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是大家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再说的细一点我们每天都需要使用它,它的作用很大,唯一不足之处就是老断货,心里苦啊。今天我们来说说老一代的钱币跟我们现在的钱币的价值有哪些变化。
菊花1角钱与我们
有着深厚的革命友谊
那是我们每天的零花钱
一根辣条 一块麦芽糖
几颗弹珠 几粒山楂片
那种满足感再也找不到了
它还是我们的艺术大作
别告诉我你没有画过~
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通知
11.1起 各银行金融机构对
第四套人民币1角硬币“只收不付”
菊花1角硬币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童年随之而去 我们很想念它
钱币的流通承载着我们的生活记忆
一起来看看百元大钞的进化史
1935年的100块可以买4千斤大米
民国初期,纸币发行混乱,国家银行、商业银行、特种银行、外国和中外合办银行、省市银行,甚至店铺商号都可以发行纸币,国家货币和地方货币并存,直到政府下令改革,终于开始统一发行纸币。
插播一则小故事:当年上海世界书局请张恨水写四部小说,稿费按千字8元计算。张从上海带回了8000元现款,当时上海小报立即刊载出张恨水“几分钟就拿了数万元稿费”的神话,号称张“在十几分钟内,收到了几万元稿费,在北平买了一座王府,还自备了一部汽车”。
抗战到内战时期的100块,你永远不知道明年还能买啥
战争是最烧钱的。抗日战争之后又是内战,连年战乱,军费吃紧的民国政府大量印刷统一流通的法币。从1945年到1948年,民国政府发行法币5500多亿,比战前多了近400倍。
当时的通货膨胀也是不得了,1927年还能用百元大钞买回两头牛,十年后只能买到一个煤球。
1948年的100元金圆券,这钱还是钱吗
为了平稳物价,民国政府在1948年决定实行币制改革,法币、黄金、白银、外国货币都要求强制兑换成金圆券使用。然而不到一年后,一百元金圆券就只能买千分之二点四五粒米了。
当时上海发工资的场景是这样的,确实能达到数钱数到手抽筋的效果↓
1949年五月,甚至新疆出现了面值为60亿的纸币,折合金圆券是一万元,以当时上海的物价来算,大概可以买77粒大米,换句话说,当时的上海遍地都是亿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