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房彦谦为什么被称为隋朝第一清官 房彦谦的碑文是谁写的?

房彦谦为什么被称为隋朝第一清官 房彦谦的碑文是谁写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222 更新时间:2023/12/18 14:27:04

房彦谦出生于公元547年,一生先后经历了东魏、北齐、北周和隋四个王朝的更替换代。

房氏原籍清河。到房彦谦七世祖房湛时期,因为做过燕国的太尉椽,随着南燕国迁都青州,也把家人带到了齐地。今济南市历城区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属于齐郡。从此以后,房彦谦一直就把历城当作了自己的故乡。

从十六国到房彦谦时,200多年间,历城房氏家族几乎一直都为官从政,房彦谦曾祖父是齐郡和平原郡的太守,祖父则做过南朝宋的太守,父亲从州主薄(相当于今天的秘书长)起家,也做到了郡守的职务。

大家族的文化熏陶和动荡的政局变换,铸就了他的清正品格和娴熟的从政能力,18岁时,他就担任了家乡齐郡的主薄,并一直在政府任职,40岁时被郡守举荐进京,做了监察御史,职责是“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

其职责既像今天的纪律监察干部,还兼具司法监督和整治朝廷风气的责任。官品虽然不高,权力却也不小。后迁为河南长葛县令,在全国官员考核中,因其清正廉洁,被评为“天下第一”,并因此而晋升郡司马(州郡军事官员“二把手”)。

史书记载,当他离职高升之时,地方百姓拦路挽留,并为其立碑颂德。隋大业九年(613年),随从皇帝到辽东,担当了一阵扶余道(今东北地区)监军。后来,因过于耿直,得罪了权贵,被迁为泾阳县令,69岁病逝于任上。

房彦谦为官清廉,所得俸禄大多周济了同事亲友,以至于史书称其为“家无余财”。他曾经和其子房玄龄说过:“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他的这种高风亮节得益于他的人生经历,虽然他出自名家士族,但他幼年时期生父就亡故,15岁过继给叔父,继母去世时,他绝食五日,以示孝心。

在家中,凡有时鲜果蔬父辈不吃,他绝不先尝,其孝行名扬乡里。同时,他也十分好学上进,7岁时就读过万言书,长大后,还擅长书法艺术。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给了他以深厚的影响,因此,他也能够培养出房玄龄这样的一代名相,大唐重臣。

公元631年,经唐太宗恩准,房彦谦的灵柩由其子房玄龄迁葬回历城故里祖坟,朝廷追赠其为“徐州都督、临淄县公”,并特派了官方的鼓乐仪仗队从洛阳护灵到历城,灵柩所过州县费用不足部分均由地方政府资助祭奠,同时国家还动用了千余士兵为之送葬,亲朋友好参加迁葬仪式的有2000多人。

这次迁葬可以说是唐朝初年一件盛事,轰动全国。房彦谦墓在今济南市历城区彩石乡赵山之阳,墓葬现存墓冢、墓碑和部分石兽,其墓碑由当时的历史学家李百药撰文,书法家欧阳询所书。该墓1977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百药是24史中《北齐书》的作者。李百药撰写碑文的时候担任着太子右庶子,66岁。

欧阳询则是隋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所创立的书体被称为“欧体”。他和当时的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书法“四大家”。欧阳询书写碑文的时候已经74岁。两位花甲之人应邀为房玄龄的父亲撰文书丹,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房彦谦灵柩迁葬的隆重。

房彦谦墓位于彩石镇西彩石村北的赵山之阳,济王路南侧。墓封土高5米,直径17米。房彦谦是唐贞观年间宰相房玄龄之父,生于公元547年,卒于公元615年,原籍河北清河,其七世祖移居临淄。他贯通经义,长于吏治,曾任北齐齐州主簿。隋开皇中,曾任监察御史、长葛令、超授都州司马等。隋炀帝即位,去官隐居,后征授司隶刺史,出任泾阳令。

据说,当时葬礼极为隆重,天下台臣,九州官府,皆不远千里前来致祭,冠盖相接,旌旗蔽空,车马塞路,彩石一带,井水饮尽,野无青草。墓前原有麒麟、翁仲等石雕依序分列,现仅存石羊、石马。墓前“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由唐初中书舍人、著名学者李百药撰文,洋洋千言,典雅瑰丽(现山东省图书馆存有此文)。碑文由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洵所书。

碑文是露锋的隶书,字形峭削,笔力遒劲,为省内仅有的初唐书法石刻珍品。1980年,为保护该碑修建砖砌碑楼。该墓于1977年12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房彦谦墓碑现存地面以上部分高300厘米,宽130厘米,厚40厘米,由碑首、碑身和碑高组成,碑首和碑身由一块完整的巨石琢成,碑额是篆书,3行9字:“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碑文正面36行,2000多字,主要内容是褒扬房彦谦家世、履历及其为人的高风亮节。

因为李百药父子和房彦谦、房玄龄同时在朝为官,所以对房彦谦的历史以及功业了如指掌,加上房玄龄的因素,碑文自然难免有溢美之词,所以,在碑文最后部分,李百药以“四字一句”的大段篇幅对房彦谦进行了歌颂。

碑阴文字则主要是记述了迁葬和唐王朝对迁葬活动的重视和支持,以彰显房彦谦的身份和地位。像这样碑阳碑阴甚至碑侧都镌刻文字的人物碑,为我们了解唐代碑文的写作格式和文法以及镌刻形式等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这篇文章因此还被后人收入《全唐文》。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攻百越之战耗费了多长时间?为什么要攻打百越?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切准备就绪后,公元前218年,始皇命赵佗和屠雎率领五十万秦军扑向百越。对于此次战争,各类史书的记载都语焉不详,《淮南子》的记载如下。“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

  • 杨玄感是谁 为什么被称为小霸王 和李密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杨玄感,隋末时期司徒杨素的长子,为官正直清廉,因反对隋炀帝的统治,兵变失败后被杀。杨玄感兵变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混战之一。李密,陕西西安人,父李宽,隋末时期瓦岗寨寨主,人称魏公,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那么杨玄感与李密又是什么关系呢?杨玄感和李密的相识得益于杨素。当初李密读书时偶遇杨素,杨素对其赞赏有

  • 文成公主为什么远嫁吐蕃 文成公主的真实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初,唐太宗凭借着杰出的文治武功,不但平定了中原,发展了经济,使中原的人民得以安稳生活;而且征服了周边的少数民族,与他们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开通了互相贸易往来的通道。这其中,就包括西南方向的吐蕃国。当时的吐蕃王名叫松赞干布,是一个文武双全、富有政治才干的年轻首领。他平定了吐蕃内乱,使吐蕃成为青藏高

  • 秦始皇统治思想的来源,秦始皇与法家的关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以法为教”出自《韩非子》一书中的《五蠹》篇:“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意思是说,人们学习知识可以,但内容只限于朝廷的法令和制度。这样,人们看到的文字就只能是朝廷的法律和政令,政府要求人们做什么人们就做什么,从而达到“政令一统”的目的。这是秦代施行的愚民政策之一,也是秦王朝加强思想控制、

  • 隋朝杨玄感造反是怎么回事 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杨玄感是隋朝的将领,父亲是隋朝赫赫有名的大臣杨素,从小受到父亲和家族的影响,拥有远大的志向。杨玄感凭借着父亲的功劳也得以在朝为官,从上国柱一直做到了礼部尚书,期间使地方的吏治逐渐好起来了,被当地人认为是公正有才干的人。当父亲杨素死后,杨玄感的家族岌岌可危,最后发动了兵变。那么杨玄感为什么要造反呢?一

  • 长孙皇后是谁 她与唐太宗感情有多深?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是一名德才兼备的女性。她与李世民虽无浪漫的爱情故事,但两人伉俪情深,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恩爱夫妻。长孙皇后的家族在北魏和隋朝都是贵族阶层。长孙皇后年幼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喜欢阅读历史上的人物事迹,自觉遵守礼法规范,这为她日后成为后宫嫔妃的表率奠定了德行基础。长孙皇后十三岁时,由

  • 秦国“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主张是谁提出的?历史影响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随着秦国统一事业的顺利进行,秦国对法家思想也越来越推崇,历代统治者无不认为是法家成就了秦国,创造了秦军的荣耀。但到了庄襄王时期,却有一个人看到了法家思想的缺陷并试图纠正,这个人就是吕不韦。吕不韦组织大量门客编修《吕氏春秋》,希望能将此书献给嬴政,作为嬴政执政后的指导思想,让他带领秦国走出极端的状态,

  • 平阳公主是谁 谁说女子不如男?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三女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母妹妹。她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巾帼英雄,曾为李渊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平阳公主年轻时,李渊把她嫁给了武将柴绍。柴绍是一名武艺出众、擅于军事谋略的将领,日后也立下了赫赫战功。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争霸。李渊也起兵进军长安。当时平阳公主和丈夫居住在长安,他

  • 民间传说隋唐武力排行最高的十八位英雄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我国有一句古话叫做“乱世出英雄”,而隋唐期间在我国的历史上,是一个相对对比动乱的年代,并且经过大隋以后,我国逐步的走向了愈加文明的年代,当然最为主要的即是,在隋唐期间呈现了很多的英雄,而在小说《说唐》中就将那些英雄进行了具体的介绍,经过影视作品的介绍,咱们关于隋唐豪杰的认识愈加形象,而作为以武力决胜

  • 秦始皇继承王位后的第一次战争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前247年,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突然病死了,年仅13岁的嬴政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继承了王位。嬴政继位后,他的母亲赵姬被尊为太后。吕不韦仍然是丞相,另外再加尊号为“仲父”。由于嬴政年纪还小,国家大事主要由赵太后和吕不韦掌握着。就在嬴政继位成为秦王之后不久,秦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赵、韩、魏、燕、楚五国认为