号“六位帝皇丸”的两位最牛皇帝居然都是唐朝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唐朝历史 封号“六位帝皇丸”的两位最牛皇帝居然都是唐朝的在 上有这么两个人,他俩是兄弟,而他俩的父亲、母亲、自己、弟弟(哥哥)、儿子、侄子6个人都是皇帝,像他们这种情况,不但在 上是绝无仅有、无与伦比的,而且放眼整个世界历史,那也是独一无二、空前绝后的。所以,后人送他俩一个绰号——“六位帝皇丸”。而

  • “灵州盛会”何以成为唐王朝的高光时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来源:银川市民族团结)点蓝色字关注“道中华”本文约 2800 字 阅读需要 7 min唐太宗时期,为处理北方各民族部落关系,北上灵州会见敕勒诸部首领及使者,举行了规模宏大的“灵州盛会”。灵州之行有着怎样的历史影响?唐太宗为什么会被各部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他的民族观在历史上又有哪些先进之处?为此

  • 别误会:安禄山的叛乱不是自嗨,有些人还真支持他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但无论是现在影视剧中或很多文学作品,乃至是很多历史初学者的眼中,安禄山的叛乱是注定是失道寡助和缺乏群众基础的。但如果我们综合各种因素来看,当时安禄山的叛乱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各种历史因素交织的而成的,从后世的眼光上看安禄山的叛乱其实也是代表着一种地方和中枢的博弈,而两者之间此消彼长。大唐的“消”源自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